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剧走向复合型,《欢乐颂4》靠什么撑起女性故事?
作者 / 容和
二十二楼的故事,还在继续。
从2006年《欢乐颂》大热之后,到2020年《三十而已》霸占热搜词条,再到今年《欢乐颂4》,女性群像的都市剧在急速飙升的热度里起起伏伏,褒贬不一。
如今,距离《欢乐颂》第一部的播出,已经过去了7年。
如果说,第一部描写的是不同成长环境女性的人生经历、价值观点碰撞,但最终走向女性间的扶持与互助的故事。那么到了《欢乐颂4》这个故事已经到了需要提出更多“参考”方法的时候了。
1
强现实关联性
7年间,都市剧类目的爆款项目代表们无不显示着,这个类型题材的剧集,已经靠着叠加生活剧、职场元素、走向复合型。而就关照现实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变化,对故事本身议题选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欢乐颂4》的主角是欢乐颂小区22楼的五个女生,自然有大量触碰到都市女性的痛点话题。
比如“被质疑与上司有染”、“当众打脸同事”、“公司画大饼”、“互联网骂战”、“失业遇渣男”、“情感pua”、“糟糕的原生家庭”等等剧情。
抓马但却真实到离谱。
一方面,《欢乐颂4》对于大众情绪的感知,具备了较强的前瞻性。
还记得不久之前某博主仅仅只是发布了自己在地铁上拍摄的日常穿搭图片,却被p图造谣的新闻吗?更有江苏大学生日常生活照被盗取,被p图,并且被犯罪分子投入不法网站售卖获利的案件历历在目。
现实里像叶蓁蓁(江疏影 饰)一样,面对职场绯闻不卑不亢怼回去,维护自己权益的人很多,但也有更多的人,还在受害者有罪论和性别偏见里挣扎。
《欢乐颂4》里的叶蓁蓁也好,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的江苏女大学生也好,影视作品和现实都在努力向更多的女性传达一种观点——请勇敢地坚定地,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欢乐颂4》对于社会话题卷入的处理,也具备了比较高的敏锐度。
没有选择炮制标签化的传统思路,用琐碎的生活作为剖面,引入了大量能够触碰到结构性问题的话题。
比如优秀的职场人是否会因为学历桎梏住职业发展、家庭对于女性的捆绑、职场性骚扰对于女性的伤害等等。
当Lucy在22楼姐妹的鼓励下,对着同事说出“为什么这个人渣不去找别的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几句话的时候,弹幕上有一些评论在分享自己曾经面临过的相同经历。
尽管在人物设定、情节设定上,《欢乐颂4》也如同那些触碰过社会议题的现实剧集一样,争议颇多,但也确实在大量的女性群像剧里做出了差异化。
2
强时效性
在《欢乐颂4》豆瓣小组的讨论里,有这么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如果现实中遭遇了Lucy这样的事会怎么做?”
有一条回答写道,“我喜欢她(Lucy)就是因为不会做的比她更好,所以偏爱心疼她。”
类似的回答,在关于《欢乐颂4》的讨论中并不少见,它们从侧面反馈出了伴随着都市剧类型的复合化,能够抓住观众情绪的“爽感”点也在快速变化。
过去,都市剧热衷于提出问题。以《欢乐颂》首部为例,现象级的热播,直接让“樊胜美”成为了一个符号性的词汇,用来形容被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拖垮的女性。
后一个阶段,都市剧则代入了更多热门社会话题,鸡娃、房贷、阶层跨越、老钱新钱等等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
这样的操作手法,最容易引起争议也最难处理的部分,是剧集故事平衡人物与话题性的能力。所以这个阶段的大部分作品,也一度陷入过牺牲人物合理性只为爽的争议。
到了2023年,观众期待的爽感,早就不只在提出问题和“凡尔赛炫富”了。
到了《欢乐颂4》里,试图通过戏剧化的处理来表达一些结构性的议题要如何处理和应对。
朱喆能看透家人的冷血,饱受折磨之后选择专注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余初晖虽然年轻,却能毫不拖泥带水地把母亲从家暴的家庭泥沼中拽出来,父亲纠缠不休甚至闹到公司的时候,她也能丝毫不慌地请求同事的帮助,拿出自己擅长的方式巧妙应对。
杨采钰饰演的方芷衡,曾经有过十分糟糕的职场受害,选择蛰伏韬光养晦之后反击,她成熟冷静,在很多时候都是22楼的大脑。
从这一点来看,《欢乐颂4》倒是透着“00后”整顿社会、整顿职场的气质。
五美的故事,始终以五个女性互相扶持帮助为轴线,但这条轴线上,故事的核心议题却是随观众在故事里感受到的情绪爽感不断变化迭代。
也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欢乐颂4》依靠着强时效性的话题输出,带来了都市爽剧的另一种写法。
3
人物先行,
只给参考答案不给标准解答
有爽感,自然就有争议。
在《欢乐颂3》的铺垫之后,观众对五个性格出身各异的女性角色有了感知和印象,《欢乐颂4》顺着故事延展,告诉观众,部分糟糕的原生家庭、职场性别歧视、不真诚的情感骗局让女性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里挣扎。
人物定调,话题的探讨才能乘势而上。
能够带着母亲逃离家庭深渊的余初晖,无论职场还是生活都能爽利得应对。但,没在家庭感受过爱的她,面对爱情望而却步,说着“那既然一加一还是等于一,干嘛多此一举”的拒绝话语,用聪明人洞见未来来总结自己的胆怯与不安。
这是她原生家庭带来的黑洞效应,更是她的自我保护机制。
观众得对角色形成性格的原因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白人物行为之下的动机。在这样的自我保护机制下,无论是《欢乐颂3》还是《欢乐颂4》里的余初晖都牙尖嘴利,承担了重要的“吵架担当”角色。
情节设定上,按照每个人物的性格,设计符合设定的台词,给出符合设定的情节安排,以及走感情线走向设计,五个角色主线清晰。
承担了最多话题火力的何悯鸿,其实也一样。
试想一下,那些社会新闻里,关于爱情pua的骗术,难道不也多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惊呼“这也行”的样态吗?剧情发展、人物关系甚至台词口吻的戏剧程度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五个女性各自成长,却又像极了处于人生不同阶段分支的可能性缩影。
观众为之暴躁抓耳挠腮的同时,也在思考,余初晖的出身与背景决定了她的性格吗?她能走出那个黑洞效应吗?叶蓁蓁这样出生良好的人,她的人生就不会遭遇那些因性别带来的困扰吗?
何悯鸿会成长吗?要成长到如同方芷衡一样理性坚定,又要栽几个跟头?
朱喆呢?几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她,又能否跨过“文凭”这个门槛,实现职场持续升级?
而这些问题,都将故事里看似戏剧化的议题和人物设计引向了结构化的问题思考。
《欢乐颂4》试图通过这5个女孩的职业、爱情遭遇来给出关于这些问题的参考答案。用每个个体的困境书写出了一个群体的痛点。
都市女性群像的呈现,非常容易悬浮割裂。总结来看《欢乐颂4》既不回避结构性问题的症结,也不囿于强冲突设定可能带来的争议,可能在某些情节的设定上不够妥帖,但却也用戏剧化的手法,给出了相对宽阔的探讨空间。
要知道,繁华都市的各种消费符号背后,那些戏剧性的桥段,都在真切地发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