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都不能取消春天
侯麦《春天的故事》
2020年春天,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被疫情封锁在法国诺曼底的乡村。在此期间,他用手边的iPad创作了220幅春天的画作。他也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保持通信,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并促成了《春天终将来临》一书。
霍克尼在书里写道:“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其外。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疫情后的这个春天,再来听看理想主讲人鞠白玉聊聊大卫·霍克尼。
讲述 | 鞠白玉
来源 | 《祛魅:当代艺术入门》
01.
延续图画,直到永远
2018年,大卫·霍克尼的油画《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人像)》在纽约佳士得以9031万美元(6.26亿人民币)的高价拍出,让他成为当时在世最贵的艺术家。霍克尼出了很多理论巨著,在摄影、设计、舞美方面都有很卓越的表现,但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位画家。
中国的观众对大卫·霍克尼很熟悉。2015年,他在北京佩斯画廊举办了个展“春至”,展出他在英国约克郡乡间创作的ipad绘画,还有两件多屏的视频装置。
2019年,北京的木木艺术社区举办开馆展览“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展了一百多件他的作品。也是在那个展览后,大家更为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视角(散点透视,移步换景)对于大卫·霍克尼在创作上的影响。
大卫·霍克尼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国卷轴画并且深有心得,回忆录《中国日记》(China Diary)记录了他1981年的中国旅行。他在中国十几个城市游走,一共创作了150多幅插图,还在桂林认识了一位神童小画家。他被那样的自然与自信所感动,后来还寄了很多美术书给那个孩子。
纪录片《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里,大卫·霍克尼带着我们在两幅中国卷轴画上旅行,同时用了一幅西方绘画来比较。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
这两幅中国画,一幅是17世纪末的《康熙南巡图》,另一幅是18世纪中叶的《乾隆南巡图》,西洋画则是代表西方焦点透视技法的卡纳莱托市政风景画。他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态度以及叙事方式。所以这位艺术家不但在绘画上成绩斐然,也是一个致力于图像研究的学者型的艺术家。
大卫·霍克尼目前在中国出版了《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我的观看之道》等等,看了这些会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这位绘画巨匠是怎样看待绘画的。
除了拍卖场上的早期名作《大水花》和《艺术家肖像》,也可以看看他1983年创作的《梨花盛开的公路》,是怎样创造了“反转透视”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更大的水花》,1967
再看在2018年,也就是他八十岁高龄时在画什么,有一张叫《观看者正在观看带有头骨和镜子的现成产品》,另一张叫《2018年展览会上的照片》。从这样的作品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艺术家从年轻到高龄,是怎样始终持着最先锋前卫的创作能力,对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永远的探寻,而背后是传统的素养,对图像的信念,对科技的擅用,令人叫绝。
引用在《图画史》中他所说的:“艺术在进步吗?没几个相信艺术在进步,是吧,但是为什么艺术要有一个去处呢?艺术还没有终结,图画的历史也还没有终结,人不时会觉得一切事物都会有终结,但图画不会,它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在霍克尼的创作中,他可以使用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可以使用传真机、复印机、ipad、手机,在他的创作生活中就是紧跟时代的发明、媒介的自由使用,但是最终,还是绘画这个古老的命题。
02.
奔向海浪,在水中游荡
同年他创作了《我们两个男孩粘在一起》来宣布他的性别身份,画面上是一个男子裸身在淋浴,另一个站在身后爱抚着他的肩膀。我们再看他年轻时的照片和录像,金色头发大圆眼镜和小格子西装,是那样自信,别具一格,令人过目不忘。
《我们两个男孩粘在一起》,1961
六十年代,因为受不了当时英国对同性恋的保守态度,他决定搬到美国洛杉矶。这座城市有阳光、有海水同时对同性恋保持相对开放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氛围也成就了霍克尼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大量的泳池作品。
“阳光,海水,性”既是艺术家的生活也是创作主题。“泳池”系列中每张画都呈现了不一样的水波纹,水成为单独的素材,静止的水、被溅起的水、有人游动时的水,都有其独特的样式。
而构图上,泳池、房屋、树木、叶子、水花,构成的不只是空间关系,还有时间的概念。艺术家用几个星期来描绘半秒钟的状态,处处是细节,水只是水,但水又是千变万化的水,在艺术家的高超的演绎下我们重新观察了水,了解了水。
大卫·霍克尼对水的形态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迪士尼的动画片《木偶奇遇记》里,皮诺曹从鲸鱼肚子里逃出来,而鱼在后面拼命追,动画师是如何展示水;中国的山水画中,画家是如何用毛笔画出水,以及水在阳光下什么样,阳光下的海浪什么样;日本浮世绘中,歌川广重如何画海浪,葛饰北斋如何画海浪,都在他的观察之下。
在水之外,还会看到他对男性身体的描绘,高大的健康的性感的,非常直接而纯粹地表达他对身体的爱。
那张1972年的经典画作《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穿着衣服的男人正望向游泳池,水池里另一个男人正在游泳,近山青翠,远山迷茫。画里非常饱满地展现了暖昧的情欲,也展现了艺术家各种绘画技巧。
《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人像)》,1972
而这张画背后的故事,则是他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偶然看到两张并置的照片,一个人在水中游泳,另一个正凝视地面。他决定将两张照片的情景合二为一,并且用不同的方式画两个肖像。这正向水池望去的男人,也正是他当年的情人皮特。说起来这可能还是一段不伦恋,因为当时霍克尼是皮特的大学老师,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皮特才刚满十八岁。
再看回这些画面,你会察觉到情欲,但同时也会感觉到静谧,好像此情此景是一个世外桃源,这个世界只有他们。
霍克尼的画作神奇之处就在于,会让你感受到活力和宁静同时并存。此外,还有和情欲并存的一种孤独。多么奇特,当情欲发生的时候,孤独感也油然而生。只有霍克尼的画作能做到让你在加州的阳光和游池间,还能体会到一丝丝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画作才有的孤独。
所以霍克尼的绘画备受全球观众喜爱,绝不仅仅因为那种色彩绚丽和内容上的亲民性,而是大量技巧造成的矛盾和综合的感受。你会觉得眼前的一切既是永远的,也是一瞬的,既是热烈的,也是伤感的。
《游泳池里的游泳圈》,1971
1971年“泳池”系列中的《游泳池里的游泳圈》(Rubber Ring in a Swimming Pool),没有人,只有一个红得耀眼,圆得离谱的游泳圈。这个游泳圈的画法十分扁平,像一个句号,而这一年正是他和恋人分手的时刻。
03.
开放、探寻、自由
霍克尼对绘画和摄影领域的探索,要建立在他本人到底怎样理解“观看”这件事上。比如他在卷轴画《乾隆南巡图》里意识到,观看中国卷轴画,你可以沿着其中的风景走,目光一直移动,从画面上方的房屋到画面下方的湖岸,你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欧洲的绘画则是一扇窗,你不得不思考自己所站的位置,你只是像从一间屋里向外望,你并不是画面的一部分。
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散点透视,启发了他在摄影和绘画上的观念,所以他用了拍立得相机,多角度地拍摄同一物体,并将这些再度拼凑起来。东西方绘画中使用的不同的透视法和如何表现细节,正是霍克尼所致力追求的综合,那就是怎样调和画面的静止感和世界的持续运转。所以当你看他的绘画时,你感觉到的既是静,也是动。
之前提到的《梨花盛开的公路》(Pearblossom Highway,1986),之所以被称为“绘画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因为用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方法,以几十个不同的视角,用拼贴的方式,完成了反转透视。
《梨花盛开的公路》,1986
而艺术家不断地采用绘画去表现这个世界,并且不断地研究中西大师的名作,终其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知道,创作的本意,就是让人更加清楚地看这个世界。
2001年,霍克尼出版了《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大师们失传的技艺》。在书里他大胆地猜想那些15世纪到19世纪的画家们,是否利用了凹面镜和其他光学仪器才能画出那样的光线和细节。
而1990年霍克尼就开始使用苹果电脑创作,用彩色激光打印机和数码相机,也正是他观看了安格尔的肖像展之后,怀疑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也会利用当时的光学器材。因为他意识到安格尔在画小肖像的时候落笔很肯定,又联想到安迪·沃霍尔是如何用投影仪作画的。
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认为安格尔的作品那是古典画,但是安格尔的时代他们就没有仪器可用吗?这本《隐秘的知识》里大胆的猜想,也引起了艺术界巨大的争议。
霍克尼既捍卫着古老的绘画,同时也紧跟世界的科技和媒介的脚步。看看他那本《图画史:从洞穴壁画到电脑屏幕》,就是在陈述对绘画本质及东西方不同观看方式的思考,而且在霍克尼这儿,什么“绘画死不死”的根本不是问题,抽象还是具象也不是个问题,因为你把这个世界描得多么真切,也都是之于个人的抽象理解。
所以霍克尼绘画的迷人之处全在于矛盾中的统一,动与静,永恒与瞬间,高科技与古老传统,艺术与哲学,中与西,情感上则是既饱满又伤感,他个人既极度推崇毕加索,又可以迷恋中国山水。有趣的是,他也一直被称为“新派老大师”,对他来说没有什么要和过去道别的事物,他在古代绘画传统中汲取太多养分,然后也不抗拒新世界,用iPad画画画得也很开心。
我们看得出这位艺术家的绘画观与世界观是开放性的,永远探寻的,自由的,并且捍卫绘画精神的,他曾经在访谈里说:
“我希望生活是一直令人兴奋的,事实上我也得到了这样的生活。我承认,雨滴落到水坑里我都能兴奋的不得了,但很多人不会。我要这样活着,直到倒下的那一天。”
🎨
音频编辑:香芋
微信内容编辑:布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