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牌创新窘境何在?|营销人说
记者 | 文思敏
编辑 | 许诗雨
第一比第二不止是前进了一步
Yi:最近品牌们都在向你咨询什么问题?他们关心的问题跟之前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是像现在消费品市场还比较低迷的情况下。
Yi:你是怎么回答他们的呢?
Yi:你在书里提到,“简单来说,品类创新就是在心智中开创一个未被占据的新品类,然后填补这个空缺的战略。”你会如何判断一个新的品类是否成立?
Yi:你在书里对新品类的定义是“认知中而非事实上的新品类”,如何理解二者的区别?
Yi:我们已见的开拓了认知品类的消费品都是可以占据心智的产品,应该还有大量未成功的产品和品牌,他们也尝试去建立新的品类,但是没有成功。据你的观察,他们为什么失败?
Yi:就企业自身战略而言,你怎么看待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也有人讲,多元化战略其实是“大公司病”好听一点儿的说法。
少即是多
Yi:信息越复杂,人的认知成本就越高,所以你在书里提倡“少即是多”。“瑞士军刀”在你看来是一种不成功的产品,因其过于复杂。是否可以理解为你其实是反对产品的多功能性的?
Yi:我在你的一篇采访里看到你讲的关于“喜眠”的案例,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创始人会动摇是否要坚持一个颜色。而你每次都回绝了,坚持使用蓝色。颜色对于构筑睡衣品类认知来讲有这么重要吗?是否过于极端了?或者说,你们是如何决策哪些改变是可以坚持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
Yi:你在书里提到人的七大心智模式:心智易于分类、心智排斥多重身份、心智不易改变、心智缺乏安全感、心智排斥复杂、心智斥同存异、阶梯有限而类别无限。在你看来,在消费者做出判断时,这七大模式哪些更重要?哪些相对不那么重要?
商业演化就像自然演化
Yi:天猫近几年把推新物种当作增长引擎。全球范围来看,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吗?“推新带来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成立的?是否具备周期性?
Yi:你在书里说,商业形态和自然生态非常类似。你提倡把商业放在更为宏观和广阔的视角,怎么理解商业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
Yi:关于中国的制造业品牌出海,可以看到的是要拿下海外市场,品牌目前的策略都是尽量将品牌本土化,借助供应链优势和成本优势与当地品牌PK,还难以建立有明显标识的品牌。对于这些品牌,他们可以如何挖掘自身的品类优势?机会可能在哪些地方?
Yi:你也在书里提到,国家心智资源是构建品牌认知的一大优势。哪些产品在国家心智资源上可能会具备一些优势?
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3年4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