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金牌主持人,做了今年最好的华语综艺
上周五,《寻人记2》播出了最后一集。
这档由方东昇策划、曾被成为“年度第一华语综艺”的真人秀节目,再次于豆瓣上获得了9.6的高分。
“有人说人生应该是营营役役,但有人觉得人生应该是寻寻觅觅。”
时隔一年,这档以寻人为主题的节目比第一季更加精彩,也更为动人。
从患有孤独症谱系疾病的“投诉之王”,到流连街头的“杯面男孩”志文,再到大结局的“寻人记同学会”……时代在变化,可人情味依旧,初心也依旧。
为什么当下的我们会需要这种综艺?而又是为什么,我们对《寻人记2》当中的故事感同身受,泪流不已?
POST WAVE FILM
2021年,人称“金句之王”的香港主持人方东昇做了一档节目。
这档节目就是豆瓣9.3分的《寻人记》。
顾名思义,《寻人记》是一档以“寻人”为综艺内容的节目。
但这个“寻人”,不是新闻报道里常见的找寻失踪人口,而是去寻找那些七、八十年代出现在电视新闻故事里的寻常百姓。
会考失败的校草,热衷于集邮倒卖的少年,夫妻节目中看似不合的情侣……几十年前的人和事,被节目组重新挖掘。
《寻人记》的英文名,是《Big Big Old World》。
方东昇带领节目组,在庞大的旧世界里找寻我们在意那些的蛛丝马迹。而寻觅,也不是单纯为了好奇,更是想知道这个人现在过得好不好,是一种对陌生人的关切,亦是一份遥远的牵挂。
时光流转,白云苍狗,他们现在过得怎样?
这种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人文关怀,再加上极高的豆瓣评分,让不少人将《寻人记》视为2021年华语第一综艺。
而《寻人记2》,比第一季更精彩。
节目伊始,总是“寻寻觅觅”还找不到受访对象的节目组,第一次被受访对象“找上门来”。
这个人绰号“安仔”,上过1982年的《新闻透视》,距今已过去四十年。
当时,他因为叉烧铺买肉搭骨头而投诉对方,记者去他家里采访时,还要提供给他电费。
人们都称他为“投诉之王”。
这样一个人,“人人都记得他,个个都想寻他”。
而安仔也“自投罗网”,主动联系到了方东昇。
他说,林郑月娥是香港特首,而自己是“元朗特首”。在元朗的人都认识他,当地的小巴司机也不例外,只要报上他的大名,就能带节目组找到他的家。
比起第一季,节目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挖掘人物上。
安仔的故事,破天荒地占了两集的体量。
第一集,讲的是安仔现在的生活。
他说自己靠着独居伤残长者的身份领取津贴,另外,患有小儿麻痹的安仔常常摔倒,每月能拿到不少交通意外补贴。
方东昇问他到底是意外,还是有意为之,安仔大大方方地说,“我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男人”。
不仅如此,四十年之前“人嫌狗憎”的安仔,如今似乎讨人喜欢起来。原来是因为他的投诉比区议员更有用,帮助周边商贩解决了许多问题。
然而,一个未解之谜是,安仔为何要主动联系节目组?
其实,正是因为他的孤独。
尽管安仔现在有许多冰箱,满屋的鲍鱼海参,衣服一买便买30件,饺子一包包几百个……但在他的家里,从来没有访客,也只有一把椅子。
四十年间,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让他住到元朗乡村的二哥也去世,曾经交往的神父也移居澳洲,唯一的亲人四哥只是和他时不时见面。
从前安仔身上的孤独感,到他的暮年,依旧挥之不去。
节目组邀请到安仔的四哥,也为他联系了多年未见的梁神父,甚至帮安仔请来心理医生。
隔着电脑屏幕,垂垂老矣的安仔认真地听着梁神父为他读经:“……要爱你的仇敌。”
安仔只是说,有时候,自己情绪激动了,就做不到。
节目组也用陈奕迅的《浮夸》来做安仔故事的注脚:“其实怕被忘记,至放大来演吧,夸张只因我很怕。”
POST WAVE FILM
POST WAVE FILM
几个小时里,医生几乎插不上话,只是安仔在不停叙述这些年当中自己的苦难:他觉得身边人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看他,骂他傻,觉得他坏。因为别人的歧视,他才以投诉的形式来报复对方。
编辑丨飞檐 排版丨逍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