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螺时要不要吃“尾巴/屁股”,似乎是餐桌上的一个千古难题。有人觉得那坨屁股里都是存的屎或者沙子,根本不能吃;有人觉得那是一块满满都是黄儿的螺尾,是整只螺的精华,弃之不食是暴殄天物。
那么螺的尾巴/屁股里究竟是什么?到底能不能吃?关于吃螺,你还想问的问题也会一一为你解答。
其实,虽然食客口中的说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螺尾究竟是什么其实在科学上很容易定论。实际上螺的尾部是螺的内脏团,里面主要包含了螺的消化腺和生殖腺。如果类比螃蟹的话,说这块区域是“黄”倒也没什么问题。螺壳的顶端本身是封闭的,而屎的最终归宿是排出体外,所以螺的尾巴不会成为存屎的地方。
螃蟹黄就是螃蟹的消化腺或性腺
图源:emaze.com
实际上,螺类的肛门通向外套腔,从直观上来看的话,排泄物是从螺口被排出的(螺壳上一般也就这一个口),和我们吃的螺肉离得更近。因此,吃螺尾不一定会吃进去屎,不吃螺尾也不一定吃不进去屎。
所以仅仅从“会不会吃进去屎”这个角度来讲,大可不必去掉螺的尾巴。那么螺尾本身能不能吃?简单来说,如果螺肉本身安全无毒(没有富集毒素或受到污染),尾部一般也可以放心食用。如果螺本身有问题,不吃螺尾也不能避免中毒。也有人认为应该去除鳃、鳃下腺等容易留存污染物和分泌物的部位,这种做法有一定道理,但让每个人都了解螺肉的解剖结构,记住各个器官的名称和位置并不太现实,而且对于整盘炒整盘吃的小型螺类来说实在是难以操作。
鳃下腺(及其分泌物)还是某些螺类特殊风味的来源,比如东南沿海地区喜食的苦螺/辣螺(荔枝螺属的物种)的辣味。所以客观上来讲,吃不吃螺尾是个见仁见智且关乎个人喜好的事情,喜欢螺尾的口感和味道的以后可以接着放心吃,之前不吃之后想试试的也可以试试,接受不来的就继续不吃。
既然螺尾是能吃的,那整个螺肉里面到底有没有哪儿是一定不能吃的?
有。
在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有时能听到“海螺脑子”这一说法。吃了“海螺脑子”后,会产生头疼、头晕、恶心等一系列症状,主观感受概括起来就是非常“上头”。所谓的海螺脑子其实是食肉螺类的唾液腺。这些螺类的唾液腺中含有有毒的四甲基铵,它们会依靠唾液腺分泌物来捕食猎物,人误食后也会产生中毒。
这个结构只存在于部分食肉螺类中,蛾螺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许多蛾螺都是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用螺类,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非香螺(卡民氏蛾螺)莫属。如果你生活在北方沿海城市尤其是大连等地,即便没吃过,也很可能在市场上见过。
反正这种肉多,可以仔细地剔一剔 图源:schnecken-und-muscheln
相信有不少朋友听说过织纹螺的鼎鼎大名,这种其貌不扬的小海螺被多地明令禁止销售,却依然会偶尔悄悄上一下新闻。但许多人按捺不住好奇心点进去一看:这不就是我老家常吃的/我之前爱吃的海瓜子吗?
这确实就是你老家常吃的海瓜子(也有些地区的海瓜子指的是寻氏肌蛤或樱蛤等双壳贝类)。如果这是你之前爱吃的,那到现在没有中过毒只能说明你运气好。因为织纹螺的毒素非天生携带,而是后天获得,由它们所吃的食物(比如有毒藻类)富集而来。所以织纹螺有没有毒跟产地、季节、具体的种类以及人品都有一定的关系。北方海域的纵肋织纹螺带毒的概率就比较低,有些省市曾经禁售过,但后来一直没什么人出过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这种织纹螺在北方市场上依旧很常见。而东南沿海常见的正织纹螺、节织纹螺等织纹螺带毒的概率就很高,中毒事件发生得也比较频繁。
织纹螺体内的毒素一般是河豚毒素或麻痹性贝毒等神经毒素,在烹饪条件下不易分解,中毒后可能产生头晕、呕吐、口唇麻木、四肢乏力乃至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甚至死亡。所以从安全角度来讲,织纹螺是不建议大家吃的,如果实在嘴馋吃了,一旦发生上述症状要及时察觉并迅速就医。说到有毒的螺,可能还有不少人在生物纪录片中听说过“鸡心螺”的名字。和鸡心螺同时出现的常常都是蓝环章鱼、箱水母,眼镜蛇之类的剧毒生物,经常一块比战绩刷排行。这种螺既然这么毒,大概就不会有人想去吃它了吧?在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尤其海南省,“鸡心螺”是常见的食用螺类。我们的微博网友也有在菜市场买到来现身说法的。
“鸡心螺”的正式中文名称是芋螺,因其贝壳形状像芋头或鸡心而得名。这类海螺也是肉食性的,它们会用带有毒素的齿舌麻痹猎物并进食,也会借此进行防御。但芋螺的种类繁多,偏好的猎物种类也不一样。一部分芋螺以海洋中的蠕虫为食,它们的毒素对人作用不大;另一类芋螺以鱼类为食,它们的毒素对脊椎动物十分高效,包括人类。著名的毒性可以杀人的地纹芋螺(杀手芋螺),该种以鱼类为食,有着宽大的壳口。
我国海南菜市场可以见到的字码芋螺,该种以蠕虫为食,壳口较为狭窄。
不过,芋螺毒素主要为成分复杂的肽类,在高温烹饪后会失活,而且芋螺的肉中不含有毒素,所以是可以吃的,并不是啥都敢吃的中国人民太彪悍。这两种螺分不清也不要紧,保险起见,在逛市场或赶海时最好一律不要用手去直接拿活的芋螺。如果摆在你面前的已经是煮熟了的,那就直接开吃吧。
提到“什么螺不能吃”,福寿螺似乎是个难以被跳过的话题。在一系列轰动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普遍都知道: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体内有大量的寄生虫,不能吃。
但问题其实不在于福寿螺有寄生虫,因为大家爱吃的田螺等各类淡水螺全都可能有。福寿螺的问题在于其携带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的概率和数量都比田螺大,更重要的原因是福寿螺完全做熟后口感很差难以咀嚼,人们为保证其口感常常烹饪不充分,寄生虫难以被杀死。所以只要做不熟,田螺也不能吃;只要彻底做熟,福寿螺也不是不能吃,吃福寿螺也不等于“得病”或者“自杀”。并且商家卖福寿螺也不一定等于“犯法”,因为一些非广州管圆线虫疫区的省市没有禁售过福寿螺。如果某些地区的商家直说我卖的这就是福寿螺,并且确保把菜做熟,那还真不一定违法违规,所以也就有了如今夜市满地福寿螺但看似没人管的局面。上图为熟了的田螺;下图为熟了的福寿螺,做成菜之后还能认出来是更重要的。
真正需要防范的是挂着“田螺”“海螺”的名号实则售卖福寿螺的店家,因为这种行为涉嫌售假,并且让食客承担了意料之外的食品安全风险,大家遇到可以举报。所以,我们作为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分辨福寿螺和田螺并决定自己要不要吃。二者的区别其实很简单:福寿螺的壳口大,螺塔矮,壳上常有一圈圈的条纹;田螺的壳口相对较小,螺塔高(注意是高不是尖),壳上一般没有条纹。实在不放心,去靠谱市场或超商自己买田螺自己多炒会儿,是最安全的。
撰文|浅二蓝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