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回到客户开头投诉的问题。当客户失望时,你真的能够挽回吗?你真的天真到以为能找到所有愤怒的用户吗?当出现一个愿意投诉的客户时,这意味着什么?背后可能有一千个,甚至一万个,早已失望,懒得投诉,直接愤而转身的客户。想想,揉皱的纸,摔碎的瓶。那怎么办呢?拼命优化、迭代。不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满意,而是让每一个信任自己的人,100%满意。然后做计划、找差距、用循环。如何做计划?首先,你需要明确目标,然后抓住计划的主要内容,即5W2H。第一步,做什么?(what to do)明确具体任务、要求以及目标的优先顺序,明确“不做什么”,形成底线和约束。第二步,为什么做?(why to do)想要员工很好执行,首先要达成共识,不能你想往左,他想往右。理解了计划,才能更好地接受和执行。第三步,何时做?(when to do):工作什么时候开始?进度情况?第四步,何地做?(where to do):工作地点在哪?有没有环境条件限制?第五步,谁去做?(who to do):哪个部门执行,具体执行人是谁?第六步,怎么做?(how to do):具体措施是什么?资源怎么合理分配?有没有路径图?第七步,需要多少成本?(how much to do):整体预算如何分解?其次,计划要遵循SMART原则。什么叫“SMART原则”?SMART原则,源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及心理学教授洛克。S-M-A-R-T这5个字母,代表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和Time-Based(有时间限制的)。一份好的计划,需要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设定优先级、分配时间、使用工具、监控进度、循环改进。但是,计划做完,就万事大吉了吗?不一定,即便执行了计划,也依然有可能出错。那怎么办?你要掌握做计划的关键:找出策略的差距。不然你制定的计划,很可能是空想和愿望,永远无法落地。我举个例子:假设你在A国创立了一家公司,叫富士集团,专业生产儿童用品。为了取得更大的发展,你把目光瞄准了B国的市场。现在,你制定了一份计划,说未来10年以后,我们要成为B国市场前十。这是计划吗?显然不是。你的儿童用品,在B国根本没有影响力和市场优势。想要成为前十,其差距难度,是从“0”到“10”。那怎么办呢?找到策略差距的关键点,比如选择以拍摄动画片为契机,把相关的故事和品牌深入B国儿童的心。3年后,B国儿童用品市场前10位中有8位是A国企业。而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例子。可见,找到缩小差距的策略点,围绕这个策略点提供资源、开展行动,计划中的目标才会清晰。但找到策略点就结束了吗?不行。你还要明确激励措施和目标责任人,让员工清楚达成目标后可以获得的奖励。同时,时刻关注业务,关注效果,关注绩效。另外,你还要做关键的一步:PDCA循环。PDCA循环,又叫做“戴明循环”,戴明是一位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在他的帮助下,丰田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戴明认为,想要持续改进的关键,是Plan(计划),Do(行动),Check(检查),Act(处理)这四个流程组成的循环。一旦发现问题,就启动一个PDCA 的循环,直到问题最终解决。他认为,高质量,不是来自基于结果的产品检验,而是来自基于过程的不断改善。简单来说,不要假装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别再口头上说努力了,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循环起来,看结果,看数据。
成为柴火
做计划,知道了5W2H,PDCA循环,SMART原则,就可以了吗?你还需要学会:取舍。我说一个管理者常见的博弈场景:到底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还是“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广”?这又形成一对博弈关系——目标和能力。陷入这一窘境时该怎么做?基于现有能力来确定目标是没有错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事,要看我们能够做什么事或做过什么事。根据目标确定应该着力培养的能力也是没有错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对此进行学习并付出代价。如果只停留在口头,面对未知风险,仍然保持一种“赢者通吃”的心态,认为凭借过往的经验,即使在不熟悉的赛道也能轻易成功。企业恐怕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很多管理者可能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所谓变化,就是与预期的差异。当知识、技能、经验、资源、信息足够时,大概率是可以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变化,然后预先做出决策的。让变化都在计划的范围内,也就不存在追赶变化这件事了。我举个例子:200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松下(中国)集团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计划。授课教师们应邀前往位于日本的松下总部访问。这次访问中,有一点,我们印象最深:各项活动的衔接时间以分钟为单位,中间没有什么差错。在和松下集团的高管交流时,我们疑惑请教: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计划赶不上变化,情况总在变,还能做计划吗?对方的高管笑着回答:“日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日本是这个世界上使用橡皮最多的国家。”很简单,计划变了,就把过去的计划擦掉,重新修改计划。有时,各个部门根据变化的客户要求联合修订计划到凌晨3点。第二天早上8点来上班,按照计划来!总之,有变化也要做计划。随机应变和按计划工作并不矛盾。没有完美的计划,考虑再周密、准备再充分,也不可能想清楚所有的事儿。所以,计划本身就应该有腾挪的空间,甚至应该有Plan B,而且要设置关键的调整时间点。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应该是动态调整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调整,就涉及到预测。如何让预测更准?预测需要两个动作:搜集信息和做出判断。人们经常说“吃垃圾,只会吐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搜集的信息源的质量,决定了决策的质量。在搜集过程中,我们可以着重搜索两类信息:外部环境信息(比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组织自身信息(比如人财物、产供销)。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时,就要苦练内功。“风,是不能被左右的”。很显然,管理者能做的不是努力了解风向和风力。因为再好的预测,也无法精确刻画未来,有些事情个人无法左右。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柴火越烧越旺。我们不要成为蜡烛,而要成为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