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家长君曾为各位父母介绍过「鸡娃天花板」,那就是拥有极强战斗力的海淀妈妈,恨不得从街南到街北都报够各种强化补习班,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现在湾区妈妈甚至更卷上加卷,相比起海淀妈妈在学术上的高举高打,湾区妈妈更强调“全方位发展”,在孩子的补课上,除了常规的奥数、编程等学术学科外,马术、滑雪、击剑、帆船等学费高昂的运动也不能落下。
前两天,一个湾区妈妈给我打电话,从头到脚将我如何在硅谷谋求一职的全过程打听了个遍,我问她孩子多大了,怎么找工作还要妈妈操心呢?她说早点知道更好,孩子小升初。
嗯,这很海淀。
自从海淀妈妈四个字的诞生开始,关于如何鸡娃的论调就从未停止,而硅谷娇妻的横空出世,又将世人的目光带向了遥远的美国西海岸,在两年前教辅行业全线倒塌的大背景下,湾区妈妈顺势成了鸡娃二字的全新代言人。编程、滑雪、钢琴、奥数,这些曾经由海淀妈妈们挂在嘴边的关键词,现在成了湾区妈妈们的心头好。白天比谁家孩子读的私校学费更贵,夜里卷谁家孩子上的补习班更多,周末讨论哪项体育项目更容易进藤校,实在不行,归化加入冬奥队也不差。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鸡娃这件事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海淀和硅谷湾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前者以学术为核心,后者以爬藤为目标,两者在鸡娃的路上虽然细节不同,但殊途同归。《海淀妈妈 vs 湾区妈妈:谁才是真正的鸡娃家?》相比起海淀妈妈在学术上的高举高打,湾区妈妈更强调“全方位发展”,在孩子的补课上,除了常规的奥数、编程等学术学科外,马术、滑雪、击剑、帆船等学费高昂的运动也不能落下。湾区妈妈周末常见行程如下:早上7点起床带娃来到马厩,和其他带着娃来上课的华人妈妈们互相释放高浓度彩虹屁后,放下孩子去上课,自己则和其他的妈妈们去附近的酒庄品酒,顺便开启湾区妈妈们的常规话题。她们去品酒不是真的很懂酒,只是因为马厩很远,附近只有酒庄能聊天。这些聊天话题包括不限于:下个月将要送孩子去多少万美金的夏令营,今年老公将涨薪多少,涨薪后的年包加股票有多少,在假装抱怨自家小孩读的私校学费又涨了15%之后,聊一下,自家周围房价在疫情后又上涨了多少,欢迎其他的妈妈们来做客。10点下课后,湾区妈妈们会回到马厩,卸下娃身上的马具,排掉身上的土和马粪味,掏出车上储备好的、家里保姆准备的有机饼干和零食,并以马路杀手之势冲往下一节补习课:击剑。尽管小红书里云淡风轻,线下谈吐看着也很平易近人,实则在接娃的路上,湾区妈妈的名字叫马路杀手。你看那些华人区的Model Y,里头塞满了小孩的玩具和补课用具,它们的车门被磕得像一幅现代艺术画,由无数次开门撞到隔壁车门、倒车时撞到隔壁车或马路牙子、甚至是磕到自家车库而构成。易边再战,给小孩换上击剑套装后,这些妈妈们又会结伴出入在附近的商场里,因为击剑课通常在城区里,不需要像马术课一样开到山里头,于是在这个清闲无事的下午,这些妈妈的老公们的信用卡副卡又有了新的用处。提着刚刚从商场消费完的各色方形袋子,湾区妈妈们踏上了接孩子的返程路上,如果恰巧是和我一样的程序媛,则会在商场也只是找个星巴克坐下,掏出电脑靠回工作邮件打发时间,孩子让当爹的去接。到了晚上,这些妈妈们可能会出现在别家妈妈的家庭聚会上,分享上周参观的私立学校,抱怨哪节课的老师水平有限,并延续早上在品酒时没有结束的话题。我曾经作为某个家庭的兼职导师参加过这样的家庭聚会,酒足饭饱后,也问过这些妈妈们,近些年来最焦虑的是什么。她们答案千奇百怪,有的是担心老公被裁,有的是孩子进不了私校,有的是绿卡下不来,但有意思的是,她们焦虑的点,似乎和自己的工作或事业一点关系也没有。甚至有孩子的妈直言:或许要等到孩子上岸之后才有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谈到鸡娃的时候,国内媒体提到的大多数都是海淀妈妈,从来不是海淀爸爸。当爹的似乎在孩子的教育里经常是缺失的,这和湾区的情况一模一样。我觉得妈妈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工作。谁不希望自己事业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