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娃顶嘴,是个好机会啊!
小D回国两年多了,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和家里各种长辈的疼爱,滋润着她的成长。
老人们难免会“叨叨”孩子几句,虽然我当妈了,但在自己父母面前也永远是孩子,理所当然,顺带也被“叨叨”了。
我刚把话题抛出来,小D立马说:妈妈,我每次一出房间,外婆就把我房间灯关了,我从客厅里回去刚打开房间的灯,外婆又把客厅的灯关了,我觉得有点害怕,还不方便,但外婆说节俭是美德。
我认真地点头回答,节俭确实是美德啊。
但你也觉得这样不方便对吧,你还跟外婆说,天天老追着关灯能省几个钱,这是多抠门啊!
我噗嗤笑了,好嘛,我跟自己妈妈撒娇的话,可算被女儿抓住小辫子了。
说实话,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这件事,小时候被父母说了不知道几百遍,那时还住在石库门,一年到头总能遇上几次停电。
长大了,挣钱了,家里都是LED灯泡了,早就能算出来满屋子灯24小时一直就亮着也花不了几个电费,早就忘记了有多长时间没有停过电……
我知道,严格的随手关灯(走到哪儿关到哪儿)我是做不到的,打从心底觉得不方便也没有必要,但当我看着自己女儿的眼睛,她问我,妈妈,节约用电随手关灯是不是美德时,我又绝对无法说出否定的答案。
节约用电是美德,但美德难道就是让我们做不到,让我们不方便的事情么?
小D使劲点头,说她知道,可以用火力、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各种发电方法。
说到这里,她自己停了下来,看着我说:妈妈,我要是不害怕黑,听外婆的话,把家里的灯都关了,是不是就能给地球省出一点电,让给更需要的人?
家里的灯都关了,那可不行,我们家里也需要照明啊,我们要是什么都看不见,不仅害怕,也不能工作了,不能学习了,不能做饭洗衣服,不能正常生活了。
小D说,哦,那也不能全关。
我受到她的启发,追问:如果我们都出门了,家里没有人,灯却还开着,这是不是浪费电?
小D点点头,说:我知道了,比如我在房间里读书,妈妈在书房里办公,开着灯,就不是浪费电,但如果客厅没人,厨房没人,妈妈爸爸的房间没有人,就可以关上灯,这就是节约用电!
她挣扎了一下又抬头问:妈妈,客厅的灯能开着么,我从房间望出去客厅里黑黑的,我会害怕。
我给了小D一个很大的拥抱:当然可以,灯光带来的安全感也是我们的需要。
家里所有的灯都开着,好像是更有安全感,但我们现在一想,只是客厅和房间的开着灯,我们也没那么害怕的,屋里其它的灯,我们就可以关好。以后我们跟外婆也说好,大家各让一步,互相提醒。
小D说:妈妈我明白了,我的需要里是可以让出来一步给地球的,这就是节约用电。
从我的需要里,让出一步给世界,这就是美德——妈妈也明白了,谢谢你,我的女儿!
要不要教娃宽容,到底会不会变得懦弱,这个问题我一度也是非常头疼的。
尤其是传统故事里的那些宽容典范,比如下面这个故事是小D的爷爷告诉小D的:
村里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傍晚到邻居家地里偷麦子,割了满满一大垛,甚至都背不动了,差点整个人倒下去。
背后突然有人扶了他一把,他好不容易站稳了,想着回头说谢谢吧,却发现扶他的,正是这块麦地的主人,他邻居家的孤老头子……
我突然想到了小D之前在学校被人“霸凌”的事(戳这里查看旧文),就试着讨论:
上次你被同学A踩伤了,后来他还拍你脑袋,连续出现了几次,他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你告诉老师了么?
小D说,没有啊,第一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
嗯,我说,所以你对“不是故意”,是完全可以宽容的。
小D点点头,我接着问,那后来他又踩你,你告诉老师了,老师却并没有马上严厉地批评他,你生气么?
小D说,也没很生气,我觉得他就是个讨厌鬼,老师也跟他说了,不要捣蛋了,这样就可以了。
我拿了一张白纸,在纸上画出一道线,说:看,现在我们明白了,要学到宽容这种美德,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脱离底线去讨论宽容,或者用自己的底线去评价别人的宽容,这都会“越说越乱”,这也是今天,女儿提醒我的事。
我自己也没想到,这次由小D“顶嘴”引发的讨论,竟然让我和女儿都大有收获。
绝不是说,我们对节俭和宽容的讨论,就是“正确答案”。
答案并没有固定格式,无论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美德,还是现代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各种“矛盾”,原来都可以跟孩子讨论,用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去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是成长的乐趣,万幸我到快40岁时,仍然觉得乐此不疲。
大J叨叨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