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20多年,只出过3张专辑。
盛名加身时,却选择消失。
十年后再次回归,依旧能席卷整个乐坛。
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只要现身,次次都会登顶热搜。
有人说他随性洒脱,有人赞他真诚干净,有人叹他“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他,就是朴树。
1999年,出道即巅峰。一首《白桦林》传唱大街小巷,成为无数70后、80后、90后的青春回忆。
再次发歌,一句“生如夏花般绚烂”,让无数歌迷为之动容。
隐退多年,再次出现时,他告诉我们“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有人说,朴树的人生是一个神话。不管在不在江湖,总有关于他的传说。上节目,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囊中羞涩,直言参加节目是“最近需要钱”;
在夜生活如此普遍的今天,他却有着“老年人”的生物钟,到点就要“回家睡觉”,哪怕是在参加节目;
他穿着秋衣领奖,一条蓝色运动裤穿很多年,却为录好唱片远赴英国、一掷千金;
别人说他“满是少年感”,他却说,“不是我过于少年,而是现在的年轻人提前老掉了”。
年少成名,朴树说自己放纵过、荒唐过、抑郁过、焦虑过、重新出发过。
大家熟知他的歌、他的为人,甚至熟知他的感情经历和奇闻轶事。
但朴树的成长经历,却鲜有人了解。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教,会培养出朴树这样的孩子?
或许你很难想象,如此随性文艺、不按常理出牌的朴树,竟然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
父亲濮祖荫先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我国空间探测“双星计划”的发起人之一。
如果仔细翻看濮老先生的履历,就会瞬间被他圈粉,并发出连连赞叹。出生在动荡年代,却一路拼搏走入北大。毕业留校任教,还曾到美国、德国访学。学术生涯成绩斐然,发表论文270多篇,SCI被引用近3000次。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美国物理学会AGU年度国际奖获得者。她和朴树的父亲,是初高中的同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后因表现优异,被选派到西安交大读计算机专业。因为父母的缘故,朴树和哥哥濮石,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北大的家属院里。
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因为有父母和北大的加持,从小就被给予厚望,甚至连他们的求学路、人生路,也变得异常明晰。
一路从北大附小、附中读到北大,之后或出国深造、或留在国内做研究,成为学者甚至是科学家。
但不知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本该如此,老濮家的两兄弟,后来都没能继承父母的衣钵。哥哥濮石,从小就是个淘气包,长大后更是叛逆,所以父母对他的期望也没那么高。相比之下,朴树从小就一直是个乖孩子。爱学习、爱读书,还年年是班长。可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小升初那年,整个人都变了。或许是当时打击太大,以至于时隔几十年,朴树说起来,依旧记忆深刻。那时,他正处在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按理来说,升入北大附中十拿九稳。当时语文加数学的满分是200,北大附中的录取线是173.5分,而朴树却考了173分,以0.5分的微小差距,无缘志在必得的初中。也是因为这小小的0.5分,朴树的人生轨迹,彻底“偏航”了。对于少年朴树来说,没上成北大附,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但相比丢脸,那时的他,更多的是自责,觉得愧对父母。以至于他后来回忆说:(当时)真觉得低人一等,你没考上,你爸妈都没法做人了。上了初中的他,开始变得沉默、不合群,甚至是叛逆。因为带着同学逃课,还被老师撸掉了“班长”的职务。面对朴树的变化,父母有察觉,但觉得不过是孩子受挫后的正常反应。
直到很久后的一天,姨妈来家里对朴树妈妈说,“很久没看到朴树笑了”……心里一紧的濮妈妈,赶忙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诊断结果出来,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朴树得了青春期忧虑症,心理测试差3分就到“变态”的程度。他拿着父亲为哥哥从德国花300多马克(相当于3000人民币)买来的吉他,没日没夜地弹啊弹。直到有一天,朴树忽然和父亲说“音乐是我的命”,并且把自己的游戏机卖掉换钱,去报了班学吉他。
更让父母始料未及的是,因为痴迷搞音乐,朴树想要直接放弃学业,不考大学了。在那个年代,几乎很少有父母可以接受孩子放弃读书,去追求“虚无缥缈”的音乐梦,更何况是跟学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濮爸濮妈。试想一下,父母是顶级学府的教授,儿子却只有高中毕业,这事任谁看都觉得有点荒诞。想到这些,他们对儿子的“音乐梦”不能接受,也不敢接受。好在,在爸妈的劝说下,朴树最终还是同意参加高考。虽然无缘北大,但顺利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如果说,高中的朴树为了考试,还能连夜复习,那么上了大学的他,直接放飞自我,连突击考试的意愿都没有了。每天晚上都背着吉他到小河边去弹琴唱歌,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回来。就这样熬了一年,大二的时候,朴树还是跟爸妈摊牌了——他要退学。再次听到儿子不想读书的消息,濮爸濮妈又陷入了焦虑和挣扎中。他们知道儿子爱音乐,可又担心他无法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更担心他以后的生活。你长大了,你的决定你自己做,如果你要问我们意见的话,我们是反对的。但朴树不知道的是,在他决定退学后,父亲为他前前后后奔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把他的学籍保留了一年。虽然担心孩子的未来,每天愁眉不得舒展,但也不忍阻拦孩子的梦想,不愿强迫孩子去做不开心的事。因为他们明白,有时候成人的决定,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绊脚石。很多人说,朴树总是活得随心又洒脱,不在意世俗的目光,不去想未来会怎样。他曾说:年轻人应该是狂热的,应该是轻浮的,眼睛里应该闪烁着那种不靠谱的光芒。但大家似乎很少注意到,朴树可以如此恣意洒脱,甚至有些任性矫情,这背后有性格使然,但更有父母为他默默的付出和承担。允许孩子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父母需要有豁出一切的勇气。打破对孩子多年的期待,一边为他鼓掌加油,一边做好随时为他收拾残局的准备。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或许就是尽己所能,为孩子的选择兜底,为他可能要付出的代价买单。选择了音乐道路的朴树,退学后没有找到出路,过了几年游手好闲的日子。不过,朴树还是朴树,虽然对自己的音乐还是懵懂的,但才华和努力他都不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熟人介绍,签了唱片公司。第一张唱片横空出世后,便火遍大家小巷。三年后,他更是与金庸、王菲共同入选十大文化热门人物。高频次的商演、疯狂的粉丝、热情的人群,突如其来的一切,都让朴树越来越不适应。参加完一次综艺后,他身心俱疲,大病一场,默默地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头几年,身体不适、精神抑郁,一直伴随着他,在这样的状态下,他连琴都碰不了。惶惶度日几年后,忽然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最爱的依旧是音乐,于是决定克服万难,重新出发。可能是基因使然,也可能是耳濡目染,这时的朴树,身上似乎开始有了父亲的影子。
虽然他们一个研究科学,一个创作音乐,但都对认准的事,特别执着、特别轴!朴树曾说,他很小的时候半夜起床,总会看到父亲在伏案工作。当年美苏先后发射卫星,这让中国学界大为震惊。北大受命要为祖国输送人才,发展高空学。
此时,濮祖荫挺身而出,凭着一腔热血和坚持,终于成功在北大开设了“磁流体力学课”。
为了备课,他几乎把书本翻烂了。北大的学子都知道濮老师的课好,却不知他付出了多少,在他的书上,满是批注。
一次,一个学生的答辩论文出现了问题,濮祖荫就和学生一起,连续几天不出门,一遍一遍地改,直到论文变得言之有物。我自己不懂音乐,但我尊重孩子的兴趣。音乐是他的生命,正如学术是我的生命。不管是演唱会,还是表演彩排,只要不满意,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喊停。乐队成员都说他脾气臭,经常发脾气,但他从来都是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人。他说,每次刚写出一首歌,都觉得自己特天才。可过一会儿再听,又觉得像狗屎一样。对于创作,他向来喜欢死磕。哪怕一个音符、节拍,只要不满意,就不能上。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手里握着上千首demo,等到演唱会时,依旧要靠凑,才能把歌找齐。就拿最新的《猎户星座》这张专辑来说,一做就是几年。朴树说,自己一直在听好的音乐,所以不允许自己做出来的专辑很low、不够水准。
不懂编曲,于是就从头开始,像个小学生一样每天上课学习。
去英国录音,回来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每天听、每天挖空心思地捉摸问题出在哪。
后来发现是录音出了问题,于是又一次从零开始学录音。如今实体唱片低迷,但朴树却坚持要做唱片。不仅要做,还要做好。一首歌制作人听1000遍,朴树自己就会听2000遍。很多时候抠的细节,非专业的人士不一定听得出来,但朴树还是会一遍又一遍地调整。他说:一定要拼尽全力。因为,偷过一次懒之后老百姓没听出来,就会无底线地偷懒下去,所以必须坚守底线。出生在高知家庭,从小衣食无忧,还有很好的教育条件,父母也开明,不会阻碍或者强迫他做事。在朴树看来,自己的父母虽然恩爱、相伴多年,但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似乎不太会表达爱。也因为父母的影响,朴树觉得自己从小没有学会自信,也没有学会表达情绪和情感。他说,当年第一次和岳父岳母见面,媳妇就让朴树叫“爸妈”,还要拥抱,对于那时的他来说,这太难了。他也想变得不那么端着,变得更加放松,变得更善于表达爱。尤其是小象,他觉得从它的身上能看到自己——不会表达,还容易焦虑。那是小象刚来不久时,它总是喜欢跟别的狗打架。朴树和媳妇没办法,只能请来狗狗教练。
这个狗狗之所以会打架,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是因为它没有自信,它总是觉得自己是错的。所以,要让它感觉到被爱。他开始学着表达自己的情感,每每望向大海和小象,眼里都满是温柔。他无时无刻都在表达着对它们的爱,他会说:“爱你啊,象!大家都爱你!”或许对别人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于朴树来说,却委实难得。因为他希望自己能活成让自己放松、也让别人舒服的人。朴树无疑是个特别的存在,出生高知家庭,却中途退学,走上了一条不那么“世俗”、不那么“主流”的道路。他的成功,虽然不能复制,但他和父母的故事,却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也许,让孩子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最大的支持吧。北大人物:《濮祖荫:祖法先哲 荫及后学》
解密朴树:文艺青年是怎么炼成的?
一直想写朴树的故事,虽然他成长经历很另类,却能给我们醍醐灌顶的启示。我们距离他父母的高度十万八千里,但说实话,最起码现在看,还难以接受孩子不上大学。所以,听到他父母说,“我们反对但支持你的决定”,很是感动和感慨。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难以做到的,爱孩子但“体面地退出”。孩子长大了,我们不应该再指手画脚、指挥他的选择和生活,我们能做的是在他小的时候潜移默化培养他的底层素养和能力,等他长大了适时放手、“以身作则”引领他。就像朴树父亲默默“教会”他的热爱和认真。别纠结做完美父母。但要能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学会放过自己、放过孩子。抓在手中,他就会一直被困在原地;放手,他才有机会在新的空间弥补这份缺失。
皮克斯最新短片: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是大多父母迈不过的坎
一大群孩子正在从朋友圈消失,背后真正原因扎心了...
文盲又抑郁的单亲黑人妈妈,把最笨儿子养成世界名医,只因做对了这几件事
6个孩子,5个博士1个硕士,你为孩子付出的坚持,终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