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觉人生苦,不妨看看苏东坡
1100年,宋朝第八位皇帝徽宗继位。不久后,流放在儋州的苏轼接到新天子的召唤,启程回京。
不过这一次他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奔波了,他一路慢慢行走,仿佛在等待一个命定的时刻,终于在走到常州时,这位大才子安静地去世了,享年64岁。
就在去世前两个月,他为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颇为伤感的短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被流放的地方,黄州是今天的湖北黄冈,惠州在广东,儋州在海南岛。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从京师开封到海南岛,得大半年。
新党人士杀不了苏轼,只能选择将他流放,天南海北,不得安宁。
林语堂|湖南文艺出版社
苏轼20岁时就已名扬天下,31岁正式走上仕途,不过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他更愿意做一些关乎百姓民生的具体事务。但因为反对变法遭遇“乌台诗案”,后半生几乎都在流放中度过。
好在这位才子性格洒脱,待人接物“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正因如此,他的朋友遍布天下,即使在流放之地,也活得逍遥自在。
无论是少年意气,临朝做官,还是被迫流放,苏轼始终都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这就是东坡居士的魅力。
名动天下
苏轼是四川眉州人,家庭环境相当不错,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也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一生有三任明媒正娶的妻子,育有四子,最小的儿子早夭,所以很多人以为他有三个孩子。
他的一生,妻贤子孝,兄弟和睦,幸福的家庭是他精神自由的避风港。
20岁时,苏轼和父亲、弟弟三人进京赶考,全部高中。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夸赞道:“苏轼文章独步天下,三十年后没人再谈论我,但还会谈论苏轼。”
如此,苏轼名动天下。
仁宗皇帝对他也非常认可,说:“我给我的后代选了一个宰相。”
但苏轼一开始的官职是“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级别不高,以京官的身份派他到陕西凤翔给当地长官当助理,相当于到地方历练,苏轼便带着老婆王弗到陕西上任。
王弗是个贤内助,凤翔的公务也不繁忙,这段时间他游历陕西周边,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其中一个就是章惇。两人年纪相仿,惺惺相惜。
一天,两人相约去爬山,走到一个陡峭悬崖边上,章惇提议跳到对面去,在崖壁上提词。苏轼说我不去,太危险了。于是章惇自己抓着藤条荡到对面提了个“苏轼章惇游此”。
苏轼见状说,你终有一天会杀人的。
章惇问何出此言,苏轼讲,“你连自己的性命都不在乎,还能在乎别人的吗?”
这时候他一定没想到,自己竟然一语成真,章惇日后成了自己日后最大的克星。
凤翔三年任期满后,苏轼回到京城述职。这时苏轼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来了,回京当年,妻子王弗去世。
他们的感情非常好,著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写来纪念她的。守丧两年期满后,苏轼续弦,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同样贤惠。
这一年苏轼31岁,是苏轼一生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他的人生过得还算顺利,在这之后则是“流放”,从此不仅没有再回过家乡,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稳定住过三年以上,他永远在路上。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朝堂之上,风云变幻。仁宗皇帝驾崩,新登基的皇帝是神宗,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苏轼的许多朝中师友,如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皆为仁宗皇帝留下来的老臣,也都反对变法,全部被调离京城。
朝中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主张变法。另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
轮到苏轼了。王安石问,“你看法如何”。苏轼回,“我不清楚”。
苏轼被调任杭州太守,接着又被调到密州、徐州、湖州,一去便是九年。
变法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违反经济规律,朝廷的钱不能赔,各项政策在执行时被搞成了摊派。年成好的时候,拼命让百姓贷款,可年成好时百姓并不需要钱,等于强迫百姓给朝廷交利息。
到了年成不好时,又不贷给百姓,怕还不起。结果怨声载道,皇帝动摇,王安石罢相退休。
苏轼为官不喜口号,主张做一些改善民生的工作,比如兴修水利、抗旱防洪、放粮救灾、开官办的医院等等。加上苏轼是大才子,又没有官架子,在就任的每个地方都很受百姓欢迎。
苏轼也喜欢搞工程建筑,所以修楼台、筑堤坝的活儿他没少干,著名的杭州西湖经他治理和设计作为知名地标一直保留到现在,还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
在杭州做官的这段时间里,妻子王闰之买了一个聪明伶俐的丫鬟叫王朝云,这个丫鬟后来成为苏轼的第三任妻子。
接到调湖州任命时,苏轼照例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感谢。结果没想到惹出个大麻烦,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奏疏里写了一句话:“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意思是我赶不上新形势,比不了新人。本意自谦,结果被新党人士指为讽刺皇帝,于是将苏轼投入大牢待杀。
退休在家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出面力阻,苏轼这才被放了出来。
王安石是正人君子,他退休后,变法实验基本算是宣告结束。但情况坏在他提拔起来的这批“新进”,变法之争自从王安石退休后,变成了赤裸裸的党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一次,苏轼被贬黄州。
死里逃生,苏轼在精神上也更向往自由,在这段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贬黄州,俸禄微薄,吃饭都成问题。好在当地长官对苏轼不错,划了十来亩坡地给他。他把这片地取名“东坡”,自诩“东坡居士”。
此时苏轼年近五十,预备就此终老,但世间的事谁也说不好。
神宗皇帝驾崩,九岁的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
高太后将司马光、苏轼这批老官员全部重新启用,新党势力被打压下去了。
苏轼奉命还朝,一年之内连升几级,直到翰林学士,等于进了宰相预备班。
这时候,苏轼的名气和官职都到达了巅峰,一众因党争失败被降职的人都把苏轼看作眼中钉,这里面就包括他的老朋友章惇。
苏轼厌烦派系之争,不想再参与,于是又自请调任地方官。不过那些想除掉他的人,并不会就这么算了,他们在等待机会。
三年后,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同一年高太后也去世了,已经十八岁的哲宗亲政。苏轼的老朋友章惇抓住机会卷土重来,出任宰相,这一次,他决定把老官员一网打尽。
对苏轼而言,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段更加艰苦的流放岁月,先后被流放到惠州和儋州。
远在天边,路途危险,此时的苏轼已经快六十岁,身体也不如以前。不过这个大才子经历了起起落落,在精神上已经不可能被打败了。
流放生活虽然艰苦,但并不寂寞,他自己动手搭建茅屋,朋友不断从天南海北赶来看望他,还有贤惠聪明的妻子朝云陪在身边。
不能做官,那就继续研究美食吧,东坡肉、桂花酒、青菜羹、油酥饼……还有什么不能琢磨出来呢?
他写了很多跟吃有关的诗,可爱至极:“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不过,这段流放岁月时间并不算长。年轻的哲宗皇帝命短,二十四岁就死了。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苏轼接到新天子的召唤,启程回京。
这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家,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漫步的诗人……
一路慢慢行走,最终在常州迎来了自己命定的时刻。
这一生,苏轼看破了君王之道,识清了权力之途,明白人生逆境又是如何没完没了。
他知道,得意失意,都是一时,他坦然地接受穷困、接受亲骨肉离散,以及接受死亡。
林语堂评价他:“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而林语堂写《苏东坡传》,是两代文人的隔空对话,也是文人之间独有的惺惺相惜。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十点听书会员」,收听《苏东坡传》独家解读,还有1000本好书,懂你想听。
▼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