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金融小伙伴(ID:jrxhb2014),作者金融小伙伴
前几天,蔚来员工曝加班近500小时进急诊3次登上了热搜。加班500小时,将997、007再次推上了讨论的高潮。半年就500多小时的加班,平均下来一个月约84个小时,每天划下来3个多小时。根据前程无忧《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的数据统计:91.6%的职场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六成职场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一小时;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40.5%的职场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加班费、调休);事实上,互联网行业的996、007状况一直都没有断,讨论也一直都在。
但真的只有互联网企业如此吗?事实上,对金融行业来说,加班也是普遍现象。同时,相比加班,巨大的业绩压力或许是金融从业者面临的更大问题。那么,金融和互联网,哪个加班比较多呢?也就是说哪个工作时长更高呢?金融和互联网搬砖,其实都挺累的,但互联网累的更多是体力,干金融累的更多是心力。互联网行业的节奏非常快,市场变化很快,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用户要求,互联网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加快工作节奏。因此,互联网行业的项目需求往往比较多,开发周期往往也比较短。业务增量速度远远快于招聘速度,所以人手常常不足,工作量往往较大,每天都有需要迭代的需求,因此常常需要加班。在互联网公司内部流程、制度、系统不健全,管理粗放,很多人力浪费在无意义的工作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开会了,大会开完,开小会,会会不能缺席,白天时间大都浪费在开会上,还有的临下班时间开会的,那么自己的工作就要晚上加班来做。像是日报、周报、月报、年度总结,项目报告啥的,PPT永远做不完。不少互联网公司的考核方式以任务量来进行计算,而任务量往往是以开发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的,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如果团队中大部分人选择加班,那么其他人往往也会一起加班,从而形成了一种加班现象。最近的综艺节目里《女子侦探社》里的新媒体公司,汇报调查结果都要出个PPT,暗讽现在公司加班现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大部分是公司强制要求的,这让许多员工感到很无奈,因为他们往往成为公司的一颗螺丝钉,平台大了业务爆发结果自己年纪大了之后,公司可能会将他们换掉,这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关联度比较差。金融很多岗位加班是常态化了,这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说过很多次了。金融行业自古以来就有加班的传统,金融从业者的加班可能远超996了,在某些知名问答平台上关于金融行业加班的问题也有不少,但其中批判性和抵触情绪相比于互联网行业的人群要低很多。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没有那么神秘。我们每位金融从业者都必须要用知识去创造价值,用劳动赢得客户,必须沉心静气的磨练自己。很多行业都被吐槽996、007的工作制,除了互联网,像是设计、法律、医护等等也是加班比较严重的行业。但金融行业却很少有人抱怨996、007之类的,最多也就自嘲两句金融民工之类的。金融行业严格来说其实并不算996,加班所积累下来的资源是自己真正能够享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资源是能带走的,可以说是为自己干,为自己工作。哪怕是以后跳槽的话,有这些资源在,也会更加吃香一点。
金融从业人员一般每日要工作12-18个小时,但通常而言,金融从业者能在周末放松一下,或进行自主性工作,或是在出差路上,不会很正式地加班。通常高级别的员工因为管理职能、业务职能等原因,可能需要24小时开机待岗,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或需要在重大项目执行期间连轴转加班。事实上,相比“996”甚至“007”,巨大的业绩压力才是金融人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不少金融岗位的业绩与绩效直接挂钩,为了完成业绩必须随时都在奔跑。另一方面,金融从业人员需要面对各种或明或暗的陷阱,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困境甚至是危机。相比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也是非常高的。在互联网公司中,普遍实行的工时制度是“996”或者“007”,即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或者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时。尤其是在互联网初创企业中,加班是常态化的,工作强度也是非常大的。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要面对极高的业绩压力,不仅需要完成公司给出的任务和目标,还需要不断创新和追求更高的业绩。而且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员工必须随时关注公司的业务和用户反馈,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因此,互联网从业者往往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家庭时间,加班到深夜或者周末,甚至出现了“猝死”、“过劳死”等情况。尽管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反思和改变这种工作制度,例如一些知名公司开始实行弹性工作制,但仍然有很多公司仍然坚持着“996”或者“007”的工作制度。其实,没有办法单说金融和互联网的行业加班比较的,毕竟这两个行业里,有些岗位确实是没有多少加班,比较轻松的。就比如互联网里有运营,有产品,有技术,有界面设计,有商务;金融行业里有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每个行业又有前中后台,各自都有“累”的岗位,也有WLB的岗位。那么我们既然说到加班,就要说行业里加班比较严重的岗位,这些岗位呢,也是赚钱比较多的岗位,是很多人想进去的岗位。比如说证券分析行业人员,他们经常需要做路演,给客户做分析报告;投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资类职位,他们需要经常出差,进行公司调研、财报分析,有很多时间花在出差路上。在年报披露期间,金融机构的研究员需要及时对年报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并要做财务报表,而年报通常在晚间披露,研究员基本要加班写完研究报告才能下班。金融投资交易人员,由于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时间不一,亚洲收市了,欧洲正在交易,美国市场又很快会开盘,交易员虽不敢说是24小时工作,但至少也是16-18个小时‘连轴转’。金融业是加班多的行业。一方面,投行、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存在加班文化,这与金融工作的专业性强且需要终身学习有关;另一方面,金融从业者需要用知识创造价值、用调查分析规避风险,都必须沉心静气下苦功夫,加班加点可以说一种工作常态。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高竞争的行业,注重效率和创新。在这个行业中,程序员、产品经理、运营人员、市场人员等职业加班的情况尤其严重。在互联网公司中,程序员、产品经理、运营人员等岗位的加班情况较为普遍。作为技术型岗位的程序员,他们需要熬夜写代码、修复Bug等,以确保产品的顺利上线和正常运行。产品经理则需要不断跟进产品开发、测试、上线的各个环节,以保证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运营人员需要随时关注网站或App的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活跃度。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加班成为了常态。一些互联网公司甚至采用了“大小周”和“硬核奋斗模式”等加班制度。比如有些公司展开全员大小周,即大周工作六天、小周五天,为鼓励加班,有的大厂要给周末加班的员工开出两倍薪水。互联网公司现有的企业文化如提供免费晚餐、夜宵、打车报销等容易激励单身一族加班,因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回家后要自己做饭,挤公交、地铁,因此与其早下班,不如晚下班。在单位可以吃饭,健身,洗澡等等。
职业发展的区别
互联网公司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进入,长江后浪将前浪一波又一波的推向沙滩上,在互联网大厂里工作个三四年你就是老员工了,老员工像手机一样更新换代太快。互联网大厂内卷厉害,KPI考核高,加班厉害。行业发展快,自我危机意识高,而且工作机制、文化、流程内部职责细化,这就是说花费了时间,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工作资源、人脉资源,而被相继替换掉。毕竟,很多的业务是因为时兴而起,很容易被新时兴而干掉,或者被新的模式所替换掉,这就会筛选掉一批人员。而且,互联网加班太多,没有了学习时间,当被替换掉的时候,当年龄受限的时候,没有新的知识、新的的资源来支撑去新的公司就职。有人就说了,互联网大厂更新换代快,但是来钱也快呀。是的,互联网对于应届生刚开始就可以拿到八千到一万的薪资。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你的薪资是稳定的,涨幅不会很大。晋升的停滞不前、薪资倒挂,还有被年轻人领导的尴尬,这些都是现在互联网大厂老员工正在面对的现象。老员工经历了内卷、生锈的螺丝钉、高压底薪等等,最终也没有带来相关的成长,为大厂奉献了青春,却不能成为最后的归宿。其实金融行业相对互联网行业还是比较吃“老”饭的,金融行业也是服务方。在金融行业要想混的"老",步步高升的话,就要通过行业深耕,慢慢积累资源项目,有了资源,年龄就不是问题。因为金融行业积累的资源是落在个人身上的,即便有怨言、有不满,但是工作、加班是为了自己的履历在干,因为积累的资源是随着自己走的。金融行业的门槛也是很高的,是硬性的需求,像学历、工作经验等,但不会被新时兴而干掉,相比较而言,危机意识也会比互联网好一点。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首先,金融行业干的业务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对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来说,做的事情也都差不多。其次,在前几年搬的每一块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资源和能力的积累,所付出的努力,在为之后的跳槽增加收入和地位。最后,人脉、资源都有了,当你的资历越来越深的时候,那么你就是"张总、王总、李总"了,这个时候,就不用再辛苦搬砖了,都是老总了,肯定搞钱搞项目或者做项目的把控。互联网大厂,像程序猿,就是吃青春饭,即便开始的薪资足够诱人,但是到35岁总有一定的危机。而金融行业,像基金经理,吃的是经验饭,即便开始的薪资没有互联网那么诱人,但是薪资是稳定增长的,而且35岁之后才是吃香喝辣的时候。 也许你还想看:
【公众后台输入关键词查看相关内容】
考试表 | PPT | Excel | CFA必过 | 月薪 | 自律
离职 | 北上广 | 麦肯锡 | 三十 | 金融人
金融街 | 投行 | 银行人 | 投行女
老编辑个人交流微信laobianji06,欢迎添加撩我。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注明“老编辑部”。
文中图片来自视频、采访、新闻、影视剧截图以及网络,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金融老编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