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被吴磊“妈妈”气死!想提高孩子学习内驱力,这件事千万不能做!
长按上方海报,扫描二维码,预约直播↑
他练习羽毛球已有五年之久,大大小小的奖杯拿了不少。
但这次比赛时,他一边打球一边频频看向观众席,最终因发挥失常,与冠军失之交臂。
这一年他15岁,正是一个职业运动员的上升期,谁也没想到,下坡路近在咫尺。
他的人生是被这一场比赛改变的吗?
当然不是。
宋三川:天赋+努力=21连败?
“他”就是新剧《爱情而已》中的男主宋三川,由青年演员吴磊扮演,女主梁友安则由周雨彤饰演,两个人最近像是“住”在热搜上,剧集热度可见一斑。
宋三川出生于一个羽毛球世家,妈妈和生父都曾是国家队队员,而继父也曾任职于国家队。
似乎他拿起羽毛球拍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背后,其实是妈妈隐秘的疼痛与不甘——意外怀孕并把孩子生下来,这个选择或许出于母爱的温情,但也真切地打碎了她的冠军梦。
于是在迫不得已退役后,妈妈就把自己对羽毛球的满腔热爱和对冠军奖牌的渴望,一股脑儿全都加到了儿子身上。
苛刻的训练要求、批评挑剔的话语、总是饱含着不满的眼神……牢牢地把十几岁的宋三川钉在球场上,平日里就背负着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赛场上又怎么可能自如发挥呢?
开篇提到的那场比赛,其实开局时宋三川手风很顺,远远把对手甩在身后。
他每次得分后都会看向场边的妈妈,希望能得到妈妈的欢呼和鼓掌,可惜连个微笑和点头都没得到。
妈妈大概是觉得儿子可以做得更好,又怕他骄傲,就用严肃和失望的表情给三川泼冷水。
但对孩子来说,这个行为无疑是代表着不满意——心理压力陡增的三川,脑海里全都是妈妈在训练场上的怒吼:
“你能不能好好打球,非让我上火是吗?”
“垫步加蹬步上网,先练一千个!”
“要是再失误,就给我加练到不会错为止!”
一个不小心失误,三川下意识地就去看妈妈脸色,妈妈那紧锁着的眉头又让他心里一紧。
他越发束手束脚,比分逐渐被对手追至18平,连连失误让他没了底气,又习惯性看向妈妈时,突然发现妈妈不在座位上了!
她连看都看不下去了!宋三川一下子就慌了神,裁判员连喊两声“运动员继续比赛”,他做出接球的姿势,却任由球落在身后,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中途离场的妈妈,走了就再没回来,这场比赛既是母子俩最后一面,也成了宋三川无法克服的心魔。无论开局多么顺利,无论对手水平高低,一旦被拖到18平,他就好像突然不会打球了一样。
明明天赋和努力兼具,却只能坐在冷板凳上自嘲“最高战绩21连败”。
再后来,因为梁友安的劝说,宋三川转去学习打网球。本以为网球场上永远不会出现“18平”的比分,但他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如果拿不到开局第一球就必然会输——他打不了逆风盘。
宋三川磕磕绊绊走了这么久,一切问题的根源或许只在于这三个字:内驱力。
——他打羽毛球、打网球都不是为自己。
一直在为别人打球的宋三川
说宋三川打羽毛球不是为自己,很好理解,初心就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自己想打,他被迫背负着妈妈的梦想,维持高强度训练不过是希望得到妈妈的夸奖。
妈妈离开后,三川用“轻松”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身上背着的那座山终于没了!”
继父哄骗三川说,妈妈只是去国外执教一段时间,所以三川没有立刻放弃羽毛球,反而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希望能拿好成绩证明给妈妈看。
直到他在床底下翻出妈妈当年留给继父的信,妈妈说自己得了癌症,不愿意让家人看到自己以后病重的模样,所以只好一走了之。
三川突然意识到,他拿再多奖杯也没办法向妈妈证明自己了。
他认为妈妈的病是“情绪病”,是因为自己总也拿不到好成绩让妈妈累积了无数的不高兴和失望才患上的,他觉得妈妈在用离开给他答案:不原谅。
不是出于真心热爱,又少了外界约束,再加上挥之不去的心魔,宋三川在破罐子破摔了两年以后,终于选择退役。
然后梁友安找上了门,他就拿起了网球拍——为什么说这也不是为了自己呢?
在宋三川羽转网的这个决定里,你很难说清楚,“喜欢梁友安”和“想要证明自己”各占了多少比例,但显然,“喜欢打网球”估计还是其中占比最少的——几次状态起伏,就证明了这一点。
宋三川第一次和梁友安正式表白时,说自己是为了她赢冠军,结果被清醒的梁友安拒绝。
如果说这一处还不够,那后来仅仅因为生梁友安的气,宋三川就嚷嚷着退役,缺席训练、一度要放弃比赛,则充分证明了至少在那个当下,他还没有和网球建立真正的联结。
虽然后来重返网球场,但如何处理逆风球又成了他的难关。
其实“逆风球”和当年的“18平”一样,背后都指向如何处理压力、如何面对失败。
看似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本质问题却都是因为宋三川并非发自内心的热爱:
打羽毛球是为了妈妈、打网球是为了梁友安,一旦和这两个人发生矛盾,他就想放弃;
非常想证明自己,压力很大,没办法面对失败。
而这恰恰就就是最初在“内驱力”上走了歪路的结果:
因为靠的是外驱力,所以失去外驱力就没办法继续;
因为没有兴趣和热爱做支点,所以只能用成绩来换取认可与爱,自我价值感低。
提供环境,但不左右选择
学习和打球是一样的道理,靠外驱力肯定走不长远,还会给孩子建立起一套功利、偏颇的价值体系,认为自己只有表现好了才配得到爸妈的爱。
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言,又全靠看外界的脸色和喜恶行事,作家邱妙津曾在书里用“腐肉”来形容这样在应试教育的惯性里逐渐空心的学生:
“在这个城市,人们活着只为了被制成考试和赚钱的罐头,但十八岁的我,在高级罐头工厂考试类的生产线上,也已经被加工了三年,虽然里面全是腐肉。”
其实孩子天生就是喜欢学习的,父母的控制和逼迫反而会把孩子往相反的方向推,到头来还要说孩子没有内驱力、不自律……尹建莉老师早就说过,不破坏就是最好的培养,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父母的职责是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优质的环境,但在这个环境里,汲取什么、选择什么、成为什么,通通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学着尊重和接受。
截稿时刚更新的两集里,宋三川找到了寄存妈妈骨灰的殡仪馆,正式地、单方面地和妈妈说了再见。再回球场恍若新生。
编剧还是仁慈,其实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和妈妈的最后一面,仅仅是收到否定与失望的评价,这会是纠缠TA一生的疼痛与伤疤。宋三川最后的眼泪,不是“爱与原谅”,而是“算了”。
用外力约束孩子自然是简单的,效果往往也是立竿见影的,但也是舍本逐末的,用短期的“优秀”败坏了孩子一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也伤害了彼此的亲子关系。
所以,就还是请我们把自主权交还到孩子手里,让TA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那父母就什么都做不了吗?不是的,我们可以为给孩子提供一个爱与自由的环境,而不懈努力。
作者介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