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李同生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兵民乃胜利之本”。这是我军打胜仗的根本保障,是我军宗旨的根本体现,是我军不同于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1927年12月,红军尚处于初创时期,毛泽东就在江西宁冈为红军部队规定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项职能,后来又演变为打仗、生产、群众工作三大任务。长期以来,我军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还是工作队。三大任务已成为我军始终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优良传统。在执行三大任务中,八路军115师教导3旅9团,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被根据地人民亲切称之为我们的“老9团”,获冀鲁豫军区授予的“群众工作模范团”锦旗一面。从此,该团牢记使命,发扬传统,无论处于什么时期,不管建制如何转隶,都是我军拥政爱民的一面旗帜。老9团在边区根据地有口皆碑,深受民众爱戴,源自一次筹粮。当时正在闹饥荒,驻地百姓为了支持八路军抗战,宁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粮食送给老9团(时为6支队)的官兵们。部队打仗亟需口粮,恰巧部队首长又不在,机关人员在千恩万谢后,先收下了。支队司令员刘海涛和政委张北华知道此事后,立即召开支队党委会。两位首长表示,现在这粮食就是老百姓的命,哪有不顾人民死活的子弟兵?于是大家一致决定把粮食还给群众,还主动把自己的军粮匀出一部分给群众救急。后来,支队断了粮,官兵们就挖野菜、拔草根、剥棉籽,做成绿色菜团子吃,甚至还用树皮来充饥,饿着肚子打鬼子。八路军的这些义举,让驻地百姓深受感动,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互帮互助,共克时艰。后来,6支队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第115师,改为教导3旅9团,爱民传统始终未变。当时,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提出了“三个不准”,即群众不在家,不准乱开门;过路时,不准随意住老乡家;喝开水时,不准不付钱。老9团不仅坚决执行,严格要求自己,还自觉加码。行军中、农忙时,老9团对老百姓地里种的瓜果梨桃,从来不摘不动。房东群众有困难时,战士们还主动捐出微薄的津贴给予支援。训练间隙,老9团官兵总是把老乡家里的水缸挑满,把村道街巷打扫干净。1941年6月上旬,到了麦收时节,冀鲁豫边区斗争形势陡然升温,日寇汉奸磨刀霍霍准备抢粮,边区军民严阵以待坚决护粮。老9团在团政治处主任孙鹏程率领下,将部队拉到巨南抗日根据地各个乡村,帮助老乡夏收,积极做好反“扫荡”准备。突然,侦察员飞速报告,满载日军的两辆卡车从巨野出发,正向杨楼村方向杀来。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孙鹏程主任坚定地说:“我们不能撤,日寇来抢粮,必然祸害百姓,我们要保护乡亲,保护群众的劳动果实。”同时派人迅速向团部汇报。须臾,指战员们放下镰刀,拿起钢枪,紧急集合,进入战斗状态。中午,日寇出现了,炮弹先炸在村里的寨墙上,泥碎墙倒,尘土飞扬,石屑迸溅,硝烟四起。不一会儿,一辆日军汽车沿村北道路驶来,八路军机枪手“哒哒哒”一个短点射,打坏了汽车轮胎,致使汽车侧翻,车上的鬼子哇哇叫着跳下车来。双方陷入一场激战,日军死伤一片,但八路军官兵也不断有人伤亡。村里民兵和青壮年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送到老百姓家里救治。村民杨焕连一家就安排了6名伤员。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十分惨烈,孙鹏程主任和许多指战员终因寡不敌众,相继牺牲。傍晚,得到消息的团长何光宇带着老9团主力赶来增援,将来犯日军大部消灭,并把杨楼村的群众安全转移。望着那么多为保护自己献出生命的八路军战士的遗体,想着上午还在一起欢庆丰收的难忘时刻,杨楼村群众悲声大恸,痛惜为国捐躯的子弟兵,恨透了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1942年夏,老9团驻地出现了百年不遇的连续干旱。军区杨得志司令员和苏振华政委指示部队,边打仗,边生产,边自救。老9团帮助驻地的群众组织了“灾民合作社”, 建立了地方党小组和村委会,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同时,展开互济互救。他们还发动群众把大路和小路都挖成8尺深、6尺宽的“抗日沟”,使路与路、村与村相连。有效保证了反“扫荡”斗争胜利。在艰苦严峻的环境中,老9团遵守纪律,心系群众,从点点滴滴做起,当好人民的子弟兵,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秋天,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来到教导3旅检查工作,发现了9团这个拥政爱民典型。不久,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根据9团的一贯表现,授予其“群众工作模范团”荣誉称号,赠锦旗一面。“群众工作模范团”军旗猎猎,奠定了 9团的底色。后来, 9团无论打到哪里,无论完成何种任务,一直将群众工作放在与作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1946年8月初,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配合中原、华东野战军作战,以杨勇7纵队和陈锡联3纵队为左右两军,对开封至徐州段陇海铁路实施破击战。这时老9团已成为7纵20旅59团,挑起了主力团大梁。8月10日黄昏,59团冒着疾风暴雨向砀山城开进,一路都是被狂风吹落的砀山梨,但战士们全然不顾,一个心思往前赶路。7纵司令杨勇决定20旅担任主攻,59团首攻砀山南关,尔后主攻砀山城。11日下午,59团一鼓作气攻克当面的砀山外围据点。12日休整一天。当天深夜,晋士林指挥59团,吴忠率58团,分头攻击砀山南关和东关。午夜时分,炮连连长命令平射炮对准敌人的工事猛烈开炮,把南门城墙打开了一个缺口。20分钟后,担任59团突击任务的1营牺牲和负伤了十几名战士,好几个登城的竹梯子也倒在了地上。但终有三个竹梯子架到了城墙缺口处,尖刀排战士迅速踩着梯子冲上城去。经一个多小时激战,砀山城破敌逃,59团赢得首战开门红,立了头功。此战,毙伤敌一部,俘敌大部,缴获了40多挺机枪,200多辆自行车。在砀山火车站还缴获了敌30多节车皮的物资,其中有鸭梨、苹果、面粉、大米等。团长晋士林看着大量战利品,开心地说:“这一下又有不少补充啊!”政委刘权马上提醒道:“带不走的要抓紧分给当地群众,老百姓被‘刮民党’祸害苦了。”按照政策要求,59团对缴获的物资登记造册,给砀山老百姓分发了大米、白面。现场挤满排队领粮的乡亲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感动地对59团官兵说:“太多了,真跟过年一样。‘刮民党’抢我们,共产党给我们。这都是大军用命换来的东西,真是自己的军队啊!”砀山之战,刘邓大军一出陇海线,就狠狠地敲了国民党军一下,气得蒋介石火冒三丈,立即派“五大主力”中的新5军和整编11师突进中原战场,寻找刘邓大军决战。9月底,全部美式装备的整编11师突出于巨野以南章缝集地区。刘邓首长决定抓住战机,狠敲它一下。10月3日和4日晚,杨勇指挥第7纵队对胡链整编11师展开攻击。59团和58团连续两次攻势只突破了外围工事,核心阵地的边儿还没有够着,气得59团团长晋士林直骂娘,说这老虎屁股还真不好摸。5日夜,刘邓首长下令总攻开始。杨勇让善于攻坚的59、58、62三个主力团,分别从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进击。随着冲锋号声响起,担任主攻的59团突击队跃出工事,向章缝集发起冲锋。憋了一股火的晋士林大喊:“杀开一条血路,拿下章缝集!”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夜空。然而,整11师毕竟武器精良,火力配置相当严密,在敌交织火网中,我军突击受阻。一批战士倒下,一批战士又冲上去。午夜时分,59团终于在西北角打开一个缺口,杨勇随即命令一时还没有打开突破口的58、62团,改从59团突破口投入战斗。敌32团迅速组织反击,以猛烈密集的火力封闭了突破口,同时还从正面和两翼向我突入的部队发动轮番进攻,将我军在寨内反包围。59团团长晋士林在战斗中负伤,59团的连队顺势撤出寨外。章缝集暂时形成了外面我围敌人、里面敌人围我的复杂局面。6日黄昏时分,59团政委刘权指挥突击队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再次突破敌人的西北角防线,冲进寨内。当晚,59团突击队掩护吴忠和张兴臣所部剩下的150余人撤出寨内,调整再战。7日拂晓,残敌被压到村西头田家祠堂大院内。敌人凭借高厚的砖墙,坚固的工事继续顽抗,企图等待外援。刘权命令,把迫击炮集中在祠堂附近30米远处,一连打了130多发炮弹。随着爆炸声起,敌人死伤惨重。下午,敌人的增援部队从西面向章缝集猛攻,困守在章缝集的残敌200余人,乘我打援之机,在祠堂四周放起大火,趁乱从夹缝中逃出,将所有轻重火器全部遗弃,战斗遂告结束。在这场中原战场上国共双方主力首次决战中,59团作为主攻部队,两次打开突破口,显示出了强大的攻坚能力。战后,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次战斗在人民大众支持下,摸清了国民党军队的老底,取得了同全副美械装备之敌作战的经验,证明了我军进可以攻,防可以守,退可以出。在我军缴获的文件中,发现国民党军评价20旅59团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新中国成立后,59团改称18军155团,作为18军骨干力量,遂行进军西藏、捍卫国家主权的任务。在藏区作战,由于民族文化和习俗迥异、语言不通,给善于依靠人民群众作战的解放军带来了很大不便。155团并未因此改变初心,相信只要工作做到家,就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无论在战役行军途中,还是在打扫战场之时,155团始终严格执行民族团结政策,体现了“群众工作模范团”的好传统,好作风。解放军严格执行政策纪律的行为在藏胞中影响很大,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由衷地佩服,说这回来的汉人是“新汉人”。出现了由躲避到接触再到帮助解放军带路、送信、打胜仗的可喜变化。由于有了藏区群众的支持,在进藏的第一仗昌都战役中,“群众工作模范团”作为攻坚主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举歼灭了当面藏军,打开了进军拉萨的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扩张野心暴露,印军第7旅越过“麦克马洪线”,挑衅中国主权。为针锋相对,中国组建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进指挥部(即藏字419部队),作战部队以“群众工作模范团”所在的52师为主编成。10月17日,印军在东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开炮,蓄意挑起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当日,中央军委立即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提出了“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的要求。在东线第一阶段战斗中,155团在团长刘广桐和政委乔学亭率领下,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发扬了一往无前、敢打恶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克节朗、达旺地区前仆后继,英勇奋战。6班班长阳廷安在战斗中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带领全班向敌阵地迂回冲击,一连端掉了几个地堡,最后不幸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全班最后打到只剩下新战士刘汉彬一人,仍在顽强战斗。经两天激战,我藏字419部队先取克节朗,歼灭了印军第7旅,俘其旅长达尔维准将。接着,再取重镇达旺,胜利结束了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作战。边境反击一仗,155团打出了国威、军威。战后,155团2连6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荣誉称号,为阳廷安个人追记一等功。西藏军区为155团 2连和2连6班各记集体一等功,在人民军队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群众工作模范团”这支英雄团队,从战火硝烟中坚定走来,一路遵纪爱民做模范,一路铁血征战当先锋,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宗旨,见证了人民军队从苦难到辉煌的力量源泉所在。实践一再证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群众工作模范团”历史沿革:
1938年1月,为山东泰安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1939年10月,整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旅6支队;1940年4月,以6支队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运河支队4团;1945年10月,为晋冀鲁豫军区独立2旅6团;
1947年3月,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20旅59团;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5兵团18军52师155团;
1952年3月,改编为西藏军区52师155团;1962年6月,为藏字419部队155团;1965年5月,恢复番号为西藏军区52师155团;1969年8月,改称成都军区陆军第50军149师446团;
1985年8月,为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149师446团;2017年4月,改编为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
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
【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