流浪气球:防空防空,十防九空
很多人习惯从游戏思维去理解武器参数,比如防空导弹射程100公里,那就一定可以击落100公里内的目标。实际上,打空中目标(防空)是一个很随缘的工作,以至于很多事情都能让人大跌眼镜。
防空领域有句俗话,“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至少在前些年,这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是绝大多数国家防空水平的真实写照。
高度永远是空中对抗最核心的主题之一。
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属于中段反导的地盘,基本原理就是先计算出对方弹头的飞行轨迹,然后发射己方导弹去预定地点拦截,本质上就是两门大炮在太空对轰。这话题已经说了好几回。
20~100公里的高度,属于临空飞行器或高速飞行器的地盘,一方面空气稀薄方便飙速,另一方面还能利用稀薄空气实现拐弯或冲浪,让对方无法计算飞行轨迹,是当前对抗比较激烈的领域。这话题也已经说了好几回。
20公里以下的高度,就是传统防空的势力范围,雷达锁定,导弹追上,没啥取巧的,全凭硬功夫。这话题说得比较少。
5公里以下的高度,终于轮到单兵防空导弹了,因为射程实在太短,通常只有目标飞过头顶时才能出手,所以埋伏的时候需要点运气。这话题说得也比较少。
防空这桩事内容实在有点多,接下来,咱们就聊一聊50公里左右的事情。
不管是导弹火箭,还是飞机气球,能把东西送到50公里高度的国家,掰着指头就能数得过来。如果想更进一步,在50公里打下点东西来,那就只剩大流氓能办了。
可即便是大流氓出手,在高空办事也是个很费劲的活。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导弹追着飞机满山跑,这场景倒也不算完全不对,但只限低空区域和粗壮的地空导弹。
导弹一旦垂直往天上飞,消耗燃料是惊人的,往往是瞄哪就只能打哪,不会有充裕的燃料供导弹在高空漫天飞舞,本质上,这种防空导弹就是一枚大号的子弹。
举个例子,1.5吨的战斧巡航导弹,带着几百公斤的战斗部,可以平着飞2500公里,而同样1.5吨的标准3防空导弹,飞到150公里高空就只剩一枚小小的拦截弹了,无法做大范围的机动,前后射程不过才500公里。
顺便说一下,美国标准3防空导弹虽然可以接100公里以上的反导业务,但是却不能在50公里高度干活。因为标准3的拦截部分完全没考虑气动外形,最前端的红外探测器就是个实打实的圆柱体(下图黄色部分),没法在有空气的地方高速飞行。
100公里以上的一般叫“反导”,剩下的通常叫“防空”。防空家族里不得不提的爱国者3防空导弹,大名如雷贯耳,其实射高只有30公里。别笑话人家,这个高度已经是顶级防空导弹的普遍水平了。
防空导弹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先是由地面雷达跟踪目标,引导导弹飞到目标附近,然后导弹开启自身的搜索装置锁定目标。
不过高空空气稀薄,防空导弹的舵面控制力大幅下降,再加上导弹飞这么高,燃料也不会很多,所以发射前必须要瞄得准准的,最好是把导弹拉到气球正下方发射,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也就是说,30公里到100公里之间的高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防空的空白地带,直到萨德的出现。
萨德导弹的红外探测器(下图蓝色部分)明显比标准3帅气多了,完全可以在稀薄空气里高速飞行,拦截高度覆盖了传统防空和反导之间的空白区域,也就是大约40公里到150公里之间。
不过,萨德不是谁都能造的,估计就那么两三家吧,而且也不会廉价到可以到处部署。换句话说,即便在大流氓家里,50公里的高度依然存在着大量防空漏洞。
所以,在很早之前,就有人想在几十公里高的平流层搞点事情,于是,“平流层飞行器”应运而生。
2023年2月,中国民用高空气球因不可抗力进入美国上空,引得美国媒体反复炒作,一度上升到外交层面。
其实高空气球失控到处飘是很常见的,有些是绳索断了,有些是动力系统故障,当然也有外国气球飘到我国领空的。比如,2019年一个具备功力的某国高空侦察气球进入云南上空,歼-10C战机果断升空,用一枚PL-10空空导弹顺利完成任务,一桩小事,都没怎么上新闻。
这次美国空军高调击落气球,反而让军迷对高空气球的突防能力产生了兴趣,一大波讨论蜂拥而至。
这事说起来还有点心塞,人类科技发展至此,最便捷、最低成本的长时间滞空方式仍然是气球,30公里往上的高度甚至只能是气球。
空气越稀薄,浮力就越小,为了产生足够的升力就要足够的体积,而体积意味着重量,体积带来的升力最终会和自身重量平衡,这时,气球就算做得再大也不会上升了。主流高空气球可以飞到20公里~30公里,再往上就得看真功夫了。
以日本JAXA为例,这哥们儿早在2002年就把气球放到了53公里的高度,但只能携带10kg载荷。2013年JAXA把高度记录刷到了53.7公里,气球直径达到了60米,体积8万立方,而如此庞大的气球,薄膜材料仅仅0.0028毫米。
美国NASA也没闲着,用0.01毫米的薄膜做了一个叫“big 60”的超级大气球,体积高达170万立方,把700公斤的设备送到了49公里的高度。
我国的高空气球技术也比较成熟,30公里~40公里已是家常便饭,载荷还不低,50公里的门槛也摸到了。
看得出来,像这种飘到50公里的庞然大物,虽然能无视大部分防空导弹,但在天上似乎不会很灵活,真要用作军事用途,也干不了多少活,所以大多还是民用科研为主。
顺便提个醒,高空气球充的是氦气,这玩意儿可不便宜,一立方要好几百,这种动辄十几万立方的氦气球,成本可不低哦,完全值一枚导弹。
相比来说,30公里高度是性价比最高的。
一方面,要打下来仍然非常困难,气球的雷达反射信号很小,而且移动速度慢,很容易湮没在背景噪音中,从而被多普勒雷达忽略,另外,气球不发热,红外搜索也很麻烦。就这情况,说十防九空都算客气了。
那么,激光武器怎么样?这话得分两层说,目前激光武器的有效作用距离都不算远,而且受天气影响严重,能不能打下那么远的气球还有些争论。但是从长远来说,如果气球的威胁越来越大,那么与之对应的反制措施也会水涨船高,相比导弹来说,激光当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中美都不约而同采用了导弹击落气球,说明当前的激光武器并没有那么利索。退一步说,即便未来激光武器打利索了,气球也不会束手就擒,比如,可以尝试在表面镀一层反光膜,如果再考虑天气因素的话,估计还是气球占优势。
30公里不但难打,而且升力勉强还能凑合,气球上可以装不少东西,比如动力装置,可以慢慢悠悠满世界跑,顺便再带个摄像头、雷达啥的,用来中继通信、侦查都不错。
所以,有出息的大流氓都致力于研发30公里的高空气球或其他类型的平流层飞行器。美军甚至在一份报告中明确了此类近空间飞行器在情报收集、情报传输、快速反应等方面的军事价值。
各位注意,下面我就单纯转一则新闻。
2022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青海完成载重能力1.2吨、飞行高度30千米的重载高空气球飞行演示验证试验。吨级能力的重载型高空气球平台的成功研制,表示更多尺寸大、重量重的载荷可以搭载进入临近空间开展科学实验,特别是为一些大尺寸无人机、火箭等的空基发射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运载平台。本次试验隶属于空天院承担的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
注意关键词:为火箭的空基发射提供了理想平台(火箭和导弹的区别大家都清楚吧?)。
再多的信息就不说了,放一张照片吧!
三五十公里的事情先聊这么多吧。其实现阶段防空的关键还是20公里以下的事情,毕竟几乎所有的战斗机、轰炸机、无人机、巡航导弹、滑翔炸弹、制导炮弹都在这个范围内混。
那么问题来了,就中美这种级别的选手,20公里内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是否仍然是“十防九空”呢?这事儿主要取决于雷达水平,而雷达的保密级别,本僧强调了可不止一回了,少打听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