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最蠢的话:“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孩子”
“对我而言,婚姻是一个开盲盒的残酷游戏。不能退换,只能接受,勉力维持,直到毁灭。”
她在聊天对话框里敲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完全能感受到她在这段婚姻中体会到的绝望——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知识女性,一路乖巧地做出大众认知的正确选择,严格而谨慎。考研毕业觅了一份公职,到了适婚年龄被催着相亲,匆匆忙忙地进入婚姻,赶在黄金生育期升级成为母亲,在职场和家庭中间矛盾挣扎了一两年,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育儿赛道的激烈竞争,不得不与丈夫的工作前景做个对比,无奈辞去“事儿多钱少经常加班”的稳定工作,全身心进入家庭——从此育儿和家务成为她的全部。
育儿和家务当然也是工作,且7X24小时全年无休耗尽精气神,却被高傲的婆家视为“沾了儿子的光”,可以不必辛苦上班,坐享其成。对于这种酸言冷语,她一向装聋作哑含混过去。起初不理论是因为不想浪费时间鸡同鸭讲、做无效沟通,后来就变成了心灰意懒。丈夫最初也曾感激过她的退让,但天长日久,渐渐觉得自己才是最累最辛苦的那一个,工作顺利也还罢了,一旦有什么职场动荡、财务危机,第一个节流目标就是她的日常花销:“衣服不用买了吧,你又不见人”“手机凑活着再用用”……
生活费从“拿”变成了“领”,尊严在弯腰,她当然感觉得到,但她能怎么样呢?
她只想着,都是为了孩子,其他的不去计较了。直到有一天,丈夫对着儿子的作文大笑,指着一句话念给她听,“我的妈妈不想上班,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上班也挣不到钱”,婆婆直夸大孙子幽默,她心里刹那间升起愤怒、失望与委屈,五味杂陈。然而她更失望的是,自己下意识做出的反应——竟是陪着干笑了几声,不了了之。她已经习惯了被忽视,也习惯了自我贬低,所有负面情绪都用麻木来应对消化,息事宁人。
她甚至觉得成为全职主妇后,社交圈一缩再缩,不全是被迫的,也有自己有意为之的痕迹,“我想躲起来,就这么熬着吧。”
她认为错误的源头是当初“辞职做全职”的那个决定,如果没有放弃工作,咬咬牙挺过孩子最初的成长时光,现在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可另外一个她,就是这么做的,结果也并非预期。
她没有辞职,起初全靠工作时间的灵活,女儿2小时一醒她就把工作计划按2小时来割碎;到后来夜晚能睡整觉了,她就把难做的、不需要与人沟通的工作安排在半夜;再后来换了岗位,时间不再灵活,实在忙不开时只能请父母公婆轮流帮忙照顾,为此她也会每年尽心尽力地组织一次合家欢旅行慰劳老人家的付出。
她永远都是连轴转的状态,精力充沛,看起来的确完成了大众对现代女性的期待——平衡了职场与家庭。但也正因如此,没人会注意到整个过程里,丈夫的缺失。那男人除了上班,就是应酬,永远有宏图待展,永远无暇顾及家庭琐碎:两家老人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与埋怨,交给妻子去周旋安抚;孩子的幼儿园他一次也没去过;对妻子费尽心力买下的学区房只会轻飘飘地评价“户型不好”;小学时去学校接过一次女儿放学,还排错了队伍……是的,说起来,他的确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努力,他也想让孩子的未来跃升一个台阶,他是这个家里负责“赚大钱”的。可是,他整日浮在遥远的未来自我感动,却完全看不见自己的妻子是如何在忙忙碌碌、精疲力竭中过着眼下的日子。
个性火爆的亲近朋友,常常会拍着桌子对她恨铁不成钢:趁早离吧!你图个什么啊?
是的,图什么?难道图的是修炼成三头六臂的哪吒,既能赚钱又能养家?图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剔除掉自己的喜好与梦想,只做别人的好媳妇、好妈妈?
当然不是,但日子过着过着就成了这样,始料未及。
也有人决意离婚,成为单亲妈妈。
好处是离开了只会添堵的男人,她也从抑郁状态中逃了出来,孩子也因此得以在健康的环境里成长;坏处是,她需要面对更艰难的生存压力,以及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无法避免被歧视——没有哪个项目组愿意接收一个工作时间有限制、基本不能加班、随时可能会请假的成员。
疫情期间,公司出现裁员危机,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她做了很多准备,罗列了自己工作以来的诸多成绩以及很多还未呈现的潜力,她想用能力为自己争取。然而,根本轮不到她慷慨陈词,公司人事摆在她面前的就两个选择:要么拿赔偿被遣散,要么调岗降薪。
别无他法,只能接受。
走到如今这一步,她觉得是自己的骄傲害了她——离婚时,夫家要争抚养权,她热血直冲脑门,脱口而出那句经典台词:“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孩子!”结果正合夫家之意,孩子给了她,丈夫把房子车子全留下,正好用于组建新的家庭。
几年前看过一个权威媒体发布的数据:在离婚时,女性几乎都会争取让孩子留在身边,但超80%的男性不会要求孩子的抚养权。而在婚前,超70%的男性则认为,“结婚就一定要生孩子”。
她现在回想,哪怕只是合理要求属于自己的婚后财产,房子卖了各分一半,她也不会沦落到负担不起失业的境地。
而她本就应当争夺,婚姻触礁、人生覆灭过一次之后,想要独自一人,体面活下去的希望。
以上,是三位女性读者陆陆续续给我的来信。她们是我的朋友,也可能是你的朋友。
“她就是我,她就是所有女性。”
她们的生活现状,不禁令人想起那部物伤其类的NHK纪录片:《疫情危机中的女性现状》。
疫情之下,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就业冲击,最受影响的是女性群体。2013年,日本政府提出“让女性发光”的口号,旨在鼓励女性出来工作,缓解社会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因此出现了很多非正式雇佣的工作岗位。为了照顾孩子与家庭,有很多女性选择了这种工作时间更为灵活的兼职,且多为服务岗位。
然而,随着疫情来临,这类工作也成为最先被失业浪潮席卷的领域。
2020年日本失业人口106万。其中男性32万,女性74万。
79岁的山口淑子,依然奔跑在求职的路上。
她与50多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因为身体问题,儿子的收入并不稳定,母子俩只靠自己的退休金无法支撑。虽然山口淑子在镜头里瘦削精干,充满精气神,但残酷的现实是,接近80岁的年龄,就算一直坚持去职介所,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
40多岁的单亲妈妈杉田,最让人痛心。
她有四个女儿,最小的4岁,最大的17岁。一年前才刚刚离婚,因为得到了房子(但仍有房贷),作为代价,前夫不支付抚养费。疫情前,她原本有一个十拿九稳的工作机会,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录取被取消了,她就这样失去了经济来源,水费欠缴,连下一顿饭在哪里都成了问题。
不得已,正在上高中的大女儿加入了赚钱养家的行列,每周四天在超市兼职。学习的时间因此被压缩,身体和精神也在疲惫的生活中被消耗。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这个被迫早熟的女孩却对人生与未来,充满了悲观与无奈。
杉田认为,电视里说“让单亲也宽裕”“让女性有出路”的那些口号,只是说给“最上面那一部分女性”听的,更多的却是像自己这样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底层女性,从来没有被给予过机会。
单亲妈妈也好,家庭主妇也罢,她们怀揣着不管面临任何困境都一定能把孩子们抚养长大的信念,咬牙坚持,却一次次被现实打醒——没有咸鱼翻身,没有触底反弹,甚至发不出声音。
若你看过这一部纪录片,再加上NHK早前推出过的另一部纪录片《女性贫困》,你一定也会发现:这些陷入贫困的女性,大多数是单亲妈妈。她们要么丧偶,而更多是因为老公扛不住生活压力一抬腿自己跑了,留下孩子和还欠着贷款的所谓房产,从此消失或者拒不履行义务,让妻子独自接受母职惩罚的暴击。
自然赋予了女性生育的能力,却在无形中又成为了她们的枷锁。
细致、温柔、坚韧、耐心……这些备受称赞的性别特质,令许多女性在结婚生育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职能,下潜到了一个个小家的底层,默默付出,辛苦劳作,很累很拼命。
然而,在社会系统的评价分配里,她们却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
琐碎重复的家务劳动,复杂漫长的育儿陪伴,无法用一个个数字、金额来评估对社会的贡献,所以它们的价值是模糊的。在很多人的心里,可能也是最廉价的。
于是,家庭主妇被调侃成一种“性别福利”,在一卷再卷的育儿赛道拼出十项全能的全职妈妈,因为无收入还要伸手要钱,被讥笑为丈夫的“寄生虫”。
无法挣回真金白银,就失去了话语权。
最难过的是,从我们的母亲那里,我们隐隐也看见了,那些因为缺乏舆论支持,很多从一开始就淹没在家庭角色中的女性,觉得生孩子是本分,做家务是低端劳动,陪伴育儿是天性母职,自己赚不了钱,没有价值,没有能耐,还要从丈夫那里拿钱消费,自然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因为自己“理亏”,所以被语言暴力甚至被肢体暴力,都不敢反抗,对自己以一句“还能咋办?凑合着过呗”就交待过去了。
而这自卑自叹的一生,也就这样打发过去了。
诚然,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但需要正视的是,现在有很多女性仍在被教育适龄而婚、适龄而育,没有人提醒她们在成为母亲之前要做好风险预估,一旦在失败的婚姻中成为一个单亲妈妈,她们要么依托于原生家庭的庇护,要么只能在无能为力中向下滑落,陷入贫困的沼泽,直至没顶。
《疫情危机中的女性现状》的最后,单身母亲杉田拿出了一张十几年前的照片,我们才知道,其实她也是在经济拮据的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她指着年轻的自己感慨,“有时候我会想,我在走和妈妈同样的路啊。”照片上,坐在杉田与杉田母亲中间的,还有一个小小的女孩,正是如今早早扛起生活重担的杉田长女。
这一幕,仿佛某种无望命运的轮回。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在看过杉田的故事后,会诘问她“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无数个杉田一定也曾在某个绝望的午夜反复斥问过自己。
也许她给自己的答案是:责怪命运,没遇到好的婚姻;脑袋太笨,高估了自己赚钱的能力;出身不幸,没有富裕的家庭兜底……
但我想,问题的症结大概在更久以前、在她成长的漫长时光里,周围的人,社会的声音,来自母亲的经验,没有提醒过她——
女人不一定非要结婚,非要生孩子;
嫁不出去不是丢脸的事,婚姻也不可能成为你的长期饭票;
如果你因为足够信任对方而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绝不要轻视自己,更不要任凭对方轻视自己。对于这个家而言,你也在创造和对方一样多的价值,甚至更为关键;
当然,想成为一个母亲,也是你的权力。只是在决定生育之前,一定、一定要充分估算以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承担生育后的诸多代价。对于女人而言,生育的代价绝不仅仅只是怀胎十月的辛苦、承受生产的剧痛而已;
以及,千万别陷入自我感动或者被人绑架——母爱,有就行了,不必伟大。
那位被迫接受调岗降薪的女性读者,前不久还遇到这样一件事:她在某一次出差前,把女儿托付给还未退休只能请年假赶来帮忙的母亲。她是早上八点的飞机,母亲乘坐的则是早晨六点抵京的动车,饶是如此紧密衔接,5岁的女儿还是必须独自在家差不多一个小时。有位同事在得知她的安排后,语气惊讶地评价:你怎么心这么大?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你这个妈怎么当的!
这些对于女性的刻板认知、对于母职的评价标准,其实是整个社会被传统观念塑造的结果。
它规训了一个又一个自我评价低入尘埃的女性,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以坚忍、沉默、牺牲为信条的母亲,还在辐射和影响着一个又一个茫然无措的女儿。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发声、我们在反抗、我们在一点一点地要求必须改变——虽然很慢,虽然很难。
也许呼吁召唤不来立刻发生的、山呼海啸的变革,但至少可以用被一次次呼吁所影响的涓滴意念,来一点点改善女性的生存环境,让更多被忽略的女性被看到、被承认、被尊重。
所以,请睁眼去看,放胆去喊。
为姐妹,为自己,为下一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