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的朋友,辗转找到我,说娃刚上中班,她就盯上了“大语文”启蒙,据她判断,未来“得语文者得天下”是肯定的,所以特别想让娃好好学语文,最近看我解读新课标的文章,说她被愁哭了,觉得太难了。多读书,扩展知识面她是知道的,从小没少买绘本、讲故事,但是看到新课标语文学习目标里,居然明确提出要培养“思辨”能力。而且是从一年级就开始,瞬间就懵了,活了三十多岁,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思辨”,这还怎么给娃启蒙啊?
她这一说,反而提醒了我,作为亲子阅读坚定的推广人,我过去7年一直强调,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但真要说,想要读了书就能用上,读了书语文学习就能好,那在读书之外,最有效的一种训练,还真就是新课标里,隐藏的“思辨”这两个字。
但是,刚刚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就能学“思辨”么,这到底怎么思啊,怎么辨啊?
培养思辨“超级难”的留言,我也收到过不少,特别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样的:
不是对孩子难,是对家长太难:
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就是“乖、听话、服从、标准答案”,几十年来的思维习惯已经成为定式,养起娃来不经思索条件反射就教娃:服从、听话、乖~
自己都不自由,怎么培养思辨的娃呢?
其实可以从玩游戏开始,父母陪娃一起玩,在游戏的保护壳里,先习惯“自由思考,自由提问、自己判断”,看起来是为了培养娃,其实也是我等老母亲在解放自己的天性啊:
两三岁以后的孩子就是个话匣子,每天都叨叨叨不停,这个游戏就是顺着娃的话题,跟他找话聊。
比如,小D喊:妈妈,妈妈我在哄娃娃睡觉,我就会突然问:“每个人都要睡觉,这是真的吗?”
如果回答“是真的”,我会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人在睡觉的?”,她就会想想说,“头靠在枕头上眼睛闭起来就是在睡觉”。一开始玩这样的游戏,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答案是否完美,多鼓励孩子的思考。这类游戏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去打开凡事都再多想一步的模式,而不是灌输标准答案(事实上也并没有标准答案)。拿一个小玩具放在手里,然后藏在背后,让孩子来猜我们藏了什么。大点的娃,可以交换过来,娃藏大人猜。猜测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比如,“这是个动物,不是吃的”;“它是白色的”,等等。
每次当小D猜对时,我就会一脸惊讶地对她说,“哇,你怎么猜对的啊,这是你的超能力吗?”,小D就会大受鼓励,一个劲地说还要玩。一开始玩这个游戏,可以选几个孩子最经常玩的玩具,提高他们的正确率。比如小D最喜欢的小火车,我藏起来后给的提示就是,“这是小D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这是有轮子的”;“这是会发出choo choo声音的”。这个游戏,孩子猜的时候锻炼的是分析信息的能力,而孩子藏,并给大人提示,则更能锻炼拆解关键信息的能力,能够同时激发娃和大人的分析热情和信心。2岁以后的孩子都会挺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小D小时候,经常拿着小人啊、毛绒玩具啥的自编自导。这时不妨在这些游戏的基础上“加一点料”。“今天是双休日,小花猫一个人在家,它好无聊的。这时,它看到了书架上放着小D的手工作品,你猜小花猫会做什么?”(小D猜的是,小花猫会把手工撕坏)我有时会顺着小D的思路演下去,有时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小花猫走到了小D作品旁,想要用爪子碰作品,想了一下后,又把爪子收了回来。
自己重新拿出一张纸,做一个自己的手工。你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还是个坏主意?”这个游戏的关键是引导孩子给出“好主意或者坏主意”背后的原因,这既是锻炼孩子分析问题,更是鼓励娃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辨”也可以叫“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的思维能力,更是面向未来的一辈子的竞争力。1)可以开放性地接受一切;
2)也会批判性地质疑一切;
3)有本事搜集和提取出证据,通过合理的逻辑来推导,最终证实,或者证伪;
4)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理性地,流畅地表达观点。
在我看来,不仅合理,而且小学并不是起点,“思辨”能力培养,从3岁开始不算早。把红框里的话,再拆解一下:
>>思辨的步骤:
1、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2、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思辨的目标:
1、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2、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看步骤,巨难,难到爆——啥“比较、推断、质疑、态度立场、善恶是非”感觉成人都搞不定,孩子怎么搞?
但你看目标,就不难了:
"好奇心,求知欲、勤学好问",不都是老熟人吗?这些习惯从3岁,甚至更小就可以培养,大家就都觉得合理吧。
最后一行“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好像又挺难,但其实前面给大家解释了,所谓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就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这么一看,都看得懂了。
我一直相信,教育一定要“以始为终”,目标认清了,方向就认清了。
培养思辨能力的目标,就是让娃“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勤学好问、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而这些,从3岁、甚至从0岁开始打基础,一点都不早,也并不多困难。
通过用小游戏坚定信心,愉快的走上带娃一起,边玩边学,慢慢自由,慢慢思辨的路。然后,再推荐大家一套进阶锻炼法:心理学家Bloom总结出儿童思维培养的“6步思考法”。在我看来,“一二三”阶段是基础,是一步步升级“思考”;四五六阶段就是“辨”,因为有了独立思考作为基础,自然过渡到了辨析、创造。这张图看起来有点枯燥,就用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红帽》的故事作为例子来说明,不同层面如何提问来帮助孩子发展相对应的思考能力。在这个层面,孩子通过记忆可以复述出书里提到的基本信息,可以回答一些关于书里人或者物体的基本问题。提问关键词是谁、哪里、什么、多少、什么时候、怎样等这些澄清信息内容的问题。在这个层面,孩子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故事大概。提问关键词是复述、主要观点、为什么、有什么区别等,不再只是复述出表面意思,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答的问题。在这个层面,孩子有能力进行初步的融会贯通了,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类似知识和把她从书里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联系起来了。小红帽是走着穿过森林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她也可以到外婆家?
这个层面的提问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提问关键词是,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或者一致?我自己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这个层面的提问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场景,鼓励孩子跳出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挑选出重要的信息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在学校参与的辩论就是这个层面思考能力很好的锻炼方式。平时在家,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进行这样的“辩论”游戏,而且可以在游戏中时不时地进行角色交换。在这个层面,孩子会对自己得出结论的论点进行评估,或者维护自己得出的观点。提问关键词是你认为是对的/错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当孩子给了一个答案后,需要追问,为什么她觉得是错的或者对的。对于更大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是否有什么错误?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是否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根据现有的信息重新创作一个新的结尾,或者完全改编整个故事情节。也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一首小诗或者一首歌曲。 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尽量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同时也基于现在掌握的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我其实也跟大家一样,是被用“标准模式”养大的,是乖乖女,乖学生。当我自己真正意识到,需要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时,已经老大不小了,基础歪了要拧回来,感觉是难的,但是每天坚持一点练习,日积月累也能成就显著。Claim(论点)
Evidence(证据)
Reasoning(推导过程)
我从二三十岁开始都能行,娃从小就培养,怎么就不行呢?
经过“双满月”后,我们小区终于降级到了防范区,可以凭出门证放风了。我带着小D第一时间就出门了,还是很恍惚的感觉,仿佛时光倒退到了我小时候,路上都是行人和自行车,大部分店还关着,就只能逛逛,也不花钱。一切都没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小D最近很开心的事情就是出门逛逛,跑步或者骑车了,幸运的是出门的日子都遇到了好天气,和你们分享几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