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淄博站着把钱挣了
作者 | 燕子女侠
淄博的“火”,似乎已经烧的不受控制。
有网友说,因为去淄博订不到酒店,办了一个住院。
也有人说,在外地上学的淄博大学生五一订不到回家的票,只好报个最便宜的旅游团跟着回家。
还有一家在短视频平台蛮火的烧烤店,老板和员工每天只睡4个小时,坚持了一个多月,实在是撑不住了,贴出告示“停业休整三天”,不料刚休了一天就被同行举报:他们偷懒!不好好经营!
无奈,老板只好苦哈哈地又打开了大门。面对镜头,他万念俱灰地说:现在不是钱的问题了,而是保命要紧。
只听说过没同行举报关门歇业的,哪听说过被同行举报被迫营业的?果然淄博就是个奇迹之城,在这里,没有什么不可能。
“火”本来是好事,但说实话,火到这一步,难免让人心生忧虑。中国自古的智慧,凡事最怕过犹不及。
就拿上述的三个例子来说,乍听有些好笑,仔细想想,这不正说明淄博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吗?
学子回不了家,游客住不下店,商家精疲力尽勉力维持——更多具体的困难隐藏在喧嚣和人流中,整座城市都在严重透支。
而另一个危机在于,并不是尽最大努力就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也不是努力了就会得到体谅,流量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人气的同时,也会将不足和矛盾无限放大,随时让人坠落危崖。
无论是淄博人民、淄博商户,还是淄博政府,多多少少都有这种危机感,所以格外小心翼翼。
前两天,淄博某烧烤店出了一件辛酸事。因为人流量太大,招待能力有限,该烧烤店采取了限号措施,每天只发放200个号,结果排队很久却排到了201号的顾客小伙发飙了。
老板想要安排好所有客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精疲力尽,满腹委屈,万般无奈下,竟然当众朝顾客噗通一跪,带着哭腔磕起了头:“我求求你了......”
求什么呢?老板没说,或许他自己心里也有些惘然,自己一没抢二没骗,没收这个客人一分钱,难道是求客人别来自己店吃饭吗?
追根究底,不过是求客人不要生气。
地方干部也说:“压力太大了,每天如坐针毡,生怕哪里想不到、做不好,从流量高峰跌落。”
仔细想想,从两个月前开始,淄博的新闻就没断过——
为满足旅客住宿需求,淄博四星级酒店被征用为青年驿站,每晚房费仅79元。
为了让旅客出行更加便捷,体验感更好,淄博调动人力在八大局门口用72小时修好公路,连夜修建带4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
宠网友无下限,只因网友说想看身高185的帅哥,紧急安排一米85,8块腹肌的公安小哥哥亲自接站,为游客保驾护航。
为迎接五一“进淄赶烤”的大批游客,花费20天建成一座占地100亩的烧烤城。
新闻上的寥寥数语,背后却是全城的人力物力。
网友的形容很贴切:淄博就像一个长期得不到重视的憨厚孩子,突然得了表扬,就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奉献出来。
但说真的,本来看到淄博火挺高兴的,可现在真有些心疼淄博,更担心淄博人民被架在流量高处炙烤,陷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有求必应”的陷阱。
所有人都在夸淄博的热情、好客、朴实、诚挚,可谁看到了它是怎样的日夜催忙,喘息不定?
4月26日,淄博发布了《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表示五一期间淄博客流量已经超过接待能力,建议游客错峰出游,或者看看其他山东城市。
如果不是真的到了承受极限,淄博又怎会把游客劝退?
一直都很喜欢金庸的书里的一句话: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过于执着和沉迷的感情不易长久,过于刚强容易使自己受到挫折屈辱。
这一定也是淄博的隐忧:突如而来的关注总会让人措手不及,极度的迷恋往往也无法长时间持续。
何况,神明近前,光环自退,万众瞩目,纤毫毕现,互联网造神又杀神的例子屡见不鲜。
所以在这里,我想建议目前还未定好出行计划的朋友:五一,不要扎堆去淄博。
我相信,淄博倾举全城之力招待好每一位来客,不是为了荣升城市卷王,也不是为了吃一波流量红利赚一波儿快钱就罢手,更不是想如以往的热点一样,潮水呼啸而过后只留下满目狼藉。
真的喜欢淄博,向往淄博,何必急于一时呢?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它捧出赤子般的真诚,最希望得到的,无非是一份细水长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