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经典重温】签名银行中似曾相识的错配魅影—兼论美国监管部门当前应急措施的逻辑

【经典重温】签名银行中似曾相识的错配魅影—兼论美国监管部门当前应急措施的逻辑

公众号新闻

作者:吕思聪,陈昊,鲁政委


美东时间3月12日晚间(北京时间3月13日凌晨),在硅谷银行被关闭的同时,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亦被关闭并交于FDIC接管。


从签名银行的情况来看,若仅考虑债券浮亏兑现的损失,签名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亦有5.95%,仍高于监管最低要求。因此其出现风险的根源在于不稳定负债较多(体现为未受保存款占比高),而高流动性资产较少的资产负债错配,所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在负债端,签名银行的不仅有不少存款集中来自于数字资产行业,还存在存款“垒大户”的现象,体现为未受保险的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89.7%。而在资产端,不同于硅谷银行持有大量债券的情况,2022年末签名银行的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66.9%。2023年3月,在硅谷银行风险的情绪带动下,该行存款出现快速流失。即使考虑抛售债券、抵押部分贷款向FHLB借款的方式筹集流动性,签名银行在极端情况下也仅能支持35.3%的存款流出。与之相对应,2022年末签名银行未受存款保险覆盖存款的比例为89.7%,可随时支取的存款占总存款比例为93.9%。


从签名银行的案例来看,美国的银行中,资产端贷款和持有至到期资产占比较高,而负债端未受存保覆盖存款占比高的银行仍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这其中主要以美国的中小银行为主,其中就包含了此前股票价格发生波动的第一共和银行。


在此之前,为了阻断本次金融风险传递的链条,美联储已经祭出了BTFP这项工具。但是,对于类似签名银行,资产端集中于贷款而非美国国债或政府担保机构债券的情况,当前除了FHLB可以提供的借款和美联储提供的贴现窗口外,还相对缺乏有效的缓解流动性风险的工具。由于FHLB借款有额度上限,而美联储提供的贴现期限短、利率高,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类似签名银行的其他中小银行,当前仍相对难以应对恐慌情绪所导致的大范围挤兑。这或许也是当前媒体报道美国监管部门正考虑对所有存款提供暂时性担保,从而缓解恐慌情绪的原因。


美东时间3月12日晚间(北京时间3月13日凌晨),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合发表声明[1],宣布纽约州金融监管机构关闭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并交由FDIC接管。此前,我们在《硅谷银行的生死三重门——硅谷银行缘何行至关闭》[2]报告中指出,硅谷银行出现风险的原因在于资产负债结构错配、叠加大规模的债券浮亏。相较而言,签名银行被关闭的原因更集中于资产负债错配,不过其错配方式与硅谷银行略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吸收境外银行资产负债错配产生风险的经验,本文将对签名银行出现此次危机的原因进行解析。


一、负债端:存款行业集中与“垒大户”现象并存


签名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导火索之一是硅谷银行流动性危机蔓延下该行存款加速流出。媒体报道称,美东时间3月10日,签名银行遭遇了客户蜂拥取款,合计提款额约占该行存款总额的20%[3]若我们进一步考察签名银行的负债端总量与结构变化,可以发现该行2022年第二季度以后,存款总额、特别是不计息存款总额已经出现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年底,签名银行的存款总额已经由2022年3月末的高点下降了18.8%。



从负债端来看,签名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数字资产相关企业的存款。2022年末,签名银行企业存款、个人存款以及经纪商存款占比分别为88.2%、7.5%、4.3%,不难发现其企业存款是最重要的存款来源。其中,从事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发行、运营、交易等企业是签名银行最重要的客户。



2018年开始,签名银行成立数字资产银行业务板块(Digital Asset Banking),满足数字资产生态中相关机构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些机构主要包括稳定币发行人、交易所、托管人、加密货币矿工、机构交易员等。2020年、2021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加密货币市场出现“牛市”行情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签名银行数字资产银行业务所吸收的存款出现了显著增长,支撑整体存款总额快速提升。特别地,2021年前三季度、2021年全年,不计息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11.2%、136.5%。

2022年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加剧,签名银行全年存款规模降幅达到17.6%。2022年第二季度之后,美联储加息、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加剧,签名银行存款规模开始下降。2022年第四季度,在FTX暴雷后,签名银行主动降低数字银行业务风险敞口。2022年全年,签名银行存款总额减少175.4亿美元,降幅达到16.5%,其中数字资产银行业务板块的相关存款总额减少123.9亿美元,占整体存款流出规模的70.6%。截至2022年末,数字银行资产业务派生的存款总额为177.9亿美元,占该行存款总额的20%。2022年该行流出的存款中,以企业活期存款为主,与2021年相比,2022年企业活期存款占该行存款总额的比重降低了5.9个百分点。



应当指出的是,2022年签名银行未受保险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高达89.7%,这意味着签名银行的存款主要来自于大额存款客户,出现了存款“垒大户”的现象,相较其他银行更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根据美国当前的存款保险规则,FDIC提供的标准存款保额是在每家银行每位储户25万美元,存款保障范围并不以存款者是个人或企业进行区分。在签名银行企业存款占比高企的同时,签名银行的未受保险存款占比也相对较高,2021年、2022年该比重分别高达93.3%、89.7%,结合上文分析,这意味着签名银行的存款较多来自于大额存款企业客户,而非小微企业等小额存款客户。因此,签名银行在负债端的存款上出现了严重的“垒大户”现象。在出现市场流动性紧张、银行业或银行个体声誉风险事件时,这些大额存款客户的稳定性更差。一方面,未受保存款占比较大的储户出于安全性考量,将偏好取回未受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大型企业客户相较于小额零售客户或小额企业客户的存款稳定性更差,这部分客户也将更快的出现“存款搬家”现象。在此情况下,存款“垒大户”现象较为严重的银行,相较于其他银行,将更可能出现存款快速流失的情况,进而更容易暴露于流动性风险之中,甚至形成“存款搬家”的负反馈循环。

 

二、资产端: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致紧急情况难以应对


从资产端来看,2021年三季度以来签名银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高流动性资产占比持续下降,同时该银行2022年资产端久期明显拉长

从资产结构来看,2022年年末签名银行的贷款占比最高,为66.9%,流动性相对较差的持有至到期债券占比则达到了7.1%。2020年开始,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美联储和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签名银行资产规模快速膨胀,资产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三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比增至26.7%,贷款总额占比回落至53.9%。2021年四季度以来,签名银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比持续回落,贷款总额、持有至到期债券占比出现明显回升。2022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比降至5.4%,贷款总额、持有至到期债券占比分别回升至66.9%、7.1%,这两类流动性相对较差资产占到了签名银行资产总额的73%。



从资产的期限情况来看,签名银行整体高流动性的短期资产占比明显下降,大于5年的中长期资产占比提升。与2021年相比,2022年签名银行1年以内到期的、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资产占比下降,1年至5年的中期资产占比上升5.0个百分点,大于5年的中长期资产占比上升7.3个百分点。其中,可供出售债券和持有至到期债券中大于5年的占比增幅大于其他期限。


由此可以看出,签名银行在负债端面临存款不断流出的情况下,资产端高流动性资产相对不足,期限较长且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占比不断提升,整体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风险不断加大。



为应对负债端的资金流出,资产端除了现金及其等价物之外,可以按照流动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资产变现或抵押以弥补流动性缺口。

首先,签名银行可将可供出售债券和持有至到期债券变现,但是在美国加息环境下,持有各类美元计价债券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浮亏,签名银行也不例外。2021年末签名银行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项下的债券未实现损失(Unrealized Losses)合计3.7亿美元,2022年末增长至32.5亿美元。从未实现损失占其债券投资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看,2022年可供出售债券和持有至到期债券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4.3%、15.3%。



由于签名银行在美国银行业机构的分类监管中属于第四类银行,根据监管规定、其自身选择和会计准则,其可供出售类及持有至到期类项下持有债券的浮亏不仅可以不计入损益表,而且还可以不扣减核心一级资本。虽然相关未实现损失尚未在损益表上体现,但是若为弥补流动性缺口可将此类债券出售,那么浮亏将被计入利润表,影响其净利润,进而侵蚀其资本、降低资本充足率和稳定性。具体分析,可详见我们此前的报告《硅谷银行的生死三重门——硅谷银行缘何行至关闭?》[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签名银行全额抛售这部分债券,并将浮亏计入利润表影响其核心一级资本,签名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只会从8.79%下降至5.95%,仍然高于监管部门最低要求(4.5%),并不会造成签名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不足而被监管部门接管。


其次,签名银行可以部分贷款资产抵押的方式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s)换取流动性,但额度相对有限。FHLBs接受的抵押品包括1-4户住房抵押贷款、多户住房抵押贷款或其他相关资产的MBS、美国政府担保或发行的债券和贷款、其他房地产相关抵押物(需要易于确定估值)等。根据FHLB官网信息,FHLBs借款(FHLBs Advances)最高比例为银行总资产的20%-60%,具体根据各家银行信用状况确定。截至2022年底,签名银行负债端已有81.8亿美元FHLBs借款,占负债总额比重8.0%。根据签名银行年报披露,以2022年末的经营情况为基础,在评估其财务状况、资产规模以及相关抵押物等状况下,该银行最多还可向FHLBs申请142.9亿美元的流动性额度,约等于2022年底该行存款总额的16%,即该流动性额度最多可支持16%的存款流出。


除此之外,美联储的贴现窗口也可以向签名银行提供短期的流动性支持,不过考虑到其期限最高仅有90天,利率也高达4.75%,因此银行难以长时间依靠此作为流动性支持。


整体来看,截至2022年末签名银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59.6亿美元,可向FHLBs申请142.9亿美元流动性额度,以及可通过贴现窗口向美联储申请109.9亿美元流动性额度。高流动性资产变现以及流动性额度共312.4亿美元,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35.3%,即在极端情况下最多可支持35.3%的存款流出。而与之相对应,签名银行未受存款保险覆盖的存款在2022年末占到了存款总额的89.7%,非定期的可随时支取存款(包含计息与不计息的活期存款、各类储蓄存款、MMDA账户和NOW账户等)则占到了2022年末该行存款总额的93.9%。根据前文所述,在3月10日当天,签名银行的存款流出比例就达到了20%,即将接近其可以承受的上限。

 

三、为何美国政府近期考虑为所有存款提供担保?


签名银行出险的核心在于不稳定存款占比较高,而资产端高流动性资产较少。由上文分析可知,签名银行由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加大、流动性缺口较大、不稳定存款占比较高等原因,实际上在硅谷银行出险之前已经处于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之中。当硅谷银行出险的消息在市场发散,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之时,签名银行的不稳定存款也出现了大额的流出,最终暴发流动性危机。而不稳定存款占比较高的一个重要表象,就在于未受保存款在所有存款中占比较高,若其叠加资产端高流动性资产相对不足的情况,则容易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出现风险。

从未受保存款在所有存款中占比以及高流动性资产在资产端占比的数据来看,除了当前股价发生较大波动的第一共和银行外,亦有不少其他中小行有类似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我们统计了2022年末资产规模在50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上市银行未受保险存款占存款总额比例的情况。结果发现,34家银行中有近8家未受保险存款占比超过50%且资产端(持有至到期债券+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其中,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均已被接管,第一共和银行当前也深陷震荡之中。除了这些银行之外,华美银行、西方联盟银行、齐昂银行、西诺乌斯金融等银行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Jiang等[5](2023)研究了美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也发现在当前美元计价债券出现大量浮亏之时,未受保险的杠杆情况(未受保险的债务/资产)是决定美国的银行是否会发生资不抵债情况的关键。其逻辑链条在于,若未受保险存款出现挤兑,那么银行将不得不抛售其已经出现浮亏的美元计价债券,进而使得此前并未进入损益表的浮亏实际兑现,从而导致银行核心一级资本降低,最终造成未取款储户及银行其他股权、债权持有者的利益受损。根据其测算,如果半数未受保险的储户决定提款,近190家银行的,共计3000亿美元的受保险存款或将面临风险。


为了阻断本次金融风险传递的链条,当前美联储已经祭出了BTFP这项工具,还有媒体报道美联储正考虑暂时为所有银行存款提供担保。在3月13日我们发布的《切断系统性风险传播链条——评美联储创设BTFP应对硅谷银行冲击》[6]报告中,对美联储BTFP计划的细节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解析。在BTFP计划施行之后,实际上美联储已经对银行持有的债券浮亏进行了1年的暂时性担保,可以暂时缓解挤兑环境下资产端债券浮亏对资本的可能侵蚀。但是,对于类似签名银行,资产端集中于贷款而非美国国债或政府担保机构债券的情况,当前除了FHLB可以提供的借款和美联储提供的贴现窗口外,美国监管机构暂时缺少其他阻断恐慌性挤兑所导致风险传导链条的有效措施。考虑到FHLB借款有额度上限,因此能够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较为有限。而美联储贴现窗口所提供的贴现期限仅有90天,利率高达4.75%,远高于当前绝大多数银行的负债端平均成本,因此即使银行在遭遇挤兑过程中可以通过贴现暂时度过危机,若相应存款不能回流入这些遭遇挤兑的银行,那么这些银行也无法长期持续经营。因此,这可能也是当前媒体报道美联储考虑进一步采取措施对所有存款提供暂时性担保[7],从而阻断中小机构挤兑潮的考虑。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若对所有银行的存款均进行担保,美国监管机构也将面临着潜在的道德风险,或为未来银行业的潜在风险埋下“定时炸弹”。


注:

[1]资料来源:美国财政部,Joint Statement by 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Federal Reserve, and FDIC, EB/OL, 2023/3/20[2023/3/12],https://home.treasury.gov/news/press-releases/jy1337。

[2]https://app.cibresearch.com/shareUrl?name=000000008697ebc20186d00c946b0c60

[3]资料来源:华尔街见闻,监管方披露美国第三大银行破产案内幕:大量资金流出、管理层面临严重信任危机EB/OL, 2023/3/20[2023/3/13],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84030。

[4]资料来源:陈昊,鲁政委,硅谷银行的生死三重门——硅谷银行缘何行至关闭?[EB/OL],2023/03/21[2023/03/11],https://app.cibresearch.com/shareUrl?name=000000008697ebc20186d00c946b0c60 。

[5]资料来源:Jiang E X, Matvos G, Piskorski T, et al. Monetary Tightening and US Bank Fragility in 2023: Mark-to-Market Losses and Uninsured Depositor Runs?[J]. Available at SSRN, 2023.

[6]https://app.cibresearch.com/shareUrl?name=000000008697ebc20186d95547433d6d

[7]资料来源:华尔街见闻,多家银行联合要求!美国政府考虑为所有银行存款提供担保,[EB/OL],2023/3/21[2023/3/22],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84496。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鸭头小哥”遭围堵后暂停营业?网友:似曾相识......绝美挪威荷兰夏日之旅(十七)Akershus城堡-挪威皇宫【金融行业】监管部门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监管政策周报【广发策略|观点重温】“4月决断期”,优选低位“困境反转”——“破晓”系列报告(十)(首发于23.4.14)一片惨状!“雷雪”击中CN塔!多伦多千户停电!市政应急措施:这些路禁止停车!暂停服务未提前通知客户,Telstra因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警告!触目惊心!知名橄榄菜品牌竟用腐烂原材料制作,监管部门连夜查封市场监管部门在315都没解决的消费纠纷,三名警员当天解决重磅!美国3天2银行倒闭 !引金融市场骨牌效应!拜登采取紧急措施!LA居民冒雨取钱上海一女子怒了:孩子只是咳嗽、有点痰,结果药店开了14盒药824元!药店:现在药价贵剂量少!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打通信息孤岛!监管部门酝酿商业健康险信息与医保信息共享,涉及六大合作领域三大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公告!素食好主意 【豆糊烙饼】【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监管政策周报瑞士监管部门推动瑞银收购瑞士信贷旗星银行384亿美元接盘签名银行国务院机构改革议案公布:金融监管部门大调整“五一民宿涨价毁约”上热搜,监管部门出手了!8点1氪:美国监管部门托底,硅谷银行储户周一可支取所有资金;硅谷银行CEO套现360万美元股票;B站考虑取消前台播放量数据显示美国现在的确请人难市场的逻辑和宗教的逻辑Meta将再裁员1万人!黑海上空“俄战机行动使美无人机坠落”!硅谷银行高管遭股东起诉!穆迪下调“签名银行”债券至垃圾级【经典重温】权益筑底,科创牛头—权益基金市场2023年展望淄博“鸭头小哥”遭围堵后暂停营业?网友:似曾相识......17死、736起车祸!特斯拉自动驾驶惊人数据曝光!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继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倒闭后,欧洲银行界也风雨飘摇【经典重温】房地产税猜想沈阳老乡给我个红花君子兰大苗 我和我姐说了硅谷银行与签名银行复牌,股价暴跌超68%!被误判强奸女作家坐牢16年 纽约政府赔偿550万美元!全美十大最宜居城市出炉 剑桥登顶陆房战斗考略之六(转贴)诡异! 互不相识的4位年轻人相约自杀! 是巧合还是有神秘之手?【广发策略|观点重温】如何优化A股/港股高股息策略?——“广开金股”系列(十)【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加强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市发行监管—监管政策周报避雷!维州这些建企多次违规被监管部门列上黑名单!甚至已被勒令停业!【经典重温】全球制造业迁移路线图考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