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Global Health Emergency)。这个名词有点绕口,简单来说,就是全世界范围内持续了3年时间的“新冠紧急状态”被解除了。 那是不是意味着世卫组织认为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终结了呢?这就属于过度解读了。实际上,世卫组织对于流行病的威胁评估分为多个等级,“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最高等级,在它下面还有三个级别。这些评级是动态评估的,没有强制效力,但各国都会参考世卫组织的评级来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在最高威胁等级之下,对人员流动一定程度的限制被认为是可以考虑的选项。调低新冠疫情的威胁等级,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疫情防控措施将不再合理,全球范围内应对疫情的财政投入也会相应削减。此次宣布新冠疫情的威胁降级是可喜可贺的里程碑,但并不是人类对抗新冠病毒的最终胜利,大结局还远没有到来。新冠疫情爆发后不久,世卫组织在2020年1月30日一步到位将其确定为最高等级的流行病威胁,呼吁各国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来阻止新冠病毒扩散。然而,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防不胜防,并在2020年3月被世卫组织宣布发生了全球大流行。新冠疫情威胁程度的最高等级持续3年来,已累计造成7.65亿人感染,692万人丧生。如今,新冠威胁等级降低,但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伤害并没有完全停止。世卫组织介绍,当前新冠病毒在全球多数国家均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在东南亚、中东地区,新冠感染比例仍然不容忽视,全球范围内每周仍有数千人因新冠死亡。谭德塞总干事在发布会上强调:“调低等级并不意味着新管病毒不再对全球构成威胁。”回到中国的视角,与我们更加息息相关的是,随着人群新冠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加上五一假期数亿人规模的人口流动,第二波新冠感染已经有了明显的升级势头。网络上,很多人晒出了自己或身边亲友二阳的两道杠,但普遍反映症状较去年底第一次感染时更轻,持续时间也更短。但这并不是因为病毒变弱了,更多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统经过上一次感染后已经有了应对经验,储备了相应的抗体。实际上,近期在我国流行的新冠毒株尚未发现显著变化,病毒突变具有随机性,我们也不能指望它不断变弱。当然,考虑到人群免疫基础的不同以及气温条件的差异,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预期,第二波新冠感染的规模和传播速度都会比去年那一波更弱,对年轻人的威胁也会更低。但对于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来说,二阳仍然是需要严阵以待、科学应对的威胁。建议及时给家中高风险人群做好抗病毒药物、血氧仪等物资储备,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根据医生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