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妈妈照顾“瘫痪女儿”18年,却惨遭杀害:警惕这种有毒的亲子关系

妈妈照顾“瘫痪女儿”18年,却惨遭杀害:警惕这种有毒的亲子关系

健康


“家庭就像一场沉默的战争,胜利者也会流泪。”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在咨询室里,我常遇到受原生家庭困扰的来访案例。


绝大部分的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令人窒息的“管控”。


幼时无路可逃,成年后也难以挣脱,痛苦又煎熬。


与之相对的,是父母们怎么也想不通的:“我的爱,怎么就成了伤害?”


这场捆绑着爱与恨,控制与妥协的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胜者。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以及“想摆脱却又难以分离”的困局应该怎么破。



美剧《恶行》里,“好妈妈”蒂蒂,感动了周围很多人:


她的女儿吉普茜从小被多种病症缠身,比如:癌症、脑性癫痫、瘫痪、过敏体质……



可即便女儿病重到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她也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


这么辛苦的一件事,她却毫无怨言,还甘之如饴。


与女儿相依为命,对抗命运的摧残。


可是,这对坚强的母女,又处处透露着诡异:


蒂蒂会监听女儿和朋友的聊天对话;会让20岁的女儿穿童装,隐瞒她的真实年龄; 


每次采访,母女俩都要牵着彼此的手,所有的问题,也都被蒂蒂抢答,女儿从没发言权……


直到女儿开始怀疑,大口喝下可乐,发现自己对糖分并不过敏。


她的喉咙也没有问题,能自主吞食,并不需要靠胃管打流食。


甚至,她根本没有瘫痪,走路没有一点儿问题。



这份“伟大母爱”背后的真相终于揭开:


吉普茜并没有病,她从出生开始就被妈妈洗脑控制着,“病”了十几年。


甚至还被妈妈诱骗,做了100多种手术。


最后,知道真相后决心反抗的吉普茜,指使男友残忍地杀害了妈妈。


然而,这部剧最令人恐惧的,是那一句:由真实事件改编



现实中的吉普茜,遭受的软禁和控制,比剧里还恐怖:


她的一切行为都被蒂蒂严格管控,一旦说错话,就会迎来蒂蒂的衣架或巴掌;


她试过离家出走抗议,却被砸烂手机和电脑,作为惩罚,还被用狗链绑在床上俩星期……


蒂蒂像对待宠物一样对待吉普茜,要求她言听计从,成为自己的附属品


在这样密不透风的控制下,哪怕因指使弑母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吉普茜还是觉得“重获新生”:


“比起在母亲身边,我更愿意在监狱。只有这样,我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活着。”


蒂蒂这样的“母爱”,让人不寒而栗。


诚然,这与她本身得了“孟乔森综合征”有关。因为这种病症,她给女儿捏造了一堆病,来博取同情和怜悯。


但在这份“母爱”背后的更广泛、病态的亲子关系,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像蒂蒂这样,捏造女儿的病,把女儿当宠物圈养的人,并不多见。


但用同样扭曲的方式,以“控制”来爱孩子的父母,却屡见不鲜


比如《我家那小子》里,用“整个生命对待儿子”的朱雨辰妈妈;


《小欢喜》里,不考虑英子自己的意见,事无巨细地安排一切的宋倩;


偷偷在孩子房间装摄像头,偷看孩子聊天记录、日记的一些父母……



他们把孩子一点点地变成提线木偶,甚至是满足自己“未竟愿望”的牺牲品。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为什么控制型的父母这么常见?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


在传统儒家文化和孝顺美德影响下,我们往往会重亲情,却缺乏界限感。


子女常常要无条件的“孝”和“顺”,而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则默认对子女有“控制权”。


这就形成一个控制的养育环境,只要违背了父母认定的准则,就是错误的,就会被谴责。


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这类父母的口头禅:“都是为你好”“再也不管你”


前者成了越界行为的“通行证”,后者则唤起了孩子孩童期的生存恐惧。


其次,是他们未能分化的人格


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控制型父母很难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


他们在本身的原生家庭中,没有获得很好的分化,又在无意识下将自己的早年经历或创伤“代际循环”了下去。


比如,父母一方如果小时候被狗咬过,他就会很害怕狗。


有分化能力的父母会意识到,怕狗是自己早年的体验,孩子本身并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自己害怕狗狗,并不代表孩子就完全不能接触狗狗。


但没有分化能力的父母,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会把恐惧和焦虑传递给孩子,还会做出干预。比如恐吓孩子或拦住不让孩子靠近等。

在强控制的养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没办法分化出独立的人格。


到走上社会时,就不知道怎么独立自主,也没办法对自己负责。



爱是有尺度的。


这种将孩子的人生攥紧在手,不肯松开的爱,只会给双方都带来伤害。




因窒息的控制而痛苦压抑的孩子,不是没想过拒绝、反抗的,比如选择离家远读,或跨城就业等。


可吊诡的是,这些反抗总是效果甚微。


好像哪怕物理距离上逃开了,心理上也会因为恐惧或习惯,变回父母手里的木偶,无力挣脱。


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涉及到两种情况:


一种是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控制之下,没有学会生存,长大后仍需要依赖父母才能生活的人。


他们无法摆脱,是因为无法独立。


因为长期被压制,没有为自己负责的能力,面对困难就会习得性无助,只能在依赖中寻求安全感。


另一种则是,虽然长大后获得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可内心却无法完成分离的人。


因为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下,他们对自我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认定自己很弱小,无法面对未知的恐惧,所以选择继续活在原有的控制关系中。


当他们年龄渐长,会逐渐感觉有些东西并不是自己的,很想摆脱却摆脱不了,同时又感觉,离开似乎意味着背叛。


脱离的内疚,以及脱离不了的愤怒与无力,让他们进退两难,痛苦挣扎。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头熊,一直被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只够站立的笼子里,没有自由。


当它终于被放出来,能自由探索外面的世界时,它却站着不动,没有出去。


真实的笼子已经打开了,可那个虚幻的笼子还在禁锢着它。


想摆脱却又难以分离的我们就像这只熊,哪怕没有了原生家庭的实际控制,心里还有一个“笼子”。


我们被控制的体验缠绕了太久太久,就像一个厚厚的茧,要一层一层去剥开它,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所以,不必为此过度自责。


能意识到自己在“笼子”里,并尝试过挣脱的你,已经很勇敢了。




那么,要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控制,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呢?


对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来说,需要下决心打破舒适圈。


依赖和控制是一对双生子,我们无法将它们单独分割。


只有放下依赖,才有可能与控制告别。


对于有独立生存能力,却无法与家庭做出分离的人来说,要注意两个点:


一是找回家庭中失去的边界感。


控制型的家庭里,边界感往往都是模糊的。


尤其是子女的边界,特别容易被入侵,而且是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双重入侵。


问问自己:


我的房间父母是否会敲门再进去?我的选择父母是否会尊重并认同?


保持思考,守住自己的边界。


二是学会背叛,做一个“坏孩子”。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最多的话就是“乖乖听话”“做个好孩子”……


但有时候,或许不听话才更能拥有独立的思想。


学会背叛才有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空间和心理世界。


不妨试试这样做——


首先,在头脑中分辨出父母的声音。


剔除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杂音,认清并表达自己的需求。


静下心来想一想:


这份工作,是我想要的,还是因为这是父母喜欢的呢?


跟这个人结婚,是因为我喜欢,还是因为这是父母认可的呢?


你的人生,只需要圆满你自己的人生清单。


其次,建立自我的防御屏障,划分清晰的边界。


当你感觉到“被入侵”的不舒服时,试着从细微处开始,有规划地,慢慢划分出本来就属于你自己的空间。


如果没办法直接拒绝与对抗,试试圆滑回避,不正面接招。


比如,“妈妈,我现在累了,这个话题咱们先不聊了吧。”“爸爸,你说得可能是对的,但能让我先试试吗?”


最后,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先觉察自己的行为与方式,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的。


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部分,往往就是我们未能分化的部分。


接着,通过自我学习与成长,去提升自己的分化水平,并且去在生活中去实践。


逐渐完成人格、经济、精神层面的独立,最后真正地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比如,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在这其中激活我们的内在动力。



或者,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你可以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看到早年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分辨出自己需要分化的部分。


然后,将自己从情绪困境中脱离出来,完成过去那些创伤经历的分化。


当分化成功,你看到完整的、独立的自我时,自由也随之而来。


最后,我想说,父母与子女,虽有血缘的联结,却都是各自独立的人。


希望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能坚定地告诉彼此:


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心理咨询师李亚敏

编辑:小西

图源:网络、Unsplash


本文的观点和素材来自李亚敏老师的直播讲述。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和李老师聊聊。


为了鼓励求助意愿,李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5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50元


↓ 点击抢占半价咨询名额 ↓



 
             



↓↓也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老师详细资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花花公子封面女郎成意大利公主,丈夫去世后,却惨遭驱逐没收财产...CDC警告:警惕这种病毒,和埃博拉一样致死率极高!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好的“废话”,你说过几句?“爸妈,我要多好才算好?”——中国的亲子关系需要一场革命【侥幸】加国男子洗牙捡回一命:警惕这个不起眼的癌症信号【庭院种菜】最好吃的番茄,最高产的番茄2023年11月17-19日林文采心理营养亲子关系工作坊【暑期特惠·亲子游】6/29 周四出发!特价$68/人!芝麻街亲子一日游,陆地+水上亲子乐园,还有大型游戏表演!8岁女童“炫”网红水果中毒:警惕这种常见水果秒变“毒药”!张静初:“黄谣”18年,迟来的清白尼日利亚多位信徒惨遭遇害 牧师两儿子遭杀害变色的情人节片段【双养日课 1214】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华女携儿来美看病却惨遭杀猪盘!一次交友将她推上绝路...尘埃落定!澳华女惨遭杀害后被弃尸垃圾桶,法院裁定其男友谋杀罪名成立香港名媛惨遭杀害碎尸!前夫全家精心密谋布杀局 现场工具毛骨悚然...给父母申请绿卡,除了证明亲子关系,关键点是什么?!女留学生在英惨遭杀害、抛尸!太赞了!悉尼6月份最精彩的亲子活动来了!无数华人妈妈都在期待这一天,错过这次不知道要等多久了...爱与控制下的亲子关系:理解有用吗?逃离可行吗?| 编辑部聊天室“新型亲子关系”最残忍的真相:父母陪伴没缺席,孩子却依然孤独所有纳税人注意:警惕这些欺诈,谨记关键日期!在巴黎大区买新房比买二手房划算?本周降雨降温和流感太像了!多地疾控提醒:警惕这种传染病,不能吃布洛芬!绝望!加拿大25岁亚裔妹子花光家中积蓄留学,却惨遭驱逐出境!苦等五年,原本PR马上到手...注意!加拿大男子洗牙捡回一命:警惕这个不起眼的癌症信号!花花公子封面女郎成意大利公主,却惨遭驱逐没收财产华人情侣惨遭杀害,案件真相曝光?印尼警方侮辱智商!中国家庭隐形的精神内耗:不打不骂,谈笑间毁掉亲子关系暑期亲子夏令营|10个有趣有料的亲子营等你来当心!加拿大男子洗牙捡回一命:警惕这个不起眼的癌症信号!加拿大16岁华裔混血少女惨遭杀害抛尸!竟是因不肯被凶手“领养”!这种有毒塑料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但它却无处不在(附购物车避毒指南|毛达 一席第996位讲者公公最后的那些日子重访西班牙(14)-基督世界的圣城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