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心事:脱吗,脱啥,怎么脱?公众号新闻2023-04-10 14:04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乌鸦校尉经授权转载2023年4月5日下午,法国总统马克龙从巴黎飞抵北京,与法国驻华大使及侨胞们寒暄之后,随即赶往朝阳区的红砖美术馆,参加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开幕。不过,对于不关注国际新闻的国内网友来说,当天的热搜则属于那个在开幕式上为马克龙“捧哏”的高情商演员黄渤。尽管偷瞄着写在手心的“小抄”,黄渤还是没能用法语把开幕词说明白,惹得一旁的马克龙忍着笑为其纠正发音。同是70后,马、黄,二人年龄仅差3岁,都是“青葱”壮年。谈笑间,宾主尽欢,一起展望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的活动盛典。这个主打和谐气氛的“中法文化之春”,已有20年历史,迄今为止不仅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外国文化节,也是法国境外最大的法国文化节。这个节,的确是个很隆重的节。但如果说马克龙不远万里风尘仆仆赶过来,仅仅是为了参加这个文化活动,恐怕没几个人相信。毕竟,作为五常之一、欧盟轮值主席国、同时也是欧盟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法国,地位如同“欧盟的北京”,是欧盟的牌面。并且,早在几个月前,马克龙就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访华的意愿。排除掉不合理推测,那么,马克龙选择此时此刻访华,是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这个答案,就藏在随行人员之中。陪同马克龙访华的人员中,除了巩俐夫妇等20多位文艺界人士,“分量”更重的则是空客、阿尔斯通等60多位法国支柱级企业的负责人,以及法国文化、经济、外交和农业等部门的部长们。除此之外,还有曾荣获中国友谊勋章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马克龙之所以会在“中法文化之春”开幕之际,以“全宫老少齐登门”的超级规模进行国事访问,或许,也是为了给另一位随行访客——冯德莱恩多搭几级台阶。就在马克龙等人访华的前一周,身为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冯德莱恩,还在呼吁欧洲对中国采取更“大胆”的态度,并且暗示欧盟可能会放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多年努力成果。也可以这么说,唱“红脸”的马克龙的脸有多“红”,冯德莱恩的脸就有多“白”。法国总统与欧盟主席同时访华,本就是非常之事。双方“脸色”不同,更是非常中的非常。不过,只要再把时间稍微拉长一点,整个欧洲的脉就能摸得更清楚一些。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舒尔茨从柏林飞抵北京。本来只给随行商业代表预留了12个名额,没想到包括大众、宝马、西门子等在内的100多家德国门面级企业都提出申请。其中,也包括近年在中国投资额最大的德企——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如果说法国是“欧盟的北京”,那么德国可以比作“欧盟的广东”。作为欧洲制造业的领头羊,德国对于俄乌战争带来的次生伤害——能源危机,感受也更痛切。在正式访华半个月前,舒尔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就再次强调,欧洲必须走全球化道路,脱钩是完全错误的,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展贸易”。因此,去年底我们看到一堆德国企业,尤其是巴斯夫、大众、宝马等能耗大户大胆地对华追加百亿、千亿元级投资,用以建设合资工厂及电池厂等项目。欧洲有句经典“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欧洲虽然有欧盟,冯德莱恩虽然是欧盟主席,但,欧盟真正的话事人却是法国和德国。更重要的是,欧盟推行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也是外向型经济的法国、德国。这两个国家,也是整个欧盟最需要中国的国家。2022年,中德贸易同比增长21%,中法贸易也同比增长14.6%。截至目前,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逐渐成为法国最重要出口国。根据法媒报道,马克龙落地北京第二天,法国空客就与中企达成160架窄体客机合同。同时,空客将在天津落地第二条总装线,预计实现在华产能翻倍。看到这里,关于法国、德国所“代表”的欧盟与中国未来的关系走向,不言自明。因为,经济层面,中、法、德,已经血脉相连。而法国之所以会在喜笑颜开的“全家福”访问团中,塞进去一个“白脸”的冯德莱恩,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欧盟还有立陶宛这样的“以小小身体博取大大梦想”的、对华态度阴晴不定的小国。正因为如此,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的存在,对“小弟们”有了交代。再者说,也正是有了立陶宛这样的“小弟”,欧盟的话事人也增加了一些与中国议价的筹码。更何况,此时此刻的美国,正以空前的“诚意”邀请全世界的制造企业落地美国,这也正是欧盟与中国谈条件的绝佳时机。尤其是2022年8月,拜登政府正式推出了5年内对科技行业补贴280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同月还推出了10年内对新能源行业补贴近4000亿美元的《通胀消减法案》。除了补贴总额大到空前,这波补贴的执行单位更是非比寻常。过去,美国政府要扶持某些特定行业,主要是通过国防部的合同来实现。比如,为美国国防部生产导弹跟踪卫星的SpaceX。此外,即便还有额外补贴,也是由该企业所在州来承担。而这波产业扶持,竟然是由美国联邦政府直接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能够超越美国党派矛盾、央地矛盾,可见美国对芯片、新能源这样的高端制造业“回流”的强烈渴望。除此之外,这波政策扶持的执行效率也很不美国。拿地建厂各种资质审核,虽然做不到秒批,但也绝对不会出现过去那种从水库给工厂调水要8个州审批、20多年才能合规的“陋习”。乍一看,这个史无前例的补贴力度和执行效率,对于全球拥有“爱美之心”的企业都具有超强的诱惑力。虽然,在美国拿补贴,要公布商业数据,听起来很没尊严。但是,面对补贴,不是谁都能把握得住的。因此,补贴法案一出,英特尔、美光等美国本土企业,以及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美国海外的企业,动辄宣布投资数百亿美元在美建厂。一时间,美国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俄亥俄州等地,大兴土木,纷纷修建起晶圆厂。不过,这些企业虽然在拿地建厂、占补贴坑位方面很积极。但是,诸如三星等企业的在美晶圆厂,在宣布建厂之后,截止今年3月底也没有传出新的重要进展。至于原因,正如台积电首席财务官黄仁昭所说,“美国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前期建设成本是中国台湾本土建厂的4—5倍”。尽管赴美企业觉得,在美建厂成本很高,是亚洲的好几倍,人力成本也是亚洲好几倍,但美国政府一喊大家还是都来了,来的都是自家兄弟,肯定“不是来骗补的”,美国政府肯定也会多多体谅兄弟们的难处。就在上月2日,美国商务部最新发布了一系列官方文件,标志着“今年份”的527亿美元规模的芯片产业补贴即将进入申请流程。从已发布的政策文件来看,美国肯定知道兄弟们“不是来骗补的”,但美国自有国情在此。因此,美国商务部划了这样一条线:大多数项目直接现金补贴在资本支出的5—15%,各项补贴累计不超过项目整体开支的35%。并且,想拿美国“芯片补贴”,还要践行包括禁止用补贴进行股票分红回购、为员工提供儿童保育服务、必须涉及美国指定的优先项目、不得与“引起美国国家安全”的其他国家实体合作等6项基本“义务”。一旦违背义务,就会收回补贴。其中,让赴美企业最难以忍受的恐怕还是,只要企业接受资金超过1.5亿美元,一旦项目利润超过预期,就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和美国政府共分利润。简而言之,美国想号召兄弟们从全球各地奔赴美国繁荣美国制造业,美国知道兄弟们人吃马喂耗费要增加好几倍,但考虑到“给兄弟钱就是打兄弟的脸”,所以美国保证提供的补贴绝对不会超过35%。并且,只要兄弟拿过美国补贴,日后兄弟“发达了”,美国必会不顾一切和兄弟“共富贵”。尽管美国对赴美企业开出的条件堪称是“苛刻”,但还是出现了赴美急先锋——台积电。2022年12月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在美国总统拜登、商务部长雷蒙多、当地州长杜瑟,以及苹果CEO库克、英伟达CEO黄仁勋、AMD CEO苏姿丰等人共同见证下,举行了台积电的移机仪式。这意味着台积电在当地晶圆厂建筑施工阶段基本完成,等生产设备全部转移进来,就可以调试进行生产。此举让美国内外的媒体都震惊了,就在其他赴美企业“先打个地基,拿上补贴边走边看”之时,台积电竟然以“远超同行预期”的速度完成了建厂。台积电之所以这么着急赴美,因为大有大的难。根据2022年三季度数据,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领域市场份额第一,占比高达56.1%,比第二名的三星高出40%。但北美市场,大概贡献了台积电65%的营收。台积电不能失去北美。三星可以来美国“打了地基”悠闲地喝着可乐坐等补贴。但是,三星的蜜糖,对于台积电来说就是砒霜。谁能保证三星不会趁着补贴给台积电来一场偷袭?怕贼偷,更怕贼惦记。其实,早在2020年5月,应美国政府之邀,台积电就宣布在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建厂,并在2021年动工。2022年美国“芯片法案”出台第4个月台积电就宣布进行二期建设。仅仅这两期工程,投资规模就达到400亿美元,超过在中国大陆多年投资总和。尴尬的是,台积电仅供应商就超过400家。虽然台积电率先一步来到美国,优先拿到补贴,广大供应商们却要再三思考自己要不要梭哈追随。要知道,2018年之后,全球半导体就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当下,更是进入价、量齐跌的下行期。与此同时,三星正在挣扎的3纳米制程,与台积电相差无几。再加上,中国内地中芯国际、华润微等企业一边发展成熟制程,一边扩产。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台积电完全进入美国,成本提升,市场缩窄,势必要为后面的追赶者腾出大量的市场空间。台积电曾经的供应商们,手里的大客户马上就会变成三星、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企业,他们依然不会缺生意,依然没有搬到美国的动力。所以,尽管台积电在美国建厂了,但是对于台积电供应商来说,“宁愿空运过去产品,也不愿在美国建厂”。台积电的确着急在美国建厂,甚至还扩建了二期工程,但也并不是无脑梭哈。目前台积电主要产能还是在中国台湾。根据台积电总裁魏哲家预测,未来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台积电28纳米以下制程的产能大约只有20%在中国台湾之外。而考虑到成本的增加,如果未来美国不能“不惜代价”解决这件事,台积电也已经做好了美国工厂减产、台湾工厂增产的打算。台积电之所以不关闭在美工厂,在美工厂始终保证一定的生产能力,主要是防三星等企业的偷袭。而即便如此,台积电将还是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了美国,并成为刺激其他企业赴美的“饵”企业。从这层面来说,美国这波“回流”计划,已经取得历史性成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客就开始把“制造业回流”当成经典竞选口号。到了奥巴马时代,口号升级为“工业再造”和“出口倍增”。特朗普时期,手持“美国优先”的大棒乱舞,近乎魔怔。不得不承认,经过20多年的折腾,美国制造业“回流”还是有一定疗效的。虽然,近20多年,美国工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已经从本就“不体面”的16%不断下滑到10%附近。但考虑到这期间美国GDP增长了大概3倍,因此,我们不能按照主观意愿定义美国制造业走向“衰败”。从产值上来看,美国制造业规模还是在不断壮大的。特朗普上任第一年就标榜自己为美国新增了60万制造业岗位,也并非完全的虚妄。如果认真抠数据就会发现,进入奥巴马时代以后,美国工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虽然也在下滑,但是下滑幅度在变缓,甚至在个别年份还有抬头的趋势。从“回流”的视角来看,的确不太景气。但从“止血”的角度来看,效果还是显著的。如果没有中国这样的“异类”,温水慢热,美国现世安稳,大概也不会有危机感。同样是在最近的20多年,中国GDP增长了十几倍,增速远超美国。但是,就在中国GDP狂飙突进之际,中国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却基本没有掉队,至今仍能保持在30%左右。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连续13年蝉联世界第一。更可怕的是,中国已经敲响了美国“产业公地”的丧钟,而不再是温柔的警钟。2008年美国诱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如何诊断和医治美国经济的病症,就成为美国学界的一门显学。2009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提出了“产业公地”这一概念。后来二人在合著的《制造繁荣》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产业公地”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对于美国来说,好消息是,美国的学人找到了美国经济的病根;坏消息却是,这病变得越来越严重。产业公地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却很容易理解。以当下热火的光伏为例。全世界第一台光伏设备在美国发明,光伏电池由贝尔实验室发明,光伏行业早期的基础性研究、改进,以及最初的商业化,也都发生在美国。而现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生产国,甚至连欧洲、日本也都超过了美国。外媒口径中,中国更是掌控了美国80%的光伏供应链。更加戏剧的是,近期,光伏技术被纳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反卡了美国的脖子。究其原因就是,中国光伏企业靠近光伏上下游供应商,靠近市场,有大量的院校、研究机构,在这边广阔的天地,可以无休止地低成本试错、迭代。并且,光伏产业的很多技术和零部件,也是和其他行业领域一起共享的。比如平板显示器、光学镀膜、固态照明、电解铝等等,这些看似和光伏没有直接关联的行业所取得的一个个小进步,也都会加固光伏行业的壁垒。也可以这么说,一堆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产业,它们在人员、技术、元器件、动力、能源、研究机构、资本等等方面,能够共用的“公地”越多,能省去的“从0造轮子”的低效或者无效工作就越多,就说明“产业公地”越肥沃。产业公地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一个高手,如果内功深厚,就可以一法通万法通,快速学会很多门派的先进招式,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美国虽然发明了光伏,但拥有全球最完善工业环境的中国,却依靠“产业公地”优势夺走了光伏。除了光伏之外,《制造繁荣》作者调研美国制造业之后发现,美国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诸如半导体制造、超重型锻造、金属切削机床、永磁电机和永磁发电机、稀土精炼设备、可充电电池、精密玻璃、光纤元件等等产业能力。这些制造能力,并非是造衬衣、纽扣、马桶盖这样的微末之物,而是关乎“大炮”。关于美国制造有个段子,说美国所有制造都是围绕“大炮”的覆盖能力,工厂负责生产“大炮”,天上的火箭水里的船地上的坦克负责运输,卫星和计算机负责精准定位。美国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制造、运输、定位“大炮”的能力,害怕“真理”的定义权被他人夺走。而光伏行业的故事已经证明,只要一个国家的“产业公地”够强大,就能夺走任何想夺走的产业。中芯国际、华润微等企业已经出生了,离长大还远吗?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美国“芯片法案”这波的操作,很容易被解读成美国与中国的“脱钩”、美国在“孤立”中国。这么想,或多或少,太把中国当回事了。或者说,过分站在中国的视角看待问题。此前彭博社曾报道,美国90%的商品来自中国。如果美国要和中国完全脱钩,美国几乎所有生活用品成本都会大幅提升。事实上,疫情以前,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逆差就已经从2016年的3470.98亿美元,缩窄至2019年的3416.9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对墨西哥、越南等国家贸易逆差快速拉大。尤其是美国对墨西哥的逆差,2016—2019年涨幅超过65%。在2017年,墨西哥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二大逆差国。所以,站在美国视角叙事的话,只要自身不具备产业公地优势,1980年代美国要以联邦之力打压日本,近20年盯住日本还要抽出一只手打压中国,未来还要打压墨西哥、越南……一个人,纵然三头六臂,又能同时按住几个人呢?美国要想一劳永逸解决摁下去葫芦冒出来瓢的历史难题,就要强势逆全球化,加固自家的产业公地。拜登政府之所以将美国产业公地目标锁定在芯片和新能源,也正是其智慧的表现。如果给产业公地也做一个“歧视链”,美国锁定的目标位于塔脖子以上部分。是具有技术壁垒、精密制造、具有战略要冲意义的产业。而中国的优势产业公地,过去主要集中于金字塔腰以下,能大量高效生产、配套齐全,也具备原材料、人力、关税等优势。不足是,存在代际技术差。但是,不论是光伏,还是中芯国际、华润微等企业的崛起,都证明中国产业公地自下而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都开始“锁喉”了。更可怕的是,如《制造繁荣》书中所说,美国“脖子”产业越来越细了。所以,美国想把塔脖甚至塔腰以上部分,直接抠到美国。尾声今年100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他人生的近50年时间,曾与中国5代领导人打交道。2011年,已经数十次来往中美两国的基辛格,第一次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写下那本著作《论中国》。他结合两国历任领导人的对话实录,以外交家、政治家的视角,解读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决策机制。书中更大篇幅,着墨于1949年建国之后,中国的快速变化。基辛格回忆,他刚到中国时,中国很少有高楼大厦,路上也没有太多汽车。工业基础落后,技术上一穷二白。1976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额,都比不过人口不足千万的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访华3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曾经的工业弱国,已经“吃下全部产业链”。在他看来,西方的战略,好比国际象棋,追求结果。中国的战略,好比围棋,追求“势”。不论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抗战太原会战失败,还是90年代台海危机,形势都是很危险。但是,中国人不追求速胜,而喜欢“持久战”,喜欢比拼历史的耐心,一点点积累优势。《论中国》的扉页上如此写道: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战略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那个走舷梯会摔、开会犯困、座谈会拉、发言迷糊的老头, 虽然在鬼畜区显得老迈昏聩且滑稽,但拜登上任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此公是少数拥有基辛格级智慧的美国政客。拜登政府的“芯片法案”才推出4个月,台积电美国工厂就已经移机成功。虽然美国工厂成本会增加,但是芯片不同于光伏设备,更不是衬衣、马桶盖,先进制程的芯片就算涨价10倍,哪个国家会不买呢?要知道“芯片法案”是一个五年计划,那个关注新能源的“通胀消减法案”则是一个十年计划。并且,这两个法案,不是某个地州的临时任务,而是美国联邦政府主导的,是超越了党派、央地矛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尽其所能为美国打造一块产业公地。因此,美国要做的不是和中国“脱钩”,而是要给自己日益严重的产业公地问题“脱困”。我们此前不止一次写过国内芯片产业“落后”、规划“失误”的稿子,并非是要劝大家去润,只是想帮大家更理性地认清现实。今天所讲述的是美国正在以长期主义战略加固自家产业公地,对于中国来说,更加不是好消息。但是,当下的“落后”和弯路,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就像当年国内的光伏,开局时也是一样的落后,一样的乱象频出,还是取得了如今的胜利。再者说,我们跟美国在金字塔上的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所以,当下我们要做的,还是像过去一样以超长的历史耐心,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壮大“产业公地”。法国空客在天津落地第二条产线,德国宝马投资百亿在沈阳建电池工厂,沙特投资百亿美元在中国建炼油厂和石化厂,以及中国与10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落地的诸如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合作项目……这些看似和芯片、新能源等产业没有直接关联,共用的相关技术和零部件也不多。但在产业链全球化的当下,尤其是在算力和能源可以通用的当下,任何国际合作都是在共建“产业公地”。同是建设产业公地,中国与美国所不同的是,美国想把公地“回流”到自己家,想掏空日本、中国、墨西哥、越南等一切潜在的挑战者。而中国是想和所有国家一起建设公地,也可以帮别的国家建设公地,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墨西哥、越南,甚至也包括美国。这也是为什么在3月底,我国商务部长会热情接待苹果、高通、康宁、雀巢、辉瑞等“国际”企业的CEO们。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紧张中也可以有团结。这也是真正的赛点。再说句不太道德的话,中国从来没有统治过世界,没有为统治世界支付高昂的军事成本和道德成本,所以,从一开始中国就没有失去什么。日拱一卒,是收获。外援一卒,亦是收获。高手的比拼,才刚刚开始。眼下一城一寨的得失,暂时都还不值得我们流露悲喜。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乌鸦校尉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由于微信公众号推送改版为了避免错过乌鸦校尉的文章动动手指↓↓↓快来关注乌鸦校尉视频号热点视频推荐↓↓↓日拱一卒!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