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少数人的“反向”操作
历史就拴在了我们的身上。微小的个体以一件件具体的琐事拼凑成某一时段的生活图景。
疫情再次反复的2022,每个人都难免歇斯底里地呐喊几声,以此宣泄积累的情绪。
然而,在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声音”的信息时代,依旧有一群“沉默”的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似乎和时代脱了节。
6月初有一个视频引起广泛讨论。一位乘坐公交的银发老人,因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扫场所码,在众人的目光中哆嗦着手折腾了两分钟,最终无奈地留下一句“不耽误大家了”转身下车。
老人乘公交无法扫场所码引热议
我们和老年人、以及关注老年人的年轻人们聊了聊,听他们说说——在疫情之下的,生活、困境、帮助与小确幸。
一、2000万次的0.3%与一个人的100%
6月24日,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调整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的通告》:自25日零时起,常态化检测频次从72小时延长至7天。
从48小时,到72小时,再到7天。人们紧绷的情绪,一点点放松,此时回顾过去三个月多时间,甚至有些恍惚。
3月以来,全国各地疫情告急,出入公共场所都需要扫场所码。到了4月,全国各地先后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年轻人在这场告急的疫情中,熟练地拿出手机:扫码—检测—通过,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出入扫场所码、凭码做核酸,这些看上去简单的操作都成为了考验。没做核酸的,核酸过期的,没有手机的,不会扫码的……再小的几率,折射到生活里,都是个体遭遇了解决能力范畴之外的困境。
幸好,杭州的春天总是相对温暖,或者说,总有人愿意为这座城市,增加一点温度。
在杭州宣布启动48小时常态化检测的同一天,4月28日,“场所码”的帮扫功能上线。为了让杭州201万老人和155万孩童的正常出行不受影响,该功能支持他人代扫,被扫者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
帮扫服务
提出这一功能的,是杭州市疫情防控办场所码专班里的年轻人;而另一群年轻人——支付宝、数智杭州技术人员则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这群人都是90后,都是小伙子,都无一例外有一副“热心肠”。在他们看来,去年年底到年初疫情反复造成的“寒冷”已经过去,这一双双带有温度的“手”,决定去帮扶可能被数字化拦在门外的老年人。
据统计,杭州市内的场所码,一天的使用量超过2000万次,而帮扫功能在4月28日上线后的日均使用量超过6万次——尽管占比仅0.3%,但这意味着至少有6万次生活需求被“看到”、被“满足”。
杭州市疫情防控办场所码专班里,两位年纪最小的90后,孙晓龙和秦易煊意识到,看似微不足道的0.3%,具象在每一个曾遭遇困难的老人身上,都是100%的迫切需求。
专班成员孙晓龙(左)与秦易煊(右)在商量方案
二、“我们谁都会老的”
初版帮扫功能上线以后,的确为很大一批老人解决了出行的问题,但还不是全部。
有人提问:“身份证可以,那么市民卡可不可以?”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的被解决。刚刚松口气的专班和开发团队,又被“抓回来”开工,开始新一轮的“爆肝”。
最终的方案敲定为四种方式合一:身份证OCR识别、市民卡输入卡号、纸质健康码扫描、代办健康码展示,集中呈现在“帮扫”入口里,于5月26日的凌晨零点正式上线。
孙晓龙、秦易煊长舒一口气,在经历了连续高强度工作16个小时后,与技术团队一同倒在办公室的椅子上。
第二天醒来,秦易煊没有开车,上班前专门到地铁站里“蹲守”,遇见不太会操作的老年群体,就积极主动冲上去帮扫。“我们谁都会老的,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其实这几个小伙子的心里,真的很柔软。” 市疫情防控办场所码专班具体执行人金磊说,和场所码、健康码等真正改变生活方式的产品比起来,帮扫的功能其实并不是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定是有细腻的思考,“看到我们所说的弱势群体的难处,才会去考虑我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帮扫的新版功能上线后,的确有更多人在更多场景下受益了。新版本上线的帮扫日均使用次数已经增加到了7-8万,用孙晓龙最新学会的互联网语言叙述:直接上翻了25%的用户增量,是一次合格的产品迭代。
支付宝业务人员文豪,作为连接场所码专班与支付宝技术团队的“桥梁”,见证了场所码从1.0到有5.0版本的升级全过程。每一次升级的背后,都是前后端技术、方案、审核一同用力的结果。
文豪说,所有人为了一件事努力的样子,多少有点可爱。“本来只是喊我们来开会,一到饭点他们就拿着盒饭上来了,晚上还点好了宵夜,准备跟我们一起熬夜。”办公室一角的行军床和收拾在柜子里的洗漱用品,见证着专班组员与技术人员熬过的大夜。
审核员的痛苦时光总在凌晨0-3点准时到来。白天是场所码使用的高频时期,只能晚上进行升级迭代,一个晚上往往有十几名业务,同时在线发起审核。望着头上越来越稀疏的发量,支付宝审核组的浩然有点崩溃。
玩笑归玩笑,崩溃归崩溃,谈到这件事情的价值时,每个人脸上都写着“认真”与“自豪”。文豪说,他想到的是自己也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建设,在用数字化手段为每天生活的这座城市带来小小的温暖,将来等儿子长大也想跟他“吹吹牛”。
三、那些不让“他们”掉队的人们
事实上,在不同地方一起发光的人还很多。
杭州每个小区几乎都有志愿者群体,在防疫期间发挥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稍做观察就能发现,不少志愿者在“一对一帮扶”小区里的老人,致力于教他们跟上数字化列车。
老人线下去买东西要扫场所码
细心的人会发现,帮扫入口还有个副标题,叫做“杭州的温暖”。这份温暖,从来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一句口号,而是具象到每个生活在杭州的人们,都愿意伸出的援手。
“帮扫”服务上线后,就有志愿者出现在菜场、公交车站、火车站外,耐心为老人解释如何使用帮扫的服务。开发上线只是个开端,让数字化防疫服务真正帮助到老人,才是最终的目标。
菜场门前保安师傅帮老人扫码
5月底,杭州公交集团发布消息,在杭州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中小学生和视障人士三类人群正常刷卡后,系统将通过关联数据自动判别对应用户的健康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情况。
不断更新的服务背后,只为了一件事——让老人出门更方便,让数字化生活服务到更多老人。
在2000万日均扫码的人数里,0.3%只占到了“少数派”,他们或许是互联网外失声的群体,却绝不会是被“落下”的百分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