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储能冰与火,2023投资大格局

储能冰与火,2023投资大格局

公众号新闻
来源:黑鹰光伏    作者:李文友
图片/ 图虫创意、原文    编辑/ 丛林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一直有个梦想。‘’钢铁侠”希望特斯拉的储能板块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而在十二年前,“汽车大王”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

朋友,也许你没注意过,比亚迪的简称是BYD,全称“build your dreams”,意思是:“成就梦想”。这家企业在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卖出118万台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销量之冠。

另一位行业大佬,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也曾积极预测:储能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动力电池,可以用万亿来衡量产值。

这是多年来储能相关所有心怀梦想的人共同预测:那是以万亿计大赛道哈!而在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无数的人又喊起同样的话:储能的春天真的来了!

但这样的话,我们也听了至少四五年!我们常常以为春天快来了,却发现进入了冬天;我们以为产业陷入死局,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政策或“相关部门”,又会给你一点春天到来的意思。

过去的两三年,储能产业里,巨大的市场热情下,一些企业的日子却极为难过!我们甚至忍不住用“可怜”来形容。这期间,不少资本跨界涌入储能,一些企业却无奈离开。

四年前的春天,原本趁着2018年市场行情井喷,打算在当年大干一场的储能商,突然发现:单是活下去就几乎用尽全力。

而三年后的今天,储能供应链上游价格暴涨之下,很多企业业绩冰冷,毛利下滑,频现“劣币驱除良币”,而频发的安全问题,依然考验行业的未来发展。

黑鹰曾问过一位储能商,为什么在品宣上不高调一点?他委屈:我们能活着都不错啦,都低到尘埃里去了,咋高调啊?

过往四五年中,不止一位储能企业高管曾向黑鹰团队有类似感慨:“行业看起来是很火爆,但从来没有一个新兴产业像储能这样,还没开始大家就拼得你死我活了,苦哈哈的,难挣钱!”

过往两年,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但也不止一位储能企业朋友向黑鹰光伏咨询:“有没有合适的人或者企业,我们有几个项目想卖掉了,公司快活不下去了,我们准备撤了!”

当然,有想撤离的企业,也有无数跨界者,包括虎视眈眈的各种资本:“有没有认识好的创业创新型储能企业哈?我们很想参与到天使轮,并购也可以!”“碳中和”大潮下,储能赛道的确定性极大提升,但要真正实现商业化与规模化发展,这个过程颇为煎熬且艰难。

及至2023年春天,在储能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依然在频繁上演。有人来,有人去,熙熙攘攘中,无数资本与企业依然在涌入这一赛道。现在的储能,呈现的火爆前所未有。

不久前,作为行业黑马,海辰储能的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多次强调一个观点:未来三年是储能行业“生死卡位赛”。储能正进入新的淘汰赛与发展时期。这一产业正进入新的淘汰赛时期。遥想十四年前,比亚迪在深圳坪山了建设了国内首个锂电储能电站。

转眼间,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在中国的历史已有十余年。这期间,储能行业几经沉浮,充满了波折与不易,一大批从业者和领军企业推动储能从示范走到了商业化的门槛前。

十余年的漫长积累,尤其在电动汽车的带动下,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下降超过了85%,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被众多企业(包括光伏产业的大佬们)看好的产业,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很多储能相关企业而言,长远的“天问”依然让人困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于当前的储能产业而言,借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从各种产业历史来看,无论什么技术风口,都会有惨烈的竞争。

对所有的储能参与者来说,这是一条无比崎岖的山路,也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黄金大道。在这个完完全全属于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的战场上,是基于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经验积累等多维度的较量,唯有那些能够从低效益竞争对手中夺走市场份额的企业才能活下来,走下去,赢在最后。

回溯过往,一个被全球能源界、电力界等都视为必然崛起的希望产业,缘何在三四年里起起伏伏?它的发展到底面临哪些掣肘?行业火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风险?储能的未来到底会怎样?本文分为五大部分:

【一】冰火两重与洗牌

【二】拷问储能电站质量

【三】恶战系统集成

【四】行业五座大山

【五】2023储能投资大格局


钢铁侠”马斯克、“汽车大王”王传福、宁德时代黄世霖等三位大佬的伟大梦想背后,储能的商业化进程显然并不顺畅。

比如,2020财年,特斯拉储能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6%;而比亚迪的储能业务,则并只体现在营收结构的“其他”项目中,对于营收的贡献不超1%。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统计的数据,过去的三年,在有些季度,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甚至出现了同比下降。

虽然整体增长,但增幅颇为有限。这对此前数年来习惯从增长走向更快增长的业界来说,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风向并没有变,储能的机遇风口仍然在。过去一年多来,无论是在地理区域上,还是细分场景中,各类与储能相关的鼓励政策源源不断,储能被寄予众望的大势并没有逆转。

只是时下的储能产业,就如同小镇青年一般既有着强烈向上生长的欲望和野心,然而也容易迷失在真伪难辨的市场需求前。

在2018年以来,以电网侧为代表的储能浪潮驱使下,储能商提高了对未来的期望。但商业模式依然模糊不明,以及细分市场局部萎缩(用户侧尤为突出)的现状,显然让众多公司感到无所适从。
 
一方面,和储能有关的政策依然在延续、完善。两三年来,在中央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几乎所有可能用到储能的地方都有相关文件出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针对现货、辅助服务、光储充、商业楼宇、梯次利用、需求侧响应、可再生能源并网乃至绿色产业目录在内的储能文件家族。
 
不过另一方面,虽然各种文件林林总总,但能切实激发市场动力的政策却屈指可数。有些政策创造了真需求,有些不能说是伪需求,但在成本核算之下,实在难以为继,市场规模也聊胜于无,暂时只能起到摇旗呐喊助长声势的舆论效果。

类似诸多政策中,有些甚至是踩了刹车。如你所知,发改委在2019年5月正式公布的《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储能电站不可列入输配电成本,这对电网侧储能发展的制约影响不言而喻。

而蒙西电网“两个细则”2019版修订稿,则让调频补偿价格直接腰斩。政策的不稳定,很容易导致刚集结起来的投资力量溃散。

归根到底,中国储能产业能否穿越重重迷雾,走向商业化的大江大海,关键还是在于需求、安全和成本这三大要素。一些政策确实能创造需求,但安全和成本才是需求的基础。

过去两三年,储能的相对沉寂和挣扎,根本原因即在于投资收益的不可控因素,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在国内外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影响下,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阻碍力。
 
相比2018年,2019、2020和2021三年,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矛盾更为突出。外有韩国储能电站连番起火,最终被迫全行业扫荡式整顿的启示;内有国内多起事故发生后,舆论语焉不详,业界噤若寒蝉,从而以讹传讹导致病毒式恐慌。

这些都让业主、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难免顾虑重重。事实上,不仅是在韩国,在中国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储能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
 
据黑鹰光伏梳理,国内储能在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虽然鲜有正式的通报和报道,但事故是客观存在的,这也一度成为储能圈内争议的焦点。

而这些事故的背后是多重原因造成的。过去几年,储能市场逐渐升温,各路资本相继进入。在行业的初期,市场难免鱼龙混杂,既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独角兽,也有大量企图赚快钱的中小企业。
 

在市场不成熟的前提下,从业主、投资商到设备商,更在意的是价格和成本,对产品的风险控制和安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同时,起火事故的背后还折射出现有监管能力的缺失。与电动汽车行业100多项国家标准相比,储能行业的国家标准还不到20项,且其消防安全国标至今不存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广义的安全还包括质量及寿命问题。以AGC储能调频为例,按照设计寿命,电池组深浅组合充放需保障3年以上,但在一些电站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电池跟调度指令跟的太狠,衰减得过快,本身充放值也未达到理论数据,以至才投运半年就需大规模更换,这不仅存在质量隐患,也意味着原有的全周期投资收益逻辑完全不能成立。

在成本问题上,由于近来一些关键原材料价格维持较高位置,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并未显著下滑。

不过,TÜV莱茵去年针对储能商做过一次调研,有高达64.3%的储能商认为未来三四年里储能电池(pack)的价格会降至0.8元/wh以下,将比此前的1-1.2元/wh有较为显著的下降。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乃至整个系统的成本下降是可以预期的趋势。成本突破临界点,就是抵近商业化的时刻,行业也无可避免的到了大洗牌的前夜。

和国外市场独立系统集成商较为活跃不同的是,中国储能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玩家都在向集成方向走,电池和PCS等设备厂商、风光设备厂商、项目开发商、电网公司、电动车企,各路力量都涉足到系统集成乃至项目投资。
 
做系统集成或项目投资,虽然比单纯的设备供应利润更多,但也需要公司具有更为雄厚的财力。
 
中国储能市场的设备供应商,多数为从动力电池、光伏和电力设备等行业跨界而来。目前的储能市场,还不足以支撑起一家以储能为主业的独角兽,也不足以让跨界而来的大公司,倾注公司主要的资源来扩张。

 
储能产业过去数年冰火两重之下,不少企业依然之有疲惫之感,和市场上过往几年在储能行业风生水起的公司,不约而同的在其它主业上遭遇困境,从而拖累了行业的整体进取表现。
 
BNEF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扩大、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电池和PCS厂商将逐渐回归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而具有更强财务能力的能源企业、工业企业将成为主要的项目开发商。
 
那么,随着这个回归的过程,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更多的是电池公司),企业主营业务群协同良好的公司将会脱颖而出,他们既具有成本和产品优势,也拥有良好的财务基本面,很容易通过几场关键的厮杀战,将尾端的公司淘汰出主战场。
 
不过,由于储能场景丰富多样,差异化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还是可以给大小玩家创造不同的空间。单就最近两年来看,中国储能市场,依然会有不少亮点值得期待。
 
及至2023年初,包括安徽合肥市、陕西西安市、广西贺州市、湖南、海南、河南焦作市、青海等多省/市已经明确出台了光伏配储能相关补贴政策,最高1元/干瓦时!

同时,广东、陕西、吉林、内蒙、安徽、甘肃、湖北、宁夏、青海、西藏、云南、广西等十余个个省将“光伏+储能”写入了“十四五”规划。这就意味着,宏观与理论上,储能产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政府层面的更多扶持。

及至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双碳”趋势下,储能成为最火热赛道之一,各路资本加速涌入这一领域,跨界者可谓不计其数,鱼龙混杂。

据黑鹰光伏统计,去年以来,涉足储能的资本投资高达200多起,其中成功上市者就有中创新航、首航新能源、华宝新能等。

从资本端而言,储能概念已经热到发烫。此外,储能不仅吸引相关产业链入局加速,还有从其他行业入局者纷纷涌入。

进入2022年至今,各路企业和资本跨界光伏,又呈现出一大新的特点,即一大批A股上市企业集体跨界,又一批“新玩家”正扎堆进军光伏产业。这其中有做地产的、乳业的、做玩具的,甚至有生猪养殖的也蜂拥而至。

是凑热闹式的投机迎合还是储能“新手”的创新转型?市场上关于上市公司扎堆跨界储能的观点也出现了分歧,一边是相关个股连封涨停,另一边却引发“不务正业”的质疑。有电新行业分析师甚至亲自下场吐槽“仿佛看到了当年的PPT养猪”。




过去一年内,已有20余家上市企业跨界投资储能,比如,明阳智能、美的集团、传艺科技、永泰能源、安孚科技、杭锅股份等等,杭锅股份更是直接改名为西子洁能,看来是对储能的热爱不是一点点。

与此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储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产业竞争格局远未定型,这一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快速崛起的黑马,比如派能科技、海辰储能和新上市华宝新能源等。

是真金白银投资,还是配合炒作?不少投资者质疑:市值几十亿元的一些企业,甚至去年还业绩亏损,如何撬动百亿甚至数百亿级项目?

但无论目的如何,从整个大趋势和变化来观察,结合一些更早跨界储能企业的布局与进展来看,大量企业与资本的进入,终将冲击和改变储能产业固有的竞争与发展格局。

结合经济大环境与储能发展,可以预期,十四甚至十五五期间,将有更多资本跨界到储能赛道中来。











自2017年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越来越多的锂电企业开始转战储能市场,很多二三线厂家将过剩的动力电池产能应用到储能领域来。

事实证明,部分电池厂商在巨大的“去产能”压力下,用劣质产品低价冲击市场,给行业造成了“成本快速下降”的错觉。

在BMS、PCS领域同样如此。有从电动汽车转型过来的,有从上下游延伸进入的,也有从电动自行车、通讯基站等不同领域跨行而来,不少企业抱着投机的目的,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实力。
 
“很多业主也不知道通讯基站、电动自行车BMS跟储能有什么差异,反正都叫BMS。通讯基站保护板最多就48节电池,储能里面动不动是几万、几十万的电池,这能相提并论吗?”一家长期从事储能的厂商向黑鹰表示。
 
一个健康的产业,只有通过排名靠前、技术实力雄厚、集中度很高的几家企业构筑起合理化生产的产业格局,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电力行业对安全、稳定、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现在的标准为了照顾大多数企业的利益,门槛很低。这样的标准是有缺陷的。”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很多企业和业主并没有认识到储能的高门槛,目前储能市场进入门槛太低,一些不具备技术条件的厂商进入,自身产品的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缺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A、低价竞争隐患。从2018年至今,储能行业的价格战一直在继续。特别是2019年以来,多种变数叠加之下,价格战愈演愈烈。不管供应链价格如何变化,在各种招投标中,“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正是储能产业的真实写照。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理性的价格比拼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另外可能会埋下产品质量隐患,影响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持续表现,对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与价格战如影随形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上演。以相对较为简单的产品储能集装箱为例,一个40尺的集装箱最便宜的可以做到20万,最贵的需要80万,价格相差好几倍。

如此乱象,究竟为何?是技术进步神速而迅速降低成本,还是迫于生存压力下的赔本赚吆喝?这些低价格的产品质量又是否有保障?

更为关键的是,许多中标的企业并非一线有实力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令人堪忧,甚至能否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也是个未知数。
 
行业要良性发展,降低成本成为必然。从储能系统成本构成可以发现,目前电池成本约占60%,PCS占比15%,BMS占比10%,EMS占比5%-10%,其它配件5%。各个环节都有降价空间,显然,电池成本的下降对整个度电成本的下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年前,国轩高科储能技术负责人曾表示:“铁锂电芯目前的价格大约在0.8元—0.9元/Wh,未来两年能做到0.6元/Wh已是极限。”,未来成本能否大幅下降首先要看市场规模。

从目前主流厂商反馈的信息来看,在保证性能和品质的基础上,系统成本每年按10%的速度下降是比较合理的(供应链大幅涨价情况不在此列)。另外通过提升系统的循环寿命和效率也是一种变相的成本下降,而不能一味靠压低设备价格。

黑鹰光伏很了解到,目前储能市场上的低报价大多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1.电池企业主动降低成本或者消纳库存压力;2.不生产电芯的系统集成商选择低价的供应商;3.亏本抢项目。
 
据万克能源华东区域总经理彭宽宽观察:现在储能市场还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且市场空间很大。亏本低价去抢客户也不可能覆盖整个市场。如果说纯粹的亏本低价抢项目对企业来说不足畏惧,那么其他两个低报价的实现形式则可能对行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B、行业需要透明。 强烈的价格厮杀,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不跟随就意味着出局。有业内人士透露,夸大电池的循环寿命正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在对外宣传和投标的时候,厂商都会号称自身的储能系统有超过5000次的循环寿命。“铁锂储能系统在1C情况下循环寿命会在4000次左右,0.5C的大概在6000次左右。在选用优质电芯的情况下,实际上只有极少数集成商能做到。”
 
一般来说,这仍是基于实验室的数据,电池厂商都会选择最适合电池运行的环境做测试,实际使用工况往往差别巨大。如果放到复杂环境、极低或者极高温度下,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储能还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每家的储能产品不一样,很难通过测试来判断它未来每一年的表现。如何区分产品的好与坏,现在没有一个好的标准。”

一家大型储能厂商无奈地向黑鹰光伏表示“怎么评价合作伙伴的电芯,自己心里也是没底的。如果几年后产品出现问题,很多电池厂可能都已经倒闭了。”
 
黑鹰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从目前已经投运的大型储能电站来看,储能系统普遍达不到设计的充放次数,整体系统效率也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少电站都处于半停运状态。
 
有业内人士估计,后续关于储能电站的纠纷和索赔会很多。由于前期很多做储能的不专业,用的都不是好产品,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设备的性能并没有预期那么好。
 
行业的不透明正在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现在很多人都被蒙在鼓里,系统循环寿命到底是5000次还是6000次,效率是85%还是88%只有确保数据是准确的,业主和投资者才会放心。

现在所有搞技术的,搞投资的,或者是搞项目运营的,都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有资深储能行业观察人士坦言。
 
尽管不少企业在储能领域布局和投入,但是真正赚钱的项目仍屈指可数。有业内专家认为:“投了2000度电的集装箱,最终真正有用的只有1500度,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

收益若没有达到,基金公司和银行就会退出。导致大家对行业没信心,这才是行业问题的根源。”
 
综合各方建议,应该由国家层面组织牵头成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公正平台,对前期投运的储能电站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说话。这样对投资方、总包方、设备商乃至整个产业都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对于众多的储能从业者来说,如果不跳出当下的困局来考虑行业整体的前途,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大家对储能的预期太高,靠低价把不成熟的技术过早地推向风口浪尖。

只有电池技术有新的突破,储能才有未来。两年之后,相信大家对储能会有进一步的认知。”一位老牌储能厂商的技术人员说。


“建一个储能电站容易,从‘无’变成‘有’很简单,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却很难。”这已成为大多数储能从业者的共识。“高效率、低成本”,对众多的储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目标,也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在这其中,系统集成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向上衔接上游厂商,向下打通甲方服务,是产业链最为重要的一环。

但系统集成是一项较为庞杂的业务,技术的门槛最高,不仅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IT、电网调度等诸多领域和技术,还要深度理解下游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实现难度最大。
 
当下,所有的主流储能企业都在向系统集成的方向走,对这块阵地的争夺几乎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由电池企业、PCS企业、电网下属企业、风电光伏设备制造商、储能项目开发商、电动汽车企业等设备厂商组成的庞大群体正成为国内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些为数众多的公司,正围绕“系统集成”领域展开一场残酷的厮杀,大洗牌在所难免。
 
  A、一体化or专业化?从实际玩法来看,各类型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打法及布局。既有比亚迪这样采用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储能系统的主要部件电芯、PCS,全部由自己制造以降低各环节成本;也有像北控清洁能源这样走专业化集成的路子,电芯、PCS等硬件几乎全部来自外部采购;此外还有大量的PCS、电池企业以自身的产品为核心,往系统集成方向延伸。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基因,孰优孰劣尚无定论。在这个烧钱的行业里,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门槛,需要相当的资金与人力投入,也有大批企业在深耕。

全产业链模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这种模式比较“重”,需要强大的实力做支撑,运作不好也会有极大的风险。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向黑鹰光伏表示,好的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把PCS、电池、集装箱等部件拿过来拼凑在一起,而是要在对各部件性能充分了解基础上,最大化地释放电池的潜能,涉及到电池管理系统、PCS、EMS、安全消防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对整个储能系统有一种系统性的思维。集成化的储能系统与其说是一个产品,不如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
 
在整个市场处于一片红海之际,项目大多没有经济性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技术验证和业绩记录,不少企业主动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设备制造商开始涉足系统集成、EPC总包,系统集成商开始扮演起“投资+运营”的角色。
 
扩大业务半径虽然让公司进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市场,但也对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在国内能实现一体化集成与服务的厂家仍屈指可数。在某些专项的电池、PCS、BMS领域,部分厂家具备了脱颖而出的实力,但其中大部分暂时还不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前由于产业链各个环节还不完善,系统集成大多还处于粗放式的“组装机”阶段。产业若要良性发展,告别粗制滥造,走向精细化成为必然。

可以预见的是,在经历初期的野蛮生长后,行业竞争的加剧将会将规模小、水平低的系统集成商淘汰出局。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未来随着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扩大、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众多的电池和PCS厂商将逐渐回归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而具有更强财务能力的能源企业、工业企业将成为主要的项目开发商。



  B、专业系统集成商的喜与忧。观察中国储能市场的主要玩家不难发现,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系统集成商,是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最大不同点。

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空间的受限。在产业发展初期,订单比较少,以设备厂商为主导的市场,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设备销售出去,整体产能供过于求,竞争惨烈,利润稀薄,碎片化的市场不足以让第三方集成商存活下来。

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开始认识到自身并不具备系统集成的能力,需要由专业的系统集成商来提供服务。
 
“其实很多厂家并不愿意去做系统集成,除了并不擅长外,牵涉的事情太多,费力不讨好,尤其是越大的公司越不愿意直接参与。”珠海瓦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一位研发总监表示。
 
事实上,有些企业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如果自己做系统集成出了质量问题,这个品质问题的锅,最后要全部自己背。而如果是第三方来集成,就自然地找了一个“背锅”的人。
 
无论是从长远的发展还是现实的需要来看,行业需要有技术实力的系统集成商来提供专业化服务。矛盾的是,国内的业主普遍更看重的是硬件,不重视服务。系统集成作为一项服务,如何衡量系统集成的价值并没有相关的标准。
 
此外,在与大企业和业主的合作过程中,系统集成商普遍缺乏话语权,甚至有些系统集成商前期都是在“赔本赚吆喝”,如果不合作,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很难打造,不能形成标杆示范效应。“有一些项目业主指定了电池、PCS、BMS等设备的厂家,系统集成商最后可供选择的只剩集装箱了。”一位行业内多年的从业者感慨。
 
总的来说,专业的系统集成商当下主要面临三大瓶颈:目前行业大部分都是非标订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系统集成需要对储能系统及行业应用场景有深刻理解,技术实力不足的话,很难实现跨应用场景接单;整个行业付款条件差,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投入研发和运营。
 
如何能够实现与电力更加深度的融合,以便满足电力对安全、可靠、高效、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一直是储能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系统集成代表技术应用的能力,一个项目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和实现盈利多少,系统集成商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储能市场的整合将会加剧,专业的集成商将依托其创新发展的能力与差异化的增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人们往往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也往往会低估十年的变化”。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储能正成为能源革命的关键一环。

在众多新能源从业者看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度,“新能源+储能”会创造更大的奇迹。成本下降叠加需求上升,全球电化学储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反观国内,中国储能产业正在不断丧失这一先发优势。中国虽是动力电池第一大国,但中国的电池储能市场应用远未成熟,尤其是市场机制建设和政策驱动显著落后于产业应用的速度。

比如,2018年,在电网主导下,虽然电网侧储能带动整个市场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但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有些甚至愈演愈烈,黑鹰光伏称之为“五座大山”。

一、政策风险。2017年底,自五部委联合发布的首个储能行业指导意见以来,储能热度前所未有。乐观的市场预期引来一轮又一轮的“掘金者”,在一个只有数十亿产值的狭小产业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公司,在下游应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储能赛道日益拥挤。

可以说,这个行业的每家公司都在坐“过山车”。遥想2018年7月,国内规模最大的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江苏镇江电网储能电站工程并网投运,拉开了电网侧储能的热潮。

2019年5月,发改委正式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电储能设施未被纳入输配电价,电网侧储能瞬间降至冰点。

回溯这三年来,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出台的政策林林总总,但翻阅这些文件政策发现,重复性、雷同性过多,缺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递进性和持续性。

大多只是明确了储能的“重要性”,没有配套出台可操作的“实用性”政策。以至于业界评论我国储能处于厂商投资热、研究评论热、主管部门反应平淡的局面。

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或规定更是让人“眼花缭乱”,隔三差五的行政式调整让投资者无所适从,储能示范项目推进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要求配套投产,这些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
 
政策导向关乎产业大局和企业生死。就目前来看,当下的政策难以推动产业取得实质性成效。过往两三年,在储能领域投入力度大的部分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遭遇财务困境,尤其是“投资+运营”的发展模式基本是储能厂商在透支企业信用,增大了企业的运行风险。 
 
从国外经验来看,在促进电化学储能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刺激与市场化机制都不可缺少。

在早在五年前举办的一场储能价格创新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员就曾表示:除了补贴,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财政、税收、价格,都是比较普遍的政府支持的几种方式。“我们赞同综合采取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来支持储能发展。”

储能的不确定性在各地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政策中也暴露无遗。有储能企业高管感叹:我们相信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没有了相关细则对储能的技术标准进行限定、或者给出盈利模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像现在这样让储能成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成本的一部分。

二、电改推进与市场机制。目前用户侧和可再生能源都面临商业模式单一的问题,不少人将此归结于当前的储能的价格太高。在先有规模还是先降成本上,行业进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

究其原因,储能成本不是应用的障碍,机制才是。储能有4-5种功能,甚至更多。在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按效果付费的价格机制下,储能的多重应用价值无法得以充分体现。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的话说,“相当于打了四五份工,只给一份工资”。

没有好的机制,降成本无异于缘木求鱼。据了解,在目前的电价水平下,用户侧项目已经到了利润边缘化的境地,很多项目甚至都是在亏本。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味地降低成本将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且容易引发后期的安全事故,对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只有当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后,企业自然会在竞争中带动设备价格持续走低,产业方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当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在国内仍然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储能可参与的空间依然有限。

只有山西、蒙西、京津唐、广东四地打开了火电储能联合调频的市场空间,但参与调频的主体仍是火电机组,离业界期盼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还有差距。

再者,参与电力市场的各方正在进行博弈,储能能否发挥其作用还是要看新电改推进最终的力度。

综上,黑鹰光伏分析认为,如果新一轮电改不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储能仍只能在一些小的领域,发挥有限的辅助作用。
 
三、电网的定位与态度。作为2018中国储能主力军的电网侧储能却在2019年遭受重挫。2019年4月22日,随着国家发改委《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出台,电网公司将储能纳入输配资产的愿望暂时落空。
 
意见出台后,清华大学教授夏清曾给发改委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异议。夏清认为,政策应该引导电网理性投资储能,只有电网拥抱储能技术,储能才有未来。
 
“一刀切”的政策引发了很多争议。支持者认为,电网公司将会更加聚焦电网主业,在其他非垄断与电网相关的辅业进行全面市场化,从而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体制的建设。

反对者认为,以往电力系统所有的规划都是按照最大负荷来设计的,储能在电网最大的价值在于替代尖峰。

如果储能不能进入输配资产,只能逼迫电网来投资更多的变电站,造成更大的浪费,最终还是由全民买单。
 
国网曾在2019年上半年工作会上明确,电网侧大规模储能建设暂缓,本来已经规划了多个大规模的电网侧储能,要全部停下来。

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储能最大的价值在电网侧。尽管新能源、用户侧削峰填谷都会用到储能技术,但只有电网可以把这几个系统融合起来,尤其大规模储能电站因其响应速度快和控制精准以及具有双向调节等特性,能够在调峰调频等事关电网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怕电网不来,又怕电网乱来。”恐怕是大多数储能从业者的心态。储能的价值需要电网认可,但又不希望电网介入太深。

2018年,国家电网主导的电网侧项目基本都由电网下属公司来投资建设。与此同时,电网手握调度大权,引起其它市场主体对竞争不公的担忧。

市场一份测算数据指出,电网侧投资储能,可将馈线改造扩容时限延缓3年,相比兴建变电站,投资建设成本降低约30%左右。
 
从两年前开始,各地电网负荷屡创新高,如果用成本更小、价值和效率更高的储能替代传统的输配电网,这部分价值该如何认定?如果由社会资本投资,电网是否愿意买单?成本又该如何疏导?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让储能进入电网,储能的多方面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电网的一举一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业未来的走向。

如果回顾中国储能的发展里程,可以发现,国家电网对储能应用的研究重点从新能源发电侧、转移到电网侧储能、如今又重新回到了新能源发电侧。

电网层面,2021年以来,在“3060”目标牵引下,在国家意志大政方针下,也有一些积极的消息传出来。

比如,2021年4月1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会二届十八次会议召开。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在讲话中强调:公司上下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公司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先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四、安全与标准。2018年以来,储能界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国内外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的起火事件。尤其是韩国储能电站的起火事件,可以说是给各国敲响了“警钟”。
 
储能不安全,就不发展储能了吗?对于新鲜事物,行业内外得允许其有个试错的过程。目前从事锂电研发的有数十万人,只要电动汽车还有存在价值,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锂电安全问题一定是可以解决的。
 
况且储能电站的空间更大,解决的手段比电动汽车更多。“储能对重量和体积不像电动车那样敏感,储能电站可以连接消防水源,实现安全可采取的措施更多,成本更少。”烟台创为新能源创始人张立磊认为。
 
在创为新能源看来,储能安全应该秉承“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系统的设计必须要以绝对安全为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消防系统仍处于边缘地位。有些系统集成商为节省成本,仍然以牺牲安全代价压低成本。

由于消防系统只属于储能电站的一个配套系统,往往处于丙方或丁方的位置,无法要求或建议甲方按此种技术配置消防设施。
 
纵观国内外的起火事故,笔者认为,中国储能行业有三大问题需要反思:首先,国家、行业协会及团体应该设立更多、更细致的标准来规范行业的发展,通过标准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不合格的储能厂商,清理出市场。
 
其次,国家或行业层面应该对国内储能电站起火事故展开调查,向行业公开事故起因。事故的发生应该对行业起到警示借鉴作用,而不是成为以讹传讹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不同技术路线和竞争对手之间互相攻击的手段。
 
再次,对于众多业主和投资商来说,在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选择有技术实力尤其在国外市场历经考验的系统集成商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五、融资等非技术成本。与光伏类似,储能目前仍是草根推动的产业。企业资金储备较为薄弱,基本上都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融资难成为储能企业的另一座大山。比起风电、光伏,储能没有明确的一个国家政策的支持,银行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对主体授信要求较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手段,在储能电站的资金来源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华润租赁有限公司内部人士介绍,融资租赁机构主流业务在于大型租赁项目,但近年大部分商业化的储能项目仍然偏小。针对盈利前景比较好的火电储能联合调频项目,融资租赁的年利率在9%左右。
 
相比火电储能AGC领域,用户侧储能融资更是难上加难。在工商业电价不断下降和系统集成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少用户侧项目投资收益低于预期。

根据世界银行官网公布的项目评估报告,早期储能项目的平均财务回报在5%-7%之间。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用户侧储能项目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终归,新兴产业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看不到未来收益希望,逐利的资本也没理由做亏本的买卖。客观地说,目前市场对储能的投资还是有热情的。

但储能项目并不算优质投资也是事实。现在项目收益来源太单一,而且政策的变化太快、太剧烈。

此外,土地税费、并网测试、电网接入、倒卖路条等各种中间费也无形拉高了储能投资成本,这些税费完全“吞噬”了企业本来稀薄的利润。

尽管非技术成本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这一部分成本的降低,企业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规范。

1.储能政策依据统计表格 || 2.储能逆变器知名企业及分布 || 3.储能电池知名企业及分布 || 4.储能系统集成知名企业及分布 || 5.2022年以来新成立的储能公司统计 || 6.全国储能及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名录 || 2022年以来锂电池投资扩产项目汇总 ||  8.20余家跨界储能的上市企名录 ||  9.全国抽水蓄能项目投资统计。

1.全国及各省储能政策依据统计表格


2.储能逆变器知名企业及分布目录

3.储能电池知名企业及分布目录

4.储能系统集成知名企业及分布目录

5.2022年以来新成立的储能公司统计




6.全国储能及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具体名录(华北/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中部地区、西南/西北地区以及海外的生产基地布局)


7.2022年锂电池投资扩产项目汇总

8.2022年20余家跨界储能的上市企业

9.全国抽水蓄能项目投资统计:2021年前开工的抽水蓄能项目名单;2021年至今开工的抽水蓄能项目名单;“十四五”各省拟建设抽水蓄能具体项目名单等。






联系我们:txm176(值班微信)广告及商务合作:电话18660411611投稿及采访约谈: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申请转载授权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英飞凌:对SiC充满信心,新技术不代表有大格局的变化!特斯拉2023投资者日。马斯克迟到半小时,一开口特斯拉股价一路下跌成大事的男人,往往有七种大格局炒股不如搞储能?户用储能将诞生如同家电产业的超级大市场【智次方产业专访|智慧能源篇】新能源龙脉是储能,储能龙脉是“大储”极度危险!20mm特大冰暴+30cm冰雪扑击安省!可能冰封+大停电!没事别出门新能源储能报告:绿电+储能,最终梦想2023投资人抢着投的五大“风口”赛道,创业一定要知道!有大格局的人,往往有四个特质小学生试卷再现“毒插图”,不良暗示太过明显,家长:真忍不了情商高,大格局的人的朋友圈果然不一样!【十大券商一周策略】股市还行不行?大格局没变!短期优选高切低,中长期坚定中特估储能投资井喷,融资事件暴增64%,10年融资超1900亿丨创业邦《2023中国储能产业研究报告》发布实习资讯|摩根士丹利2023投资管理学徒开放!储能的成本在未来5年会降一半,对话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王鹏程 |【经纬低调对话】豪斯曼:《诗歌外编》: 第三首:年轻的亚当在伊甸园漫步大话三国177:审配之死,小聪明改变不了大格局!“宁王”一家独大格局生变?最新数据来了2023投资人最难的事:有钱投不出去「2023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调研进行中绝美挪威荷兰夏日之旅(十一)峡湾小镇Hjelle-老斯特林山路邓公的大格局与大智慧美国宾州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纪念墓碑绑定中国供应链,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落子上海,或聚焦国内车网协同储能场景|焦点分析海通策略:牛市初期波折在所难免,但向上大格局未改首个海外储能工厂落户上海,马斯克鏖战储能|焦点分析储能赛道还值得投吗?股权投资大佬刘二海发声所有的大格局,背后都是一种成全4月读书报名 视角:鸟瞰与虫眼,看清世间的大走势和大格局「 云集 | 职挂云帆 」真正大格局的人:读书,行走,遇人大格局女孩的8句清醒语录,你是自己的太阳,不需要别人的光芒查看投资大鳄的最新投资!向巴菲特学习,强化你的投资组合2023投资界S50,致敬了不起的她美国警告中国不要帮俄罗斯,中方硬气表态!未来储能研究:长时储能开启新竞速!热能存储技术国际线上研讨会报名中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