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同中国被动卷入近代化历程的帝王
1820年10月,爱新觉罗·旻宁在太和殿正式登基,成为了中国这一艘大船的新任掌舵人。由于他的年号是道光,所以老百姓喜欢叫他“道光帝”。
正是道光执政期间,中国由古代走向近代。从道光中叶开始,中国就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后人更是说这转型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确,道光之前之中国,千年不变;道光之后之中国,十年一变。深处大浪之中的旻宁虽然不懂“转型”一说,但初登帝位的他仍踌躇满志。后人评价道光帝,有说他是中兴之主的,也有人说他昏庸无比,还有人说他是替乾隆爷背锅的。那这位新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艘巨轮又将在新船长的“带领”下走向何方呢?
道光帝的举措:传统模式下的锐意图治
如许多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一样,旻宁一上位就找借口清洗官僚系统。他以军机大臣在拟遗诏时写错了嘉庆皇帝的出生地为由,将老臣托津、戴均元两名领班军机大臣撤出军机处,改命曹振镛在军机处行走。
道光帝改组了军机处,但朝中仍是暮气沉沉,政治毫无起色。其中缘由,就是他所用非人。曹振镛的官僚生涯长达五十余年,执掌军机处15年之久,年届80岁才退休。可民国初年纂修《清史稿》时,《曹振镛传》却只有七百多字。即便是喜好历史者,你提及曹振镛,他也未必能知。由此可见,曹振镛并非大才。
曹振镛为官有个六字箴言,即“多磕头,少说话”。道光问起鸡蛋多少钱一个,曹振镛说他肠胃不好,不吃鸡蛋,其实他是怕得罪御膳房。在曹振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观念的带领下,道光一朝形成了目光短浅、谨小慎微、注重形式、只求自保、缺乏开拓进取的执政风格。道光帝所用之人虽无巨奸巨贪,但全是因循守旧、庸碌无为之辈,他和这群人惺惺相惜,由此可见一斑。
改组了军机处,旻宁又着手整顿吏治。他听从军机大臣英和的建议,下诏清查陋规,并准备将陋规合法化。此消息一出,朝廷上下炸开了锅。为了平息众怒,道光帝又罢免了和英,停止追查陋规,这把整顿吏治的大火还未烧起来就熄灭了。后来偶然谈起官员通过陋规搜刮百姓,道光帝无奈的说:“相沿已久,名为例禁,其实无人不取,无地不然。”不久,他又试图整饬买卖官爵一事,不过也是无疾而终。由此看出,道光帝虽然知晓致弊之由,却拿不出切实整顿办法,徒托空言而已。他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性格更是在此时暴露无遗。
有关道光帝的事迹,最出名的是他的节俭。1821年,旻宁写下《御制声色货利谕》号召大家重义轻利,不蓄私财。为了以身作则,他自己也下令停止上贡,并将宫廷每年经费下降至二十万两(一般来讲宫廷一年需要支出四十万两)。至于自己的伙食,则以烧饼、面条为主。平时穿的衣服他也是缝缝补补接着用。一国之君能做到如此地步,却实不易。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一方面是因为国库空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转变官场奢侈腐化的风气。他一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心生不悦,对于生活奢侈的官员,他甚至加以处分。《清宣宗实录》载,道光十四年冬,旻宁检阅京城禁军,看到官兵都着朴素衣服,高兴地说:“一洗过去的恶习,崇实务本,不失满洲旧风。”
但凭借这些真的可以改善官场风气吗?毕竟,走形式是“奴才”们最擅长的。道光皇帝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一道手谕,京城里的旧衣服比新的还贵,买不起旧衣服,那就新衣服做旧。一朝文武若此,道光却为自己所推行的政策深入人心而沾沾自喜。毕竟他连一斤肉和一个鸡蛋多少钱都不清楚,被这群精明的奴才忽悠,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仅仅是在生活中节俭倒也不能有所指谪,关键是道光帝还在国防等各项开支上“节约”。在新疆设防这件事上,武将们提出要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新疆,但道光帝却因军费开支过大,只批准清军驻守六千人。偌大一个边省竟然只放数千驻军,也难怪安集延等宵小能在道光十年再次攻陷新疆的喀什噶尔。清朝中叶起,黄河泛滥成灾,这本就关乎民生大计,但旻宁竟然下旨要求缩减治水资金,此岂非饮鸩止渴之举?
道光帝限于自己传统的思想,对于国库不足的事,只能从“节流”上去解决问题。因为闭关锁国是祖上的国策,更改不得;吏治腐败,官员们的罪行早已罄竹难书;天灾不断,百姓穷的叮当响,也榨不出一滴油水。对此,作为皇上的旻宁也只好以身作则倡导全民节俭了。
暗弱的天子:从严令禁烟到签约赔款
1831年,干练的陶澍在临终前向道光皇帝建议由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此时的陶澍还未认识到这次的建议将对千年不变的中国产生多大的影响。
为什么推荐林则徐做两广总督呢?这得从鸦片谈起。自嘉庆始,英国向中国走私贩运的鸦片就与日俱增。据统计,1821年输入我国的鸦片就已达五千余箱,而1835—1836年间竟又输送鸦片两万箱。鸦片增速之快怎能不引起心细的旻宁的注意呢?毕竟鸦片对身体乃至于对社会危害之大有目共睹,更何况此时清廷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却还要用源源不断的白银换取英国的鸦片,所以旻宁在继位初就下令禁止种植罂粟。道光十八年,他彻底摒弃了弛禁派的主张,采纳严禁派的建议,在全国实力推行禁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陶澍推荐一贯主张禁烟的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事后来看,陶澍的建议是正确的。在收到钦差大臣任命书后,林则徐深知禁烟一事责任重大,而且此事牵连甚广,不一定能全身而退。可他并未畏缩,在辞别其座师沈维鐈时,他说道:“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林则徐到任后并未声张,而是先弄清广州鸦片泛滥的程度,查找各家烟馆和烟土来源。不久他就会同两广总督邓延桢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同时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即便如此,外商仍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听闻,下令包围商馆,逼迫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近2万箱鸦片,随即在虎门当众销毁了这批鸦片。
表面上看,此次收缴鸦片态度强硬,大获全胜,实际却已经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因为狡猾的英国商人知道清廷不懂国际外交,他们把自己的鸦片全数交予义律。当林则徐带兵向义律索要鸦片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向商人动武,而是对英国兵戎相见了。可当时无论皇帝还是总督亦或林则徐本人都未看到这一点。
虎门销烟的成功,让道光帝欣喜万分,但林则徐并未因此感到骄傲。在和英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知识,这和因循守旧的道光帝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鸦片被没收后,义律等人将此事汇报回国。英方便以此为借口于道光二十年,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由于种种因素,英军最终改变目标沿海岸北上攻占了定海。许多人把英军转变攻击方向的原因归结为林则徐守备严密,实则谬以。此事在茅海建先生所著《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已经考证过,此处不再赘述。8月9日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北京陷入危境。道光帝惊慌失措,一改往日主战主张,急令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在侵略者撕破脸面后,他竟还派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将枪头对准林则徐。朝中的老油条们也“体察圣意”,对林则徐各种诬陷、打击。
不久,接替林则徐的琦善对道光说,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惩治林则徐,英方就会罢兵。林则徐两次上奏自辩,也被道光帝指责为一派胡言,不久便革了林的职。然而琦善也未能办好差事,所以道光帝又改派奕山接任。不必多说,奕山也败给了英军。但他为了开脱罪责,又编造说英方愿意议和,因为他们只恨林则徐。这话一听就漏洞百出,但道光帝求和心切,立刻斥责林在广州任职时未积极筹划防务,以致奕山招架不住。最后林则徐被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至此,道光帝的全貌终于展现出来。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因循守旧但勤俭且想有所作为的君王。《清史稿》评价道: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可鸦片战争开始,我们很快便发现了他暗弱的一面。为了一己私利,弃民族大义不顾,弃忠臣良将不顾。面对强权倘若确实不能与之抗争,那就韬光养晦、卧薪尝胆,争取来日再战。可道光帝除了一味求和,便是只想苟安,最后以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收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既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也不敢直视清廷的没落,一个纸糊的老虎终究一戳就破。费正清这样评价道:他看来是一位谨慎小心的,甚至是胆小的统治者,宁可与几个心腹顾问进行密议,而不愿接受实际的批评或警告。
鸦片战争将清军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西人这时才发现,原来偌大一个清帝国,不过是个空壳。的确,我们的思想、制度、科技全面落后于西人,除了体量大,似乎别无所长。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这话说的十分在理,要知道此战以前我们是何等看不上这些夷人。《南京条约》之后,这些夷人是何等看不起我们。
鸦片战争的失败到底该由谁负责呢?是道光帝?林则徐?还是诸多武将?恐怕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但谁都有责任。为何这么说?因为中国千年不变的封建制度和明永乐以后的闭关锁国政策都应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负责。仔细追究的话,清朝的太祖、圣祖、高宗怕是也难辞其咎。
飘摇的帝国
当鸦片战争的烽火熄灭之时,道光已年逾六旬。持续两年之久的鸦片战争花尽了国库3000万两白银,当然这还没算赔款的钱。想当初自己也是意气风发,锐意图治,可现在只能对着满目疮痍的江山发愁。旻宁不是在愁如何打发那些“不受教化”的外国人,而是在为大清的国库发愁。因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同时,黄河又决口了,治水、救灾又花去不少银两。前些日子户部尚书还说国库尚有存银千万两,可一查账却发现少了九百多万两。道光帝闻讯十分生气,痛责诸臣:“竟亏空银至九百二十五万二千余两之多,实属从来未有之事,览奏曷胜忿恨。以国家正项钱粮,胆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丧心昧良,行同偝国盗贼……”。
可骂归骂,国库终究是空了。一笔糊涂账,连追缴都找不到门路。自己省了一辈子,百姓也跟着苦了几十年,可国家却一天不如一天。道光帝心冷了。大概是鸦片战争之后,他就刻意回避矛盾重重的现实,因为他始终接受不了大清没落的现实。按理讲,在签署《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中国就应当结束闭关锁国政策,被迫走向开放。也正因为道光帝的回避,所以国家的政策未做任何调整,各级官员仍旧闭着眼意淫过去的威风。这也就注定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又过了几年,道光帝忽然发现,国库竟然又有了几百万两存银。正当他疑惑这笔钱的来源时,户部官员告诉他,这是关税的收入。其实以前官方并无关税一说,前些年签订条约时,英国人主动提起应收关税,只不过税率应由英国人自己拟定。在现在看来,这是一条十分无理的条约,关税自主议定的权力怎能假于他国?可道光帝哪里懂得这些规则。他只觉得英国人主动提出上税,这样既可以补充国库,又可以不用派人管理,何乐不为呢?
就这样,道光帝靠着东拼西凑来的钱,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国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他的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但他不知道的是,国家好转的迹象都是虚假的。以穆彰阿、耆英等为首的官员近年来报喜不报忧。譬如1848年,英驻沪领事阿利国上书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对中国再次发动战争;1849年,葡萄牙澳门总管亚马勒非法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同时下令封闭粤海关衙门。对这些事旻宁全然不知。不仅皇上被蒙在鼓里,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也一片麻木,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毫无预感。
1850年2月,69岁的道光帝因“春秋已高,方有疾”,逝世于圆明园的慎德堂。不久之后沙俄便强占中国黑龙江口庙街,易名为尼古拉也夫斯克。同年十二月,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义,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序幕。倘若旻宁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切真不知他作何感想。旻宁生于盛世,逝于忧患之时。《清实录》评价他: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汉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万一。即车攻吉日,作为诗歌,号曰中兴。看到这段评语,笔者不禁慨叹,如果道光的时代算是中兴,何以十年以后又败于他国?笔者驽钝,单就两个时代相比,我实在看不出明之宣德为何不足以媲媺道光万一。
入夜,雨渐渐大了起来,噼里啪啦的砸在圆明园的屋顶上。本就纷乱的慎德堂让这雨淋得更无条理,阴冷的寒意浸上爱新觉罗·奕詝的心头。随着轰隆隆的雷鸣,天空开始颤抖,大地也胆怯的震动着。黑夜降临,前方的路愈发看不清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天朝的崩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