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锤了,这位顶流消失的原因电视剧2022-06-22 16:06 冷清已久的电影院终于有了起色。前天,飘刚写完点映口碑不错的《人生大事》,上上周的《侏罗纪世界3》更是票房小爆了一番。这部时跨三十年的经典IP续作,到今天还能点燃观众热情,除了情怀,很大原因是来自“全球顶流”主演的吸引力——恐龙。要知道,世界上几乎每个孩子的床头读物,必有恐龙的一席之地。你一定也曾在大脑里想象过这些问题:它们长什么样,怎样生活,又是怎样灭绝的?而这份好奇,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上月,BBC一部《史前星球》用高科技电影技术,逼真还原了恐龙的生活场景,上万人打出豆瓣9.4之高分。到了这个月,BBC Earth纪录片又上新了。这回,科学家尝试用《恐龙·最后一日》,解答我们每个人都疑惑的问题:这些曾经的地球主人们,是怎么消失的?片子正在西瓜视频独播,它还原了恐龙灭绝前最后一天的世界。尽管只有短短两集,但飘看完真的受益匪浅。原来,恐龙灭绝远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们究竟遭遇了什么,为什么灭亡,如今的世界上还有恐龙吗?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新的答案。谜一个公认的优质纪录片标准:看旁白者是谁。国内的话,李立宏老师。国外呢,大卫·爱登堡老爷子。喜欢看自然纪录片的朋友,听到这名字就狂喜。几乎豆瓣所有近满分的纪录片天花板,都是他负责旁白:《绿色星球》《蓝色星球》《王朝》《地球脉动》《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冰冻星球》……金招牌仨字我说累了。他参与的自然纪录片几乎都是神作,因此获称“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在英国,女王封他为爵士,北极考察船以他命名,甚至还有一种恐龙直接叫“爱登堡恐龙”。跟他之前那些讲述现有物种的纪录片相比,在《恐龙·最后一日》里,老爷子将目光投向6600万年前的恐龙世界。他想了解,恐龙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它们的灭绝,和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样的连接?或许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恐龙是小行星撞地球导致的灭绝,觉得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了。可事实上,我们目前的考古发现并未能确切地证明这一点。历史可以肆意想象,但证明则需要真凭实据。所以《恐龙·最后一日》讲述的,便是古生物学家罗伯特 · 德帕尔玛和他的团队如何用科学解开这一谜团。从2012年以来,罗伯特就一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的一处丘陵进行挖掘。这片被命名为“塔尼斯遗址”的史前生物墓地,埋葬着小行星撞击事件中大规模丧生的动物。这里的挖掘研究,不仅能了解恐龙最后的生活,还有望弄清它们的灭亡过程。甚至,展现小行星撞击地球当天发生的具体情节。第一个问题:科学家是如何得知这里的化石,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而造成的?最直接明了的证据,是岩层中的一种化学元素,铱。铱在小行星中普遍存在,在地壳中却非常罕见。因此,只要看到富含铱的土层,就表示这是来自外太空的物质,也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土层。而在塔尼斯遗址中,科学家发现其中一层橙色的岩层,铱的含量比地壳其他部分的基准值高出100倍。所以,这应该就是小行星撞击产生的尘埃和碎片组成的岩层。塔尼斯遗址是恐龙灭绝前的聚集地,可以确认了。更让科学家惊喜的是,他们还在这一岩层下发现了菊石——一种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为什么能进入塔尼斯这种,曾经森林遍布的淡水环境呢?还被含铱碎片覆盖,也就是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就存在了?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的海啸,来到了塔尼斯遗址后,将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都裹挟到一起。也就是说,这场海啸,可能就是恐龙灭绝当天到来的。而塔尼斯遗址里面所挖出的化石,正是恐龙灭绝当天的动植物现状。因此,挖掘塔尼斯遗址,研究这片土地出现的化石。或许就能让我们知道恐龙灭绝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解谜首先,得还原一个真实的恐龙世界。塔尼斯遗址的化石多得是,更重要的,是怎么研究这些化石。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精妙的仪器被运用到考古当中。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在《恐龙·最后一日》里,科学家借助“钻石”同步辐射光源,对翼龙蛋化石进行的研究,堪称把花活整到了一个极致。这是罗伯特在塔尼斯发现的一颗翼龙蛋化石。哪怕是科学家的眼睛,最多只能看出骨骼结构,得不出再多信息了。但“钻石”同步辐射光源,则能展现出另一层信息量:化学构成。这种技术发出的光束,比太阳的亮度还要高出数10亿倍。它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显微镜,对准翼龙蛋化石之后,会使胚胎上的化学物质和元素发出颜色各异的荧光。通过色彩,我们肉眼就能判断:蓝色的影像是骨头里的钙发出的荧光,亮黄色的边缘是硫发出的荧光。我们都知道,如今一些鸟类孵化后,仍然需要父母喂食照顾,这是因为它们的骨骼并没有完全发育,不能独立飞行。但这张翼龙蛋扫描图中,大量的钙质表明骨骼正在变硬。这或许说明,翼龙在破壳之后不需要被照顾,甚至可以直接飞行。 而扫描图中蛋壳线条存在的折痕,也说明翼龙蛋的外壳,可能是像短吻鳄和龟类蛋一样的软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翼龙会找塔尼斯这样有柔软沙滩的地方产蛋。通过高新科学技术,一颗平平无奇翼龙蛋化石,就能提供翼龙如何产蛋、在哪产蛋、蛋的质感、初生翼龙习性等多重信息。但这还不够,《恐龙·最后一日》要研究的是当时的生物是如何灭绝的。揭开这一切谜团的证据,并不在恐龙化石身上……而隐藏在一条鱼的化石之中。在这条鱼的鳃骨里,科学家发现了圆形的小粘土球。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熔岩和熔岩蒸汽混合物冷却所产生的玻璃质颗粒。在腮里发现颗粒,说明了这条鱼是在吸入后才死亡的,或许也是导致当时的动植物灭绝的另一大原因。然而,上述还不是这条鱼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该鱼化石是和很多海洋生物混合在一起被发现的,罗伯特认为,它们是被海啸聚拢到一起而死去的。科学家一开始认为,这次涌浪是源自撞击点的海啸。因为当时小行星撞击的地区,正好就是大海。但罗伯特团队研究发现,这些鱼腮中的喷射物颗粒,是在撞击后的13分钟到2小时左右落在塔尼斯地区的。这不对劲啊。近年的海啸数据显示,即使是能量很强的涌浪,从撞击点到达塔尼斯所需的时间也远超两小时。那如果不是撞击点涌来的海啸,又是什么导致了塔尼斯的涌浪呢?挪威峡湾,给了科学家一个“提示”。这里的水面极其平静,但在2011年3月的一天,湖面的水开始剧烈地涌动起来,当地人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没过多久,大家听说八千公里外的日本发生了地震。日本?怎么影响到遥远的挪威?海啸专家斯坦·邦德维克教授分析后,把原因指向了地震波。这也让罗伯特顿悟了。虽然小行星导致的爆炸冲击波没有到达塔尼斯,但由此引发的地震波,会不会使塔尼斯产生了强烈的地震呢?进一步研究发现,塔尼斯河道所挖掘出的菊石、鹦鹉螺等海洋生物,也并非是来自撞击点的海啸。而是白垩纪晚期,将北美地区分割开来的西部内陆水道。多角度研究后,罗伯特大致掌握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当天,塔尼斯的全部遭遇。准备好了吗?大片开始——撞击地球的行星,是一颗直径约为11公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大的球体。它在太空的时速大约每小时70000公里。因为又大又快,撞击的一瞬间,就产生了相当于一颗原子弹当量10亿倍以上的爆炸威力。紧接着,超过3万亿吨的岩石在超高温爆炸中被喷射到空中。与此同时,地震与海啸开始发生。没过几分钟,虽然撞击所产生的冲击波没有到达3000公里外的塔尼斯,地震波却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摇晃着土地,也翻涌着河水。塔尼斯的动物们开始四处逃窜。紧接着,爆炸产生的数10亿吨喷射物颗粒如雨点般从天而降。由于速度极快,颗粒在与空气的摩擦中加热至熔融状态,而热量又被迅速传导到大气,一瞬间大气温度急速升高。露天的动物都被烫死,落叶被点燃,山火出现了。但灾难还不止于土地上,不远处,巨大的涌浪正由西部内陆水道铺天盖地而来。恐怖的地震、肆虐的大火、高涨的洪水,几乎所有的动植物都在难熬的痛苦中死去。不到两个小时,世界的面貌被彻底改变了。最终,涌浪带来的淤泥和天上掉下的喷射物颗粒将一切掩埋在黑暗中,接着又在时间和化学的催化中逐渐变成一层厚厚的松软岩层。直到6600万年后,才重见天日。然而,这还只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带来的灾难的开始。启发接下来的场景,有地狱,也有天堂。由于爆炸产生了喷射物颗粒,烟尘和尘埃将地球全部包裹起来了。没有了阳光,幸存下来的大部分植物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去。植物消失了,动物也因为饥饿惨死。同样是,水中浮游生物的死亡,也导致大部分海洋生物只能饿死。还没完。紧随而至的核冬天现象,使得全球气温下降了至少25摄氏度,气候把地球大部分地区变得萧瑟冰冷。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地球都被尘埃包裹而处于半黑暗的状态。包括恐龙在内的所有物种,有3/4都在此期间灭绝了。但正如《侏罗纪世界》里的经典台词所说:“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当大气中的尘埃落定,阳光重新铺满大地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植物开始复苏,因为蕨类植物的孢子能在地下深处休眠,因此成为大灭绝之后首批繁荣的生物。幸存下来的,还有一部分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存活,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洞穴之中。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的核冬天里,洞穴能够为它们提供温暖和保护,并能储存食物。而另一个优势则是小巧的体型。当灾难来袭食物匮乏时,体型最大的物种首当其冲,而体型最小的物种往往会存活下来。当然,存活下来的也不只是哺乳动物,还有很多海龟、鳄鱼、蛇、鱼类等。活下来的动物所建立起的生态系统,也为现今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以上,就是罗伯特在塔尼斯遗址挖掘并推理出的恐龙灭绝的真相。很精彩。但不仅只有精彩。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恐龙灭绝呢?几天前,飘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董宇辉老师卖地球仪的直播录像,有段话让我感慨不已。他拿着地球仪说:如果你特别懂历史,你还可以给孩子讲这个地球上曾经一次次的气候变化是如何让物种消灭繁衍,又重新焕发生机的。你一定记得耐心提醒他,我们只是普通的物种,与飞禽走兽并无二异,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星球的主宰去任意地破坏,任意地驱赶,任意地屠杀,因为我们的自私终将会影响我们自己。这段话,和大卫·爱登堡在《恐龙·最后一日》最后的旁白不谋而合:作为人类,我们拥有独特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但问题是,我们是否能智慧的运用能力,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地球上无数的物种,因为和我们一样,地球也是他的家园。地球亿万年的历史,我们和恐龙一样,只是其中的一环。恐龙或许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物种,曾统治地球超过1.5亿年。但它还是因为小行星的撞击而灭绝了。物种灭绝的形式有很多,直到现在依旧有许多神奇的动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甚至已经灭绝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类。所以,相比于那颗将恐龙时代画上句号的小行星,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力,对物种的伤害并没小到哪去。 正如这部片子又名《恐龙启示录》,大卫·爱登堡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从恐龙的灭绝中得到教训。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是尽可能地保护它们。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让它们走向灭亡。如何在对过去的研究中进行反思,从而保护动植物,不让它们,也不让我们灭绝,是人类未来要做的事情。不,应该是当下就要重视和着手的事情。毕竟,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看向未来,对吧?弱小和无知不是毁灭之源,傲慢才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