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什么要多读书?这位特级教师的答案太赞了!
前段时间,
高考作文引发网友热议。
特级教师、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教师郑英
也收到了来自学生的疑问:
每日都读书可作文仍平平无奇,
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郑老师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一起来看看!
郑老师的答案——
艺菲爱徒: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是讨论热度永远居高不下的话题,无数人给出过答案,这次为师也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并非出于有什么真知灼见的自信,相反觉得自己力有不逮,之所以硬着头皮铆足劲敲下这些文字,是出于自己一贯坚持的“诚”字,即便我的解答不够高妙,至少还有这份真诚作为弥补。
读书,让你知道“光”在哪里
历史的长河一直奔涌向前奔流不息,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之所以能前后相续,是因为有了书籍的传递,没有书籍,人类的文明便会沉默。
千百年来,有的庙宇已经坍塌,有的塑像已经倒地,而书籍却能长存。它们所记载的往昔圣贤论述依然鲜明有力地呈现在册页上,它们所记述的哲人伟大思想至今熠熠生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光芒。可以说,书籍是活着的声音。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哲人已远,因着这时空的错会,我们无法与他们相遇,但当我们捧起书籍,便如同穿越时空,和无法相遇的智者对话,与已经远去的哲人神会,聆听他们无声的妙音,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因缘际会了。
读书,是在内心深处播下“知”的需求和“识”的种子,当种子发芽后就变成了知识。要知道,“知识,哪怕是知识的幻影,也会成为你的铠甲,保护你不被愚昧反噬。”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可以培育我们的思考力,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清事情的因果关系,产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形成较为系统的世界观。
人生路上,总有迷茫的时候。如果拥有知识和思考力,就不会为眼前的障碍所惑,也不会为眼前的黑暗所惧,而是笃定前行。要知道,每一本好书的存在都意味着一位“前行者”,每一位前行者用文字记录了他们走过的路,供后人参照。
书是通往智慧的直线,看的书多了,就不断会有念头在潜滋暗长,灵感的火花四溢,一旦时机成熟,会在电光石火间碰撞出神奇。当我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里看到“向死而生”时,瞬间被击中心灵,这种感觉如同傅雷偶然读到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时“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有如获得新生之力。只是觉得“死”字的理性和厚重容易让常人觉得过于沉重,冥思苦想间灵光一现,何不用“美”字?
此后,“教育,向美而生”成了我的核心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信念,以“美”作为教育和人生的指引。让我意料不到的是,这一观点竟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同,乃至其他领域也常见到“向美而生”四个字。这让我惊喜,原来我也可以发一点微光,虽然极其微弱。
读书,可以知来处,让你知道“光”在哪里。
读书,可以提升你的精神颜值
人的身体发育离不开物质营养,假如物质营养跟不上,他就会虚弱且病态。同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也离不开精神养料,假如精神养料跟不上,他就会愚昧且庸俗。读书便是为精神提供养料,如朱永新老师说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精神成长的密码,藏在每一本好书里。
或许有人会问,从小到大,读了不少书,但大部分都忘了,那么读书又有何意义?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从小到大,我们吃了不少东西,那些东西似乎都不见了,但它们并非烟消云散,而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消化成小分子,然后进入血液输到全身,再进入细胞内,又在酶的作用下按一定顺序拼合成身体需要的大分子,成为我们血肉的一部分。
读书亦如此,那些书中的养料会沉淀下来,透入身心,潜移默化中成为身心的一部分,外显为一种气质,内化为一种精神原动力。
当我读了《美学散步》等美学经典,便尝试用艺术的审美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欣赏这个动词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从而多了一点审美力;当我看了《林中路》等哲学经典,常会思考我从何而来,所在何处,归向何方,一生应为何而活,从而多了一份清醒;当我看了《万古江河》等历史著作,会去思考某种历史现象为何出现,是否曾出现过类似现象,它们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等等,以此去窥探一点历史的秘密,鉴古知今,从而多了一份自信……
读书之用,不在当下,而在将来,它不比工厂加工,有原料有付出,就能马上看见产品和产出;
读书之功,重在当下,日积月累才会最后迥然不同,如同织布,“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读书,可以明去处,从而提升你的精神颜值。
读书,让你看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
不读书,目之所及,就是全世界。读的书多了,便会发现目力之外,还有一个更光鲜明亮的远方。
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身体在路上是旅行,灵魂在路上是读书,其实两者互为因果,也彼此助益。如果说旅行是身体在读书,是用脚步翻阅远方,那么读书便是精神在旅行,是一场心灵的长途跋涉。旅行是阅读大地之书,读书是饱览案头之风景,当你打开书本,便是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旅行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客观世界,读书让我们看到一个更辽阔的抽象世界,不同的是身体的旅行总是受条件的限制,而借助书籍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脚步到不了的地方,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这个天地,超越了语言、身份、阶层与偏见的无形界线。
面对一个辽阔的世界,人会察觉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心怀敬畏;面对无边的知识海洋,人会反观到自己的浅薄,从而心生谦卑。这些,都会让你变得宏大,不只视野,还有心胸。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经历了才会成为你的阅历,最终形成你的格局。
读书,可以见天地,让你看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
读书,让你觉得万物皆可爱
一个人对世界、对自我的终极认知,总是在分数之上,也在功名之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心就会趋于宁静。心宁静了,就更能看出事物的美。
所以书读得多能培养起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更有可能对人对物怀有爱、包容、理解与宽恕,也更有可能愿意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万物。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便会觉得凡物皆有可观,甚至觉得万物皆可爱。
所谓审美的眼光,就是把美的、丑的、优秀的、拙劣的,都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
拥有审美的眼光,我们就容易包容他人的缺点和局限,会更多看到他人的闪光、动人时刻,并不断予以肯定和放大,于是闪光和动人的时刻越来越多。
拥有审美的眼光,我们就会尊重并珍视万物的差异,知道参差多态才是富有生机的美。
当我读了《诗经》,那些生长于千年前的草木仿佛穿越了时空,飘然而至,让你体会到草木关情,体会到万物有灵,册页中淳朴自然的文字流淌着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当我读了《小王子》,书中的文字让我这个路过的成年人领略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童话;当我读了《名人传》,原来真实的巨人有磨难和悲惨,有着伟大和壮阔,也有缺憾和遗憾……
审美,说到底是对美的一种领略,或是一种创造,对美敏感,为美感动。
读书,可以见众生,觉得万物皆可爱。
读书,让心灵有栖居之地
人的精力需要有释放的出口,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安放心神的东西,精力就会旁逸斜出。但许多兴趣爱好是受条件制约的,有的需要场地,有的需要同伴,而读书最是便捷,只要有书和一颗想看书的心即可。
试试放下手机,打开一本书,将别的感官关闭,只开启心灵的触感,你会发现这种触感瞬间敏锐起来,仿佛从一种朦胧涣散的状态中醒来,变得灵敏而专注。久而久之,这种专注的品质会弥散在做人做事的风格里。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过程自带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也是生活仪式感的源头,让一件事庄重地开启,完整地结束。
而且在阅读赠予的独处中,我们可以回归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心声,与自己真诚对话,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的忧烦,投入于一个新的理想的世界,享受此刻的欢愉。
假如你喜欢上读书,你还会得到额外的馈赠,就是一定会遇到带给自己巨大冲击的一本书,让你心扉洞开,带给你人生的启迪和慧解,一生受用。拥有这样一本书,便是精神上安身立命的原乡。
读书是行止随心的事,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不必预约,可以随时告辞,在历史和未来、现实和想象中自由穿行。更为自由的是,在书籍构筑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任性地放飞自己的想象,要知道想象是不会碰壁的。
不管世界多嘈杂,如果有书籍作为心灵的栖居之地,我们的内心就可以保持安静,有道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任何时候,书籍都不会抛弃你、拒绝你,当你爱上读书,便能长期地抵抗孤独,甚至视独处为一个人的狂欢。
于我而言,书籍更像一面镜子。我会在阅读时无意识地将其中的人物及其经历投射到自己身上,由此反观自己,作一番自我审视,甚至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自我革命,以求自我突破。书读得越多,这种审视就会越彻底也越全面,更容易找到调整的方向和路径,从而不断自我成长。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深以为然。
读书并不是直接带给你好运,而是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从而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从而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懂得如何使世界更美好,从而成为一个会创造的人;能读懂这世界的美,从而成为一个审美的人。
读书,可以见自己,让心灵有栖居之地。
读书,让你更先看见未来
书籍与我们的人生存在着某种或隐或显的关联,有些书可以帮你提升“解题”能力,有些书默默提升你的思维方式,而后影响你的行为方式,最后影响你的人生,前者致用,后者致知。
先说致用。
读书,是在心灵和精神上与古往今来的伟大灵魂建立联系,通过“观看”有关他们的延时播放,观照万千种人生,见识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人生的可能性。见识过这种多样性和可能性,让你更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而不是浑浑噩噩度余生。
读书可以让我们获得力量和勇气,理性清醒地面对糟糕的事,即便陷入人生的泥潭,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从容地面对。所以,多和书籍生活在一起,就少一些叹气。
再说致知。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拓宽认识,提高眼界,从而帮助我们高屋建瓴地看问题,俯瞰全局,看清全貌,然后寻找最佳路径。
对不确定的未来多一些了解,增加一点掌控力,也就增加一点安全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人生该走的方向,在多变的时代背景和跌宕起伏的生活里处变不惊,保持定力和判断力。
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我此时的观点是“阅读是了更好地活着”。读书,不是因为书中有黄金屋,而是书中有一座风雨茅庐,为你的心灵遮风避雨,也让你的心灵诗意地栖居。
读书,可以见未来,从而有深处的从容。
概括地说,读书的意义,显性的占比比较小,隐性的占比非常大。读书不一定带来世俗定义的成功,但一定可以带来思想、胸怀、见识、气质、境界的提升,而这些是一个人的隐蔽资本,是一个人的长效推荐信。即便他依然是个普通人,这些也足以让他不普通。
那么一定要读书吗?我想不读书也没什么损失,但对同一个人,读书与不读书还是有区别的:对同样的生活,心境不一样;对同样的工作,心态不一样;对这个世界,贡献的自己不一样。
我们读书不纯是出于功利,甚至不是出于功利,只是功利的东西会相伴而来。当你真的喜欢上了读书,便会发现读书带来的愉悦感和充实感已经胜过一切,无需附加的理由。所以,读书,其实不需要理由,不读书,才需要理由。
你的班班:郑英
作者|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教师 郑英
编辑|贾文艺
插图|王荣佳
责任编辑|贾文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