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不造车的腾讯,做了一朵专用的汽车云 | 甲子光年

不造车的腾讯,做了一朵专用的汽车云 | 甲子光年

科技


汽车产业的竞争正从单车智能向云端延伸。


作者 | 小贤

编辑 | 栗子



下场造车的阿里、百度都已经在提速当中,不造车的腾讯在做什么?

6月24日,腾讯在智慧出行2022新品发布会上公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专有云平台。

这个位于上海的云专区在今天正式开服,专为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服务。在物理上实现隔离,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可控,集成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地图等多场景解决方案。

此外,腾讯还发布了“车云一体”战略规划以及覆盖云管端全方位的“腾讯一体化汽车安全方案”。

“坚持一朵云、一站式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刘澍泉在会上表示。


入局汽车产业已经五年,腾讯逐渐画出了一条覆盖“车云一体化”的路线:在车端,腾讯此前已经推出了智慧座舱TAI、智驾地图、高精地图等产品;在手机端,微信“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等产品;在云端,行业云解决方案覆盖车辆研发、运营全链条。

腾讯想做的,是通过车端、手机端、云端打通的车云一体化模式,实现数据驱动闭环,提升各环节生产效率。对行业来说,汽车产业的竞争正在从单车智能向云端延伸。



1.2022,车云一体化元年


车企上云的需求年年有,这不是一个特别新的话题。

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时代,海量的数据成为优化算法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实现产品升级需要对数据进行储存、计算、传输,云变得不可或缺。

车企本身也要上云,从内部管理、工厂制造以及后续的销售服务等环节,上云能够有效提升运行效率,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云厂商也纷纷赶到,不错过这个正在成长的、百亿级别的云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追踪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云IaaS+PaaS应用场景规模由2017年的15.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8.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65.8%。

但车企上云的需求今年特别多,尤其是高阶辅助驾驶爆发性上车,带来自动驾驶研发上云需求井喷。从去年开始,小鹏、蔚来、理想、上汽、广汽等车企都推出了搭载激光雷达的旗舰车型,高阶辅助驾驶也在激光雷达的加持下集中上车。

2022年成为车云一体化元年的结论也是由此得来,提升自动驾驶研发效率变得愈发重要。

围绕自动驾驶云,数据储存只是第一步,自动驾驶的标注、训练都依赖平台的海量算力,以支撑车企“云+端”的研发模式,采集海量环境数据、行驶数据,在云端进行模型、算法开发、仿真验证,最后下放服务。

这也是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和内卷的结果,L2+即高阶辅助驾驶在汽车市场上越来越有“标配”的趋势。辅助驾驶集中上车,带着传感器边走边“看”,产生的数据带着车辆行驶信息、环境信息,源源不断送上云端,加上车辆的其他数据,最终每天产生的数据根据时长不同最多可以达到几十TB级别。

腾讯智慧出行给了一个平均的数据:现阶段,具备辅助驾驶功能的车,每天传回的有效数据在6T左右。

大面上看,车子也越卖越多,相关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711款新车上市,其中328款具备智能驾驶功能,占比超过45%。智能驾驶已经成为新车上市的核心卖点之一,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智能车领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上升,相应地对算力的要求也呈现激增态势。

再往后延伸,所谓“先堆硬件,再升级软件”是目前的主流做法,开发者以逐步逼近的方式解决一个个驾驶场景问题,通过远程OTA的方式,提升智能驾驶能力。而发生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有更丰富的有效数据传回。

“从2022年的情况来看,高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成为绝对的行业热点。这背后云端的接入效率、计算的效率、存储的成本、以及服务发布都具备了明显的优势,由此判断今年是车云一体化的元年。”刘澍泉告诉「甲子光年」。

在此背景下,智能汽车的整体技术架构正进化为云一体化的数据驱动框架,产业竞争已经从单车智能向云端延伸,如何云上进行高性能、低成本、安全合规地的数据存储、计算、模型训练成为刚需,进一步催生汽车行业云市场规模的扩大。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智慧交通和出行总裁 钟翔平



2.车企需要什么云?


汽车云市场的不断膨胀,挑战也随之而来。

车企上云,除了要考虑性能和成本,还需要面对车企与云服务平台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的问题。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特斯拉——不是作为一家车企,而是作为计算公司。

或许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马斯克个人,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这条路上一直沿着一条独特的技术路线前进。

传感器不够开放,特斯拉选择抛开Mobileye自己造;觉得自动驾驶芯片跟不上,特斯拉再自己造芯片。在计算方面,特斯拉自己做了云端超算Dojo,上百万辆特斯拉汽车收集来的数据送到Dojo,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

很长时间里,“摸着特斯拉过河”是汽车行业智能化的路上的一个路线。但在云这件事上,车企抄不来特斯拉的“作业”,况且Dojo的表现也还需要观察。

市面上的车企不同于长期生长在云上的互联网公司,从产品到组织、流程都不是长在云上的。借助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为代表云厂商的力量完成数字化转型成为主流。

大众曾在2018年宣布联合微软共同开发大众汽车云(VW Automotive Cloud),计划未来将大众旗下数千万台汽车接入到大众汽车云。宝马也在2020年联手亚马逊云计算(AWS),开发创新的云解决方案,其中也包括了开发云计算中心。

目前云行业走向垂直化发展,在提供原有服务的前提下,深入行业定制垂直行业解决方案。要性能给性能,要服务给服务,追求好用又实惠,这也是云厂商寻求新市场的表现。

然而,目前行业缺乏一站式、一体化的行业解决方案,车企面临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地图等方案架构不统一、管理复杂度高的难题;用户统一运营体系需要与不同的云平台进行连接与交互,影响用户运营与服务效率。

腾讯智能汽车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旨在以“一站式”的方式解决其中的效率问题,对于此次发布的“智能汽车云”的表现,腾讯方面给出的描述是:

  1. 上海设立的智能智能汽车云专区,通过物理隔离全面保障数据安全可信、自主可控;
  2. 一站式集成多场景解决方案:集成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地图等多场景解决方案,满足各环节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最优方案;
  3. 技术坚实领先:采用腾讯公有云同源技术架构。目前,腾讯全网运行的服务器超过100万台,峰值带宽也突破了200T,全球2800+加速节点,存储规模达到EB级别,服务和流量保持全球第一梯队;
  4. 高效低成本AI加速:相比传统存储的接入和访问模式,腾讯智能汽车云的加速性能提高了10倍。针对数据计算与模型训练场景,腾讯智能汽车云提供一站式算法开发、训练框架——TI-One,可大量节约算法训练的成本。在数据接入环节,最高可节省80%工作量;在数据处理环节,降低70%的标注成本;在模型训练环节,算法开发 TCO(总体拥有成本)至少降低50%。

To B解决方案的一个核心卖点是降本增效,刘澍泉在采访中表示,腾讯云在性能上是经过互联网应用锤炼出来的,大规模应用也保证了价格上的竞争力。“从市场反应来看,性能和价格都已经能够满足客户的普遍预期。”
以行业云平台为基础,腾讯在上海设立了首个专门服务智能汽车的云专区,同时提供动驾驶研发与运营工具链、智能座舱研发、智能驾驶地图、运营服务等能力,加上为行业提供的定制化平台和工具链(aPaaS),共同构成了这个一站式解决方案“智能汽车云”,客户各取所需、丰俭由人。“一方面我们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客户也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云服务、仿真平台或者其他工具链。同时我们也欢迎合作伙伴把自己开发的工具链放进来。”刘澍泉表示。

3.腾讯的出行边界


云不仅仅解决研发问题,也为汽车服务触达用户提供了路径,腾讯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得以把To B、To C完全串接起来,更好服务到主机厂。
在发布了智能汽车云之后,腾讯的智慧出行业务版图在进一步完善,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字营销、出行服务、汽车云数字化等涵盖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出行领域,腾讯构建了以“云、图”为核心的数字基建,以此为基础提供用户连接和用户服务能力,进而生长出生态的连接能力,「车云一体化」业务布局就此形成:
  • 车端:智慧座舱(TAI4.0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智驾地图、高精地图)
  • 手机端:以微信+企业微信为核心的社交生态;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微信车卡、数字钥匙)
  • 云端:推出高度匹配汽车行业需求的智能汽车云(自动驾驶、座舱、车图)、智能营销云等,通过aPass提供动态生长的平台服务。通过全球可达的云部署能力,满足车企业务全球化运营需求。

这是一个沿着行业逻辑逐步递进的路线。
“从整个行业来看,大家也在逐步从重视车端的能力建设,逐步转向整个车企基础的数字化和整体建设当中。” 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钟学丹在采访中表示。
早期,汽车行业以智能座舱为重点,打造座舱内用户运营体系以及相关服务的发布,产生了上云的需求。腾讯从车端的智慧座舱、智驾地图、高精地图以及手机端即与用户接口端入手,建立了车端应用生态、C端的服务体验的基础。
更进一步,云作为数字化底座和基础设施,能够提升智能化、生态对接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用户的体验。
如今到了高阶自动驾驶时代,研发带来对云化服务的要求呈几何级上升;同时车企已经在构想与手机、办公和生活空间实现进一步联通,打造更完整的数字体验,这将是未来一两年的重点。在这个背景下车云一体化的数据驱动,成为了关键。
整个汽车产品、行业变化,以及用户需求对业界提出的新要求。
过去更加偏重资产和制造的汽车行业已经改变,首先是软件在汽车产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关注生产和销售之外,车给到消费者的那一刻起才算开启了新一轮服务消费者的周期。
在一辆车的全生命周期里服务用户、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了智能汽车愈发重要的课题。
比如车辆交付之后持续通过OTA提升智能驾驶能力;地图从以往只能完成基础导航服务,发展至结合智能驾驶完成贯穿人车共驾的场景。
在优化技术支撑更完善服务过程中,车云一体化和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解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痛点、优化算法依赖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持续驱动。
而车云一体化则是为解决这一问题铺设了流畅的路径,实现从数据收集、优化算法、仿真测试及下达新服务等全方面能力。
据介绍, 腾讯智慧出行目前推出的行业全栈解决方案超过130个,覆盖智能汽车、智能营销、智慧园区等产业链全链路。智慧座舱领域,腾讯生态车联网TAI累计上车超过700万台,覆盖超过35家车企、150款车型。
与腾讯达成合作的车企、出行公司超过100家,在生态开放方面引入超过600家合作企业。
刘澍泉表示,作为智能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助手,腾讯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尤为关键,要完成端云一体化的闭环,并不是腾讯一家能够完成的事情, 而是一个需要和客户在每一个环节上持续优化的过程。
在明确了“不做硬件、不造车”的前提下,腾讯要和哪些合作伙伴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如何在一段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中共同发挥双方的优势,这是发展关键,也是长期挑战。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对话云途半导体耿晓祥:从Tier 2到Tier 0.5,国产MCU厂商如何上位? | 甲子光年【微报告】采购数字化提升企业竞争壁垒:采购4.0 云采购时代开启丨甲子光年智库捡漏智能时空云服务商土豆数据完成新一轮融资,甲子光年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 甲子首发北京开始囤货了----看得眼泪笑出来谁能定义下一个AIoT时代? | 甲子光年第一波动力锂电池退役潮到来,行业准备好了吗? | 甲子光年串行Zion和Arches两个国家公园-1蛰伏还是沉沦?日系车企在智能车时代的跌宕之路 | 甲子光年【纪录片重映】动态跟踪100位科技创业者:昨日的不甘心、今天的不平静、明天的不平凡 | 甲子光年为什么找一家靠谱的招聘平台这么难?| 甲子光年诠释企业级视频SaaS,由技术驱动向“全链路”服务跃迁 | 甲子光年渗透率仅6%的国产工业软件,正在“云超车” | 甲子光年他们怎么还能睡得香?司库立方李静:智能司库高效管理资金,让企业“用钱生钱” | 甲子光年【家纪】电炉更新纪【报告】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研究报告丨甲子光年智库对话优也科技:工厂里“藏着”一个千亿级市场 | 甲子光年甲小姐对话李开复:科幻想要什么,AI该要什么 | 甲子光年榜单揭晓:甲子光年—2021-2022中国科技产业投资榜 | 甲子引力对话和利资本王馥宇:国产MCU的机遇在高端芯片 | 甲子光年出海合规科技领军者辰海集团获数千万美元融资,甲子光年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 甲子光年缺芯潮下,国产车规MCU突围战 | 甲子光年对话欧科云链:没有All in的心,别碰Web3.0 | 甲子光年【报告】碳中和领域的数智化实践简析报告丨甲子光年智库隐私计算很火,但更多落地方程式待解 | 甲子光年车路协同的造富之路 | 甲子光年【报告】2022年科技产业投资风向 | 甲子光年智库【微报告】中国SCRM市场行业简析报告丨甲子光年智库筹划视频号,钉钉突击“企业连接” | 甲子光年协同做厚,飞书做宽|甲子光年对话魔视智能:获大陆集团数亿元战略投资,这家自动驾驶公司凭什么? | 甲子光年对话Rokid:C端AR元年开启,价值几何?| 甲子光年【微报告】低代码/零代码平台应用实践与趋势研究:制造业篇 | 甲子光年甲小姐对话普渡科技张涛:初创公司重点在于业务,不应过早追求管理完美 | 甲子光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