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美国,如何融入?

美国,如何融入?

公众号新闻

作者:尤其开心USA

转载:皮皮蝦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正文


很多人都记得五年前我写的《美国,留下还是撤离》,当时有十几万的点击率,有留言说也许可以出续篇。五年后的我COVID刚痊愈,满血复活有力气恶作剧了,耶!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6、7月是美国青少年各种赛事国家级比赛的决赛季,我们家还没到达这个水准和年龄段,加上有伤病,休息一阵子。


决赛之后就是各自的家庭旅行,所以飞去决赛之前,老美和日裔队友家长短信我互动和问候,很受感动,也很感恩。这是我们一家四口完整参赛的第一个赛季,也是所有团队成员彼此熬过艰难的疫情一起参赛的第一个赛季。在这样一个被队友们惦记的早上,也许确实应该写点什么。


美国,停留还是撤离?比对五年前一模一样的命题,选择题变成了判断题,或者说变成了程式叙述题。


   第一段   


五年前:暑假将至,身边许多人大采购准备回国度暑假。好像放飞的燕子回巢一样,难掩的兴奋和期待,放假了!回国了!


五年后:暑假已至,身边许多人准备回各自的母国度假。好像放飞的燕子回巢一样,难言的兴奋和期待,放假了!回国了!台湾的回台湾,韩国的回韩国,日本的回日本,土耳其的回土耳其... ... 中国?盼望,待定(遥不知归期)。


本文的前提是,这五年间作者回过中国大陆;定居在美国西部;有前往东部采集过素材;有在美国本土丰富的探索经历;有长期跟进陆续来美定居的新移民的一手素材。这些新移民的时期、地区、工种、背景、国家各异,整理起来挺丰富,定居下来就会了解这些对于喜欢自驾的育儿期家长们是共同经历,并非特殊经历。美国社会对移民全开放,不了解不是社会不开放,而是自己没学会享用这些自由。换句话说,同样一片天,每个人对自由的界定和理解,享受自由的幅度和维度不一样(钻牛角尖儿的特殊领域的除外)。


既然回不去,就不是去留的问题,而是如何留下来的问题。所以,本篇更准确的定义是“美国,如何停留和融入”。


   从同一个角度来写   


1、从年龄层面讲,高中来美,如今大学毕业二十几岁的学子,回国还是留在美国?


=> 这问题要兑换成:高中来美的孩子,要如何适应美国生活?


与所有古往今来的移民不同,作者的移民生活入门方式是组织青少年及其家庭一起做义工,体验生活。即,在二次人生开始的30多岁,刚刚开启移民生活时自动降档十几二十岁,与高中生同步。高中阶段来美,绝大部分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绝大部分都可以进入不错的大学,但就其专业来说,绝大部分留学几年后成为顶尖学子的概率不大,绝少意外。


高中生活非常紧张有序,美国孩子对未来的选择从高中开始。高中就是各种体验和练习(俗称玩儿),为适应大学生活做准备。也就是说,本土孩子已经做了大量演练。正常中产家庭长大的孩子,高中前已经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对社会的运作和各种系统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建立了基本的衔接。公立学校高中之前机会均等开放,经过几轮不着痕迹的筛选,选择高中时会有足够信息支持,高中阶段就已经逐步有了划分社会阶层的雏形。  


这个阶段,在完全不同系统里长大的孩子想成为这群孩子的一部分,怎么破?理智思考:成为领袖完全不可能,尽量靠近和同步,放大优势,慢慢淡化劣势,逐步融入。融入绝对不是可以速成的功课,是二代甚至几代人的功课。但凡准备速成,都好像给自己架设空中阁楼,危险且异常艰难。唯一可行的是通过反复训练,想办法在标准化领域占优:也就是数、理、化等技术领域尽可能占据优势。这个比较快,标准相对明确。所以中国出来的留学生高级码农和高级金融分析师占很大一部分,但顶尖人才仍寥寥可数。


人文的融入和生活需要大量阅读和大量实践,即实务操练来融汇。这对于擅长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来说是绝对弱项。怎么破?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组织社团,服务社区,大量义工。每周6小时以上体育运动。最好参赛,在竞技中强壮体魄,锻炼心智,最好参与赛事的组织与服务。美国的高中生在繁忙的学习与各种运作之余,每周运动10小时以上的孩子非常普遍。职场人士也不少见,各种会玩儿,绝对是混职场的绝对优势。



毋容置疑,健康的身体带动意识的变化和作息,见识和经历决定决策方案。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大量体育运动来熟悉系统,共同成长并逐渐融入,从而衍生共同话题,建立紧密连接,最终成为强壮独立的个体。独立个体之间的互助与依赖,结构更加稳固。如果是寄生关系,而非共同成长,早晚有一方会被过滤。


2、三十多岁、有孩子的年轻父母留下还是撤离?


为了孩子,留下!!!(最好生三个,三个孩子的家庭结构稳固,更加独立)


小孩从图书馆开始;父母从成人学校=>社区大学开始;一家人从社区公园=>County公园=>州立公园=>国家公园开始,把孩子放出去,把自己放出去。


这个阶段作者本人有足够话语权,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分享。三十几岁最关键的事就是生育,没有之一。这决定了男女关系,婚姻质量,职场、创业与未来,甚至决定生命质量,决定一切的一切。这期间在一起的男女伴侣,无论婚否都一定要慎重考虑这件事。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可以取代陪伴新生命的成长与传承带来的生命价值。


如果不是生理上特殊原因,孕育生命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基本权利与最大的生命祝福。正常的男欢女爱,决定留下彼此的孩子,是对彼此价值的肯定与尊重,是动物界繁衍的正常模式。文明再进阶,科技再发达,生命的延续,优质人类的存在也是文明的大前提,没有之一。之后才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和生活的问题。  


结婚生子、成长繁衍是被认可的正常顺序,那么“我想和你要孩子”,“想要你做我孩子的爸爸/妈妈”,这类表白是比“想要和你结婚”还要直白的生命诉求。在AI成为关键词的当下,要孩子更是基因繁衍的基本行为和对彼此的肯定。相比之下共生共存需要责任和分担,结婚是社会性需求,爱情是灵魂契合的奢侈品。


美国社会对这一点的理解非常充分,所以对孩子的保护相对全面。当然,美国也不完美,但在成人学校,作者接触过有关虐待及保护儿童与弱势群体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学习到侵犯与自我保护的界定与求助系统,感叹美国庞大细致的保护和保障系统、整个社会从无到有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改变,以及社会资源倾向弱势的分配。所以,选择在美国育儿育己,恭喜你,早点踏实下来,会越来越感恩。


这个阶段怎样做到全面体会?这从找什么样的人做自己孩子的父母开始:找到彼此关心和对孩子负责的伴侣,这个伴侣要懂得爱护自己(爱自己和自私是两个概念),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相对成熟的思想观,生活自律,有一定的经历,最好成长于健全的生活环境。学历可以是参考项,但不必是绝对项。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普遍在三十岁以上。因为,即便在不健全的环境长大,在独立过程中,这个年龄段也具备自我修复、逐步调整童年原生家庭各种隐患的能力。   



=>之后进入婴幼儿期与婴幼儿期父母阶段:美国最好最普遍的资源全部对公众开放。首先是社区图书馆,全美任何一家社区图书馆全部对公众免费开放,通常距离不超过十五分钟。无论年龄身份都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美国的图书馆也许其貌不扬,但图书可以跨区借还,成人借阅区和青少幼区无痕划分,孩子的活动范围不设限,但又明显对孩子有保护。从出生开始对不同年龄阶段开设不同活动,只要和生命有关的衔接这里全部找得到信息,婴幼儿出生后坐在提篮里就可以在图书馆里长大。五岁开始接受公立免费教育,那之前如果不送幼儿园,专注在社区图书馆的系统和信息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育儿需求。


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在我家老大在国内出生的城市有一座崭新的5A级图书馆,馆长是退伍军人。那里不允许婴儿进入,五岁之后才可以在父母的账户下办理图书副卡,每次限三五本(记不清了)。我成长的环境,自己家里和学校就有小型图书馆,而我的孩子出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鱼米之乡,3岁还不能自如进出那样的环境。来到美国后,3岁多进入的第一家图书馆虽然并不崭新漂亮,但被告知可以为孩子直接办图书卡,而且每次可以借50本书。十年过去了,那时的震撼与感激记忆犹新。我家孩子初升高,刚刚够资格在图书馆工作就递交了申请。所以这个暑假为社区图书馆做义工,并且面试成功,将成为下个学年的图书馆学生委员,对图书馆青少年部事务的预算和活动安排等事项有投票权。  


三十几岁的父母:从成人学校开始,而非社区大学(另见科普文)。建议至少读一个学期的成人学校。成人学校免学费,不记出勤,对于生活适应期是非常好的过渡。重要的是,从这里开始了解教育系统和基本的职场入门儿分类,接触各种族基础人群,分辨发音,与社会建立基本衔接。美国的成人学校有大量预算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融入美国文化。


在这里完成基本的自我保护类法律,交通规则,城市规划,三权分立,政府职能,公民教育等教育,规划未来职业方向都是最基本的入口,是最佳的初识美国和通识教育基地。


如果有能力,可以同时读社区大学(CC), 之后可以到四年制大学再读两年=>研究生院。期间考取各种执业执照,持照经营。


每周工作生活之余,拿出时间从事社区服务义工,建立与社会的衔接,了解社会运作。


放心,不要怕语言不好,不要怕,所有人都非常nice。成年人,尤其育儿期的年轻父母,走出去是融入的第一步。



参考:决定定居的第一年,作者本人的义工时间是1,000小时,第二年500小时,之后每年在100~200小时之间。一开始周末睁眼睛就带俩孩子去图书馆,去附近公园探索,去海边,去义工。练车,熟悉地理,体验生活,感受自然变化,又可以让初期先去上学的孩子爸爸不被打扰充分休息,一举多得。美国社会大部分机构都有义工机会,这也多少弥补了初期横跨两地,能力不足导致的职业落差。


3、四十几岁的父母,送孩子出来读书,在身边陪伴孩子,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定居还是撤离?


当我逐步步入40岁,会发现人确实有体能极限,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功课。


30岁~40+是育儿黄金期,也是创业的黄金期,事业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开始的移民在美国从头开启职场生涯,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在育儿过程中会有大量具体的信息带来新的启示,也会有来自全方位的支持,感受到来自社区和社会的友好。走出去用心体验,为孩子和家庭考虑周全,也给自己机会开启全新的人生。


在任何国家,除非是使命般的追求,40岁末50岁+的精力和体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先期铺垫,从头开始创业已不大现实。就算有足够的先期铺垫与资金支持,也不十分适合创业。想办法资产增值,或者在原有领域深耕更加务实。这个阶段除非迫不得已,无论去留,一定求稳,对新移民更加如此。如果选择放手,让孩子成为第一代移民独闯新世界,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这孩子是那个家族里单枪匹马开创新世界的人啊!生活第一,健康第一,不要给家人添麻烦,不要给孩子添麻烦,做力所能及的事,尽量享受生活,不要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补充:经常会看到有一种直达真理似的表达:孩子小时候和老美孩子玩得挺好,长大后还是和自己族裔,和亚洲孩子玩得好。怎么破:这个问题的症结不是孩子,而取决于父母。父母的社交圈决定孩子的社交圈和见识面。家长和老美家长之间没有衔接,没有建立家庭之间的互动,没有与社会系统的良好互动与衔接,没有与社会建立共生关系,孩子的生活中这部分就是缺失的。孩子在生活中与老美的生活没有衔接点,怎么交朋友?  


生活永远第一位,学校教育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家庭生活里没有的,孩子就是第一代,从头开始。如果孩子没做到,孩子的孩子就是从头开始的第一代。移民生活是长期融入的过程,定居二十年以上,只不过是一代人的成长期,这也不过是判断融入与否的起点。


4、语言学到什么程度才算不辜负留学生活,算有优势?


有了前面三点,去留不再是问题,停留就必须要学习语言。语言和文化不是一个概念,语言不好不是文化不融入的借口,语言再好也不可以省略文化共生的过程。语言,学无止境,可以慢,但不要停。大概率地讲,一代移民的语言不可能超过孩子,文化理解和行为自如不可能超过孩子。陪伴孩子,感恩孩子,孩子是一代移民最好的家庭教师。孩子绝对是一代移民家庭的加分项。孩子是一代还是1.5代,取决于父母的融入程度。



美国是移民国家,开放而包容。包容到即便自己不爱惜自己,搞到倾家荡产,把好好的家人搞到生不如死,只要展现求生欲,展现对生命积极的一面,全社会都会给予支持,仿佛“上辈子拯救银河系的宇宙超级英雄一样”,一定给予大大的赞许与鼓励。学校教育更是如此,老师擅长鼓励点赞,以至于初来美国的中国家长都经历过深深的疑惑:老师嘴里的孩子果真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上一篇到续篇的这五年来,本人没有看到一例定居美国二三十年日子过不好的移民家庭。在这样的社会,如果停留五年仍未决定去留,是自己把自己被动编外化,不是美国社会的问题;如果停留十年仍然觉得边缘化,那要问问自己是否为这个社会,这个社区做过什么,付出过什么;如果停留二三十年还没能把心定下来,尚未有安定感,那不是过去在国内有多好,而是要问问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怎么样。自己不爱惜自己,自己与自己格格不入相处不和谐的人,到任何国家生活都不会成为和睦融洽的建设者,那更不是美国的问题了。和任何社会一样,美国社会需要的是建设者,是解决问题的具有共生意识的同行者。


选择留下,就一起建设它,一起享受它赋予的所有自由与权利。选择撤离,无论在哪里,享受生命,祝君安好!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移民美国到底为了啥?
美国和加拿大合并,有可能吗?
特朗普被刑诉, 创美国历史? 一文揭开总统特权的“后门”


作者:尤其开心USA,转载:皮皮蝦。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带领新移民认识、了解和融入达拉斯生活不与大厂争锋,中小公司如何靠放置游戏赚得亿级收入?文革中上海的五七干校中国趁虚而入?拜登提前回国后,中国干了一件大事感觉自己无法融入大城市的精致生活刀枪不入?俄罗斯:5月击中两次哥伦比亚学院烹饪管理艺术课程助力新移民融入美国文化美国私人退休金账户如何保障您的永续退休收入?15英寸MacBook Air或于今年推出/Google 加速将AI融入搜索/好莱坞去年最亏钱电影出炉十月德东四城~柏林1分钟震动4万次的电动牙刷,比飞*浦还强悍,99元就能入?!融入英国的捷径只有这一条腾讯,阿里,谷歌,Meta 如何通过 QUIC 协议提升广告收入?| ArchSummit"强心针"来了!REITs"深蹲"迎反转,各路资金将涌入?佛州鳄鱼“融入小区”乱过马路 路人见怪不怪空巢日记摘要(1)【FBM周报2322】中国科研影响力首次超越美国,如何看得这个"自然指数"?麻醉医师的使命,已融入骨髓、刻进梦里在南加各城买房,需多少收入?从开放合作到融入共赢!卡奥斯:欢迎全球各方生态成为卡奥斯合伙人突发|缅甸战乱,各方势力冲突不断,翡翠迎来全新机遇!全球资本疯狂涌入?观点 I 亚裔美国人不再只追求“被融入”,还要在主流文化中自定义无语!医疗系统也加入?加拿大16万公务员大罢工升级!半个加拿大要瘫痪!护照、签证、入境,报税统统受影响!“星星的孩子”,如何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Just When You Thought You Were Having a Poopy Day中国女留学生奢华酒店惨遭性侵!“他把xx插入我口中2次!”摸私处!强行进入?对着她遛鸟?!大使馆发声!亚洲文化融入美国:波士顿国际亚洲音乐节引领多元文化的盛会ICLR 2023 | 如何融合进化算法与强化学习打破性能瓶颈?【双养日课】如何把性教育融入到生活中?里斯本商业广场(Commerce Square),城市地标高考改变命运吗?什么决定未来的收入?香港返黎啦!天量资金涌入?自然语言融入NeRF,给点文字就生成3D图的LERF来了涨!涨!涨!两年最大周涨幅,金价直逼2000美元!全球央行为何频频买入?100万在美中国留学生的悲哀:成绩如此优秀,却只是假装融入美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