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B站找骂,路子真野
这是仙人JUMP的第698篇原创
1
近期,杜国楹老师开了个发布会。
这个发布会的主题,叫“科学做茶汇报会”。
杜国楹老师跟你讲科学?
听着就不是很科学的样子。
发布会的内容,大体是杜老师对网络上小罐茶面临的质疑,比如“智商税”、“干几年就跑路”等进行了答疑。
这是我非常欣赏杜老师的原因。
因为你很少见到有老板会当众在发布会这种场合,把自家产品跟“智商税”,“跑路”这样的词放在一起,同时还不发律师函的。
刺激。
有齐天大圣的感觉了。
发布会的第二个核心,是讲小罐茶的科学做茶理念。
杜老师讲了小罐茶在黄山的超级工厂,讲了初精制一体化智能生产,讲了自己当初做茶的时候有多严谨多么不忘初心,讲了他下了多大的决心要把“智商税”的名头摘掉。
老师,用力过猛了。
尽管杜老师已经身经百战,但他还是漏掉了关键的一点。
大家喜欢调侃小罐茶,不是因为你茶不好,主要是因为牛逼吹得大。
一说到小罐茶,大家总会联想到那个“高端”、“大气”、“国家认证大师炒的茶”,所以才引发了无数调侃。
毕竟,你喜欢吹牛逼,就不能怪人家掀你大裤衩。
当然,如果是跟传统茶叶比,被大家调侃为智商税专家的小罐茶玩得其实还不够花。
茶叶这个领域,骚中自有骚中手。
尽管已经吹得过了头,但杜老师还是保守了。
2
如果说小罐茶是喜欢吹,那传统茶叶行业就真是小母牛在天上飞。
茶叶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少有的玩出了玄学的农业。
你说小罐茶智商税之王,无数微信定位在福建、云南的卖茶小妹都不能答应。
明明可以直接骗你钱,却还给了你一段情绪价值。
茶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智商税泛滥,骗局不间断的行业。
传统的智商税,比如茶叶店以次充好,景区天价茶叶,旅游城市的文化茶叶,早就不是新鲜事。
去一趟旅游城市、热门景点,你总能在路上遇到那些不知从哪里闪现出来的大爷大妈跟你拉家常。
一顿唠嗑,话锋一转,就是让你出门玩也别忘了买点茶叶孝敬父母。
都不知道这孝敬的是父母,还是陌生的大爷大妈。
大家的身世,有点说不清楚了。
至于卖茶小妹这种互联网原生骗局到现在依然大行其道,受害者不计其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茶叶骗局也开始玩出新花样。
比如电商折扣茶叶,以“开业大酬宾”之类的名义,把原价999元的茶叶限时特惠9.9元,你以为九块九买不了吃亏,其实是买来了上当。
9块9的价格里,主要成本在一块钱的物流和包装上,剩下的几乎是纯赚。
啥?茶叶?那玩意能叫茶叶?
这个价格你泡脚都怕得脚气吧。
你以为开业大酬宾,其实是赚一波就走;
你以为赔钱赚吆喝,其实是卖到就赚到。
至于什么挂羊头卖狗肉,几百块一斤的茶叶,挂上个名贵茶叶的名头卖你上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为啥敢?
因为你喝不出来好坏。
还因为,茶叶的好坏本来就很主观。
比如出名的“牛栏坑肉桂”,原本专指武夷山牛栏坑山场所产的肉桂。
出名后,无数茶商瞄准了这个小小的山场。
大闸蟹有洗澡蟹,茶叶自然也有搬家茶,普通茶叶移过去种一下就能身价倍涨。
土地有限怎么办呢?
扩。
原本小小一片的核心产区,给你扩个几十倍。
只要名字带个“牛”字,价格就能跟着涨。
这也算牛栏山肉桂吗?
说是就是,说不是也不是。
当然,坑人技术也会迭代。
茶叶区块链见过没?
前几年某公司就发型了个“普洱币”,以所谓“10亿优质藏茶”作为原发本位资产,利用各种方法一度将该币从5毛的价位拉到10块。
然后就被发现,公司只有少量茶叶,也没有金融许可证,对茶叶进行评估的所谓第三方更没有鉴定资质。
发现的时候,也是你被套牢的时候。
这算是区块链骗局还是茶叶骗局还是金融骗局?
无所谓,天下骗局是一家。
再进化下去,或许就该是元宇宙茶叶骗局了。
当然,传统股市玩法也不能落下,炒茶叶也开始玩认知了。
过去几年,常常有所谓“收茶人”以收茶名义入驻茶山,蹭茶蹭饭,拍照发朋友圈,伪装土豪,假意收茶,导致鲜茶叶价格暴涨,茶农囤积茶叶后却卖不到好价钱。
茶叶不止割消费者,也割从业者。
至于普洱茶击鼓传花由于崩盘次数太多提起来都过时了。
股市房市那一套,放在茶叶里依然受用。
从传统诈骗,到股市认知骗局,再到区块链,茶叶智商税不断推陈出新,从不间断。
3
为什么各路骗子总是喜欢对着茶叶重拳出击?
因为茶叶,是一个非标品。
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是容不下智商税的生存空间的。
比如一罐原价3块的可乐,正常情况下你不会花300块去买。
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是一瓶加了二氧化碳的糖水。
你能怎么吹?
水是干柿鬼鲛吐出来的?
二氧化碳是石原里美呼出来的?
再比如手机,硬件是固定的,系统是固定的,价格也因此是固定的。
你对手机有个心理价位,有个明确认知,你知道这手机就是值五千。
这玩意怎么吹?
手搓的芯片,还是绝版的系统?
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容不下高额附加值的存在。
而茶叶不同,茶叶是一个非标准化产品。
茶叶由于存在文化附加,地方差异,品种差异,缺乏具体行业标准,导致中间存在大量信息模糊地带和巨大的溢价空间。
有文化附加会发展出艺术品,人文产品吗?
不,只会发展出骗钱的卖茶小妹。
只要有溢价空间自然就存在骗钱的空间。
一个市场价8千的手机和市场价2千的手机,硬件差距是实打实存在的。
但是8千的茶叶和800的茶叶,大多数人都说不出差别,甚至都喝不出差别。
只要挂个名头,换个名字,加个包装,甚至只是年份、产地、经手的炒茶师傅等这些无法证伪的说法,都能成为影响价格的因素。
这正是茶叶成为智商税重灾区的原因。
因为骗子需要一个让人看不出价格的产品作为骗局的载体,而茶叶非标的特性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甚至于,你自己还会骗自己,这么贵的茶,应该必有可取之处吧。
没错,你就是被取的那个。
就像电商9块9包邮的开业大酬宾茶叶一样,虽然你知道这茶叶不值钱,但大多数人也只是觉得它不值9块9 ,却不知道它其实连9毛9都不值。
甚至于,都是库存的东西,你等于是免费帮人清破烂了。
“自然”、“原生态”、“人文加成”、“手工”、“有机”等各种天花乱坠的所谓工艺和文化加成,到最后都会变成收割消费者的噱头。
这不是茶叶的问题,这是非标品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茶叶、红酒、珠宝、古董,皆是如此。
4
这时候你再回过头来看就很讽刺了。
茶叶的智商税问题,源于其非标准化。
那么谁在解决茶叶的非标准化问题呢?
是“智商税”的小罐茶。
从2017年年底开始,小罐茶便按工业4.0的标准在黄山打造了业内首个全自动化超级工厂。
“超级工厂”?
是一堆千手观音炒茶大师在里面炒茶竞速疯狂内卷么?
不,是直接不需要大师。
茶叶容易形成智商税的问题源于何处?
源于非标。
都是红茶,你的淡了,叫清新典雅,他的浓了,叫茶香浓郁。
都是绿茶,炒焦了,叫古法正宗,味道苦了,叫余韵回甘。
只要是人,就会因为主观的不同导致产品参差不齐。
所以导致了“大师”的诞生。
那怎么办呢?
标准化就行了。
小罐茶将制茶师傅对洗茶、发酵的经验全部数字化,形成统一标准。
从“洗茶”开始,到萎凋、发酵,每个过程都以自行研发的水洗、除水设备,多层复式萎凋机等智能设备进行无人化操作。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确保茶叶制作发酵的整个过程高度可控,不会因人工经验、主观操作的误差导致产品的差别。
进而确保了茶叶的一致性。
对,机器炒出来的茶没有灵魂。
但灵魂,是要加钱的。
而且,你要知道,许多茶场的所谓“老师傅炒的茶”,也就是一个大号锅铲连着转轴自动翻炒的“低配版自动化炒茶”而已,精度还没小罐茶这个高。
这是机器人抢了老师傅的活儿?
不,这才是真正的茶之意志。
茶叶之魂的传承,自然是从神经元到CPU,从蛋白质到硅晶体。
血肉苦弱,赛博炒茶。
机器人会梦到电子茶树吗?
制茶之后,是整体的无人化。
除了产品差异外,最容易产生溢价的,就是“故事”。
只要产品里有故事可讲,就一定会有人通过故事来赚钱。
这是18岁少女茶工采的茶,得加钱;
这是用陆羽开过光的锅炒出来的茶,三千不贵了;
这是神农传下来的秘方发酵出来的茶,卖你我都亏了。
每个流程,都有人的参与;
只要有人参与,就有故事讲;
只要有故事,就会指向最终的结局——加钱。
怎么办呢?
不要人就行了。
所以小罐茶的超级工厂在除杂、筛选、灌装等各个过程中,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无人化操作。
通过与IBM合作研发的具备认知视觉检测机能的AI除杂机器人,该厂一天能够完成200公斤的毛茶除杂工作,高效的同时精确可控。
在灌装包装产线中,AI机器人能够实现误差不超过0.2g的自动称茶。
而后再独立完成抓罐、称重、清洁,充填茶叶并充氮、盖膜、热封、修边封口、喷码、检测克重等一个完整流程。
顺道还要它包装表面是否平滑,有没有褶皱,但凡一点不过关都要打回重做。
产线之外的物料运输、生产线供料也都由自动化机器人完成。
前有赛博师傅,后有数码茶工。
机器要是有心,都会痛斥小罐茶不当人。
难怪天网要造人类的反,实在是你们这群做茶的自由过了火。
标准化的产品,没有溢价的基础;
无人化的产线,不存在讲故事的空间。
自动烘干的茶叶,机械发酵的茶叶,怎么提溢价,怎么讲文化故事?
是说用的交流电被机器人赋能了?
还是说这流水线大师开过光?
标准化的流程,标准化的产品,让产品价格更多的取决于自身品质和质量,而不是所谓的“文化”和“工艺”。
流水线下,没有故事可讲。
它们做了比传统师傅更多的工作量,却只是为了把价格压得更低。
数码茶工,才真正的无名英雄。
5
小罐茶做得事情有用吗?
有用。
前提是小罐茶能长期活下去,并将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我以前写过,立顿的起家,源于标准化,源于把质量参差不齐的散装茶做成每份都一样的拼配茶,做成标准化的消费品,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进行消费。
尽管立顿的廉价拼配茶难入国人法眼,但就商业和品牌而言,它无疑在世界范围都是成功的。
只有标准化,才能市场化。
这也正是国内茶叶行业目前所欠缺的。
要在这种习惯了讲文化,讲年份,讲炒茶工艺的市场中做标准化产品,还要改变用户认知,无疑很难。
同时也会打断许多人躺着赚钱,让许多卖茶小妹背后的抠脚大汉没有办法再用垃圾茶叶碎末去骗钱。
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品牌,才能让市场健康化。
喝茶一定要懂茶?
不,需要别人凭经验帮你挑茶,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
一个健康的市场,即便你不懂茶闭眼买,即便你买的是被调侃为“智商税”的小罐茶,都不会出错。
杜老师变了吗?
当然变了。
相比于过去的人文营销,这次杜老师吹的科技牛逼真的带上了技术含量。
而技术是没办法用嘴糊弄过去的,杜老师必然也只能干实事。
这么看下来,还颇有点任重道远的感觉。
相比于人文营销,专注科技无疑是更利好消费者的。
但我却开心不起来了。
毕竟,没了杜老师的行为艺术,以后还怎么开心?
仙人JUMP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
你将感受到一个放飞自我的灵魂
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7月3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6666元,2022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我爱这个世界的四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