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新型亲子关系”最残忍的真相:父母陪伴没缺席,孩子却依然孤独

“新型亲子关系”最残忍的真相:父母陪伴没缺席,孩子却依然孤独

公众号新闻
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萨姐


作者:暖心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在抖音上看到一条很火的视频。
爸爸在喂一岁的宝宝吃饭,心思却全在手机上。
等他再一次喂的时候,眼睛依然盯着手机,只听见儿子说了一句:“你干嘛啊。”
爸爸转过身一看,儿子已经长大了,那一刻爸爸懵了。
接着,屏幕上出现一句话:孩子多少成长时光,父母近在身旁却错过陪伴。
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有网友留言说:
我妈宁愿看手机,也不想听我说废话。
儿子说“妈妈被手机偷走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的孤单。
小时候,我想让妈妈陪陪我,但是她在我身边时,我又希望她离我远点,我是不是有病…
这些简单的语言,却透露着无数孩子的心声。
近几年,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呼吁父母:多陪伴孩子。
然后,在亲子陪伴逐渐增大之后,我们依然发现:很多父母做到了“陪”孩子,却依然没有“伴”在孩子身边。
就是这种“有力而无心”的陪伴比缺席更残忍。
因为,缺少爱、缺乏情感、让孩子缺乏自由的陪伴,让孩子更“孤独”。
01
父母在身边,却让孩子“缺氧”
印度电影《直升机伊拉》中的主人公维迈抱怨妈妈:
我的生活处处都是妈妈,她是法官、陪审团、是行刑者。
妈妈为了给他更好的成长环境,给他的陪伴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
陪他睡觉、陪他吃饭、交朋友她都要横加干涉。
一次,维迈学校组织出游活动,妈妈万般阻止他出游,最后干涉无效,便嘱咐他:“晚上上厕所,一定要人陪着!”
在妈妈的监管下,他5岁不会自己吃饭,7岁不敢独自睡觉,8岁晚上不敢上厕所……
维迈在这样的“高陪伴”的环境下,越来越压抑。
后来,为了逃脱妈妈无时无刻地陪伴,他鼓励妈妈去上大学,可妈妈偏偏选择与他一个学校。
妈妈从家里“追”到学校,两人的关系也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局面。
这部电影反映了许多亲子关系最真实的一幕:想要陪着孩子,却又想用思想的压力束缚着孩子,有一种“唯我为大”的自私主义在里面。
有些孩子,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内心却始终没有心理支持的力量,让他活成被父母陪伴的“孤儿”。
因为,这样的孩子只是活在父母的思想下,少了自由、多了禁锢,内心依然孤独。
曾经有网友总结过“假父母”的表现,其中有一项是“高压式陪伴”
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就像在随时“盯”着孩子一样,玩游戏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孩子一“出错”就指正,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
一位学生曾吐露心声:“我最讨厌我妈陪我,我觉得她像是监控一样在监督我,在看我做什么,学习有没有分心,有没有玩游戏……”
父母的“监管”式陪伴,虽然也在关注孩子,但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密不透风的管教,非但很难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内心的真正关爱,反而会让孩子内心感到压力、束缚、恐惧,这样的成长环境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陪伴——应该是让亲子关系全身心放松的地方。
如果父母让孩子变成害怕、逃避、自闭的性格,孩子的内心永远是空洞而无力的。
02
无声地陪伴,让孩子很“缺爱”
法国治愈小说《偷影子的人》里的男孩马格,是一个又高又壮的孩子,在学校经常以欺负同学为乐。
细究原因才发现,马格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
他的父母从来不会关心他,也不会在乎他成绩好不好。
影片里有这样一幕:
“马格坐在晚餐桌子上,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但是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父母完全不在乎他有没有写功课”。
马格一直都被父母忽视,在家里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太过冷漠,长期缺乏亲情的他性格也变得冷漠。
所以,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他只能通过欺负弱小,来求得别人关注。
马格的故事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
孩子渴望父母陪在身边,但是父母虽然人在,但是却从不用心和孩子交流。
《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
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
这两类加起来就有近七成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看手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已经在抢夺珍贵的亲子时间。
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情感互动”很重要,它关系到亲子关系的交流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但是,很多家庭的亲子陪伴,都是“无声”的,父母和孩子呆在一起,却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缺乏亲子互动体验。
孩子和他说话,总是敷衍;
孩子向他求助,也总是无视;
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用冷漠回应。
这样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陷入“我不被爱的自卑里”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变得内向、孤僻、冷漠、性情敏感、容易叛逆。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被父母忽视是什么感觉?”
有个匿名用户的回答让人扎心:
“你知道父母明明在身边却又忽视你的那种感觉吗?感觉就像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明明父母双全,却感觉自己活得像孤儿,无人理解。”
心理实验研究表明,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
没有情感互动的亲子关系,只会让孩子不断索取安全感,他们比普通人更自卑更敏感,更容易做出极端选择,走上绝路。
所以,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和信赖的人,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一时“舒适”而忽略孩子的成长。
03
有“温度”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更爱你
对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
父母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我永远被爱包围着”。
维持孩子的这种感觉,势必要带着情感和爱在里面,用“温度”为孩子传递情感互动。
曾看到一句话: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时间和爱是陪伴的中心点,缺一不可。
我们不要让孩子活得太孤独,把爱融入陪伴,才能“伴他成长”。
因此,父母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1、陪伴要多一些“肌肤接触”
有心理专家说过:
每一次你给宝宝拥抱,或者是简单的触摸安抚他,都会让他感到放松和愉快。
因为,亲子间的肌肤接触,孩子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它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拥抱”是最有效的肌肤触碰方式,因为它代表了“温暖的爱、包容和接纳”。
教育家孙云晓曾经说过:
“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而一个没有被父母拥抱过的孩子,心理上多少会有问题。”
每天出门前的拥抱,给他鼓励和安全感;
每天进门前一个拥抱,为他扫却烦恼。
孩子的世界没有父母想的那么复杂,父母把爱给到孩子,能给孩子以心理安慰,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
2、仪式感不能少
曾在《正面管教》书中看到过一句话:
“当孩子感觉好时,她才能学得好。”
这个“好”就是让孩子开心和愉悦。
有专家谈到过,让孩子感觉愉悦与开心的事件之一就是“仪式感”。
针对于“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有一个网友列举一所学校的仪式感。
在一所国际学校,孩子们有五个特殊的节日:冰淇淋日、联合国日、毛茸茸玩偶日、睡衣日和间谍日。
在这些日子里,学校会和父母为孩子营造“家庭仪式感”
例如:
约定亲子间的“秘密”,让孩子感受到“秘密”的神秘和独特;
为孩子准备一顶特殊的生日帽,无论谁过生日,孩子都要参与筹备生日会,然后一起吹蜡烛、吃蛋糕,再拍下全家福,记录开心的时刻。
每次孩子开学第一天和她合影,记录孩子从第一次踏入学校到成年的变化。
我们给孩子的时间可以不多,但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一种特定时间里的记忆,让他在和父母的短暂相处中也能感受爱的意义。
3、融入彼此的生活
心理学家科胡特就曾认为:
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时光,是孩子克服不安的力量来源。
这句话让我想起山东的一位老父亲。
因为女儿跳舞紧张,他便穿着白色纱裙,垫着脚尖,跟在女儿后面学芭蕾,以此来缓解女儿紧张。
他学得有模有样、惟妙惟肖,逗得女儿哈哈大笑,紧张感一扫而空。
其实,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父母用钱买来的一切;而是父母愿意腾出挣钱的时间,陪他探索各种新鲜的事物,给予真正切实的关注,才能为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
父母的陪伴一定要有“融入”感,深入到孩子的世界,才能带给他温暖。
当然,孩子和父母都是相互的。
当父母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的时候,让孩子进入到大人的“世界”。
比如:
带孩子去工作的地方看看;
做家务时给孩子安排一份力所能及的任务;
大人要了解孩子,孩子也希望了解大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可以与孩子一起做,让他们“参与”大人的生活。
育儿之重不在时间,而在乎用心。
当你真心实意地与孩子待在一起时,他们定能感受得到,并在你给予的爱中,健康、茁壮成长。

04

网上有人说到了这样一段场景:
父母在家时上网,孩子看电视,两人近在咫尺,却没有共同关注点。
饭桌上大人之间聊得火热,孩子坐不住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或在那儿打电子游戏,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关注点。
虽然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但却没有“交心”,所以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越长大,心却距离越远。
俗话说:
陪伴孩子只有“十年光景”。
作为父母,我们要在这有效的期限里让孩子感受到爱。
那么,父母就要多给时间、花精力、养情感。
真正用心的陪伴从来不是敷衍,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精神的灌注和交流。
如果你在孩子身边,那就多用心与他交流,而不是限制他的行为;
如果你有时间陪孩子,就多给他一点回应,给他关注和力量。
你要“陪”着孩子,也请一定要用心“伴”他左右。

-END-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我们的视频号每天都有导师分享一个心理学内容视频!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记得关注视频号,欢迎关注和点赞留言参与讨论!

点击标题,查看近期课程安排:
1、2023年3月7-9日林文采心理营养亲子关系工作坊
2、2023年3月11-12日广州黄启团导师升级生命软件
3、2023年3月23-26日广州蔡敏莉导师九型人格训练:谁在制约你?
4、2023年4月8-9日长沙邵歆然导师《关系智慧工作坊》
5、2023年4月13-16日黄启团导师NLP专业执行师:一套「实用人性手册」,揭开自我改变的惊人秘密
6、2023年4月20-23日广州蔡敏莉《萨提亚个人成长工作坊》
7、2023年5月12-14日线上奥南朵老师《解开财富的隐形枷锁》
82023年6月7-11日广州林文采萨提亚模式专业证书课程 Level one
9、2023年11月17—19日广州林文采萨提亚两性亲密关系工作坊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欢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博士留学移民和上海大爷在纽约凌晨,监控拍下最残忍的一幕:那对被吃干抹净的夫妻,消失了......董宇辉被俞敏洪“雪藏”?原来这就是成人世界最残酷的真相!妈妈照顾“瘫痪女儿”18年,却惨遭杀害:警惕这种有毒的亲子关系《黑暗荣耀》刷屏,戳穿一个残忍真相:你不必原谅伤害你的人,包括父母我和男友,只会吃喝玩乐睡:这种“酒肉关系”,比孤独终老还可怕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看看你有没有缺席?过年的气氛亲子关系出现危机,只因父母没有学会“共情陪伴”聚而不歼,普京欲用最残忍的方式彻底摧毁乌克兰股神巴菲特:父母做对3件事,孩子很难不优秀最残忍的英语单词,没有之一。。。戳破关系的真相:相爱的人为何会走散? | KY婚姻课,18年咨询专家亲授2023年11月17-19日林文采心理营养亲子关系工作坊中国家庭隐形的精神内耗:不打不骂,谈笑间毁掉亲子关系最残忍的社会现实:穷人沉迷奶头乐,富人追求……家庭教育最大的真相:父母越打压,孩子越自卑谭松韵井柏然齐上热搜:中国式家庭最残忍的一幕,藏不住了老妈阳了(多图)河岸:考18分的孩子被父亲刺死,上名校的孩子不再联系父母,父母和孩子关系更重要 | 二湘空间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好的“废话”,你说过几句?新一轮失业潮来了:父母饭碗难保,孩子工作难找,更可怕的是……爱与控制下的亲子关系:理解有用吗?逃离可行吗?| 编辑部聊天室全国人口减少85万,衍生更残忍的催生手段:女孩被强暴、做生育机器、孩子上交…读一个故事。。落后文化怎么进化到先进文化世纪华通谢斐:构建“新型信任关系” 树立高质量发展信心【双养日课 1214】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夫妻双双病变,监控拍下最残忍的一幕,给所有人敲响警钟!顶级私校频现悲剧:父母花百万学费,孩子却被霸凌致死……年菜【海参焖猪脚】男人不爱一个人,最残忍的方式他绑架209个女孩,对最后一个做了最残忍的事 | 天才档案14【教育】青少年自杀背后的残酷真相:其实,孩子最需要你是...《安徽日报》发表泥巴青年文章:父母子女,“顺时应变”的陪伴成长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看看你有没有缺席 | 伴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