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逃,却逃不掉”
最近咨询中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的情况,要怎么设计故事线会比较好?”
按简单粗暴的申请逻辑,写好故事的确很重要。但多想一步,这背后反应了更多申请人当下的处境问题,它可能隐含着是在问:
“ 工作压力太大,怎么快点写完文书?
“ 工作刚2年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我怎么能让自己显得厉害点?
“ 工作经历很杂,显得jumpy,怎么设计故事线能打消学校的concern?
基于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的辅导经验,想和大家说,找故事线其实在让你的申请之路越走越偏。因为在这种状态或情绪里你的认知会被大大局限,不太可能真正把申请做好,尤其想要申请到非常看重申请人认知水平最顶尖两所商学院就更难。
我想到有这几点阻碍:
01 强行包装,会被识破
这点最容易理解。
设想一下,你刚刚工作2-3年,有个看似比你经验老道的人每天都会对你提出新的要求,日常处理的工作都是最琐碎的无聊的你觉得自己大三时候都能闭着眼完成的内容,正在你努力奋斗的时候发现你还要教你的同事或者实习生很多basic skills。碰上加班时间短,还能回家睡一会儿,通宵是家长便饭。这简直就是无止境地接锅和救火的地狱。如果你连续熬过了两年这样的日子,突然看到文书题目问:“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要么火冒三丈要么瞬间躺倒,更可怕的是还要火上浇油问一句“and why?”
等好不容易平复心情,开始想,你会发现工作中引发烦躁的无数小细节会像着了魔一样涌现出来。能想到的大概只有“最重要的是让我离开这里!”吧。即便扛过了最初的烦躁期也能够梳理一些故事,也会想要在文书里尽量避免自己的疲惫和烦躁:明明领导的要求每天一个变,还是要展现自己的职业化,告诉AO”我擅长从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明明要不厌其烦地催同事赶进度还要自己帮忙改格式,却要在文书里写成”在和同事的通力合作下,我们顺利...”
很大程度上,自己都看不过去,那自然不用提看过那么多文书的招生官是何感觉了。
NEW LIFE
02 带着主观情绪滤镜,选材受限
深入一层,如果你已经开始动手写作,是不是也会想“要谈亮眼的给AO看”和“不能谈失败”,这个标准带来了很多隐性压力。
比如你在咨询公司接到新项目,但发现自己轻车熟路,没太多新鲜感那就按流程办事儿吧。效率高,不出错,根本不用全情投入。但自然,这也不会给你多大成就感。引用大家常说的:这个项目挺无聊的,我的learning curve就很平缓了。这写出来也没啥。
再比如在投行开始带新人,你教了某个小朋友好几遍同样的东西还是犯错,且不谈是不是会嫌弃他或者感到崩溃,至少你不会觉得自己真的“教会了”他,为数不多的管理经历就这么被浪费了。申请里肯定也会把这样的经历自动屏蔽。
于是,写领导力故事就只挑那些自己刚参加工作充满奋斗感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又会让你觉得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强点。
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你能从主观视角中跳出来,抛开主观的”无聊“和“失望”,从贡献和影响力的角度去看你真正发挥了哪些作用,比如 你可能因为技巧熟练实际上已经handle 了很多意外情况才让项目顺利进行,尽管带人不那么顺利但你们的冲突和磨合让新人越来越知道如何目标导向去工作。
抛开了主观情绪,才能客观看待事实,不至于忽略本身很有价值和亮点的经历。
03 对自己不认可,直接让申请卡住
这是大多数人会遇到但很难靠自己察觉深陷其中的一种情况。
再换一个场景,你明明抱着更大的情怀加入公司想要在行业里创出一片天地,却发现当初面试时老板画的饼真实在,日常工作一点都不沾边;甚至每天要面对的事情看起来都毫无标准可言,全看老板心情;周围的同事来自五湖四海,突出一个diversity(你懂的)。过去一路优秀过来的你是不是也会有点懵?这么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商业技能的修炼,居然在这里没办法有任何发挥。不但看不到手头的事情有实现的可能,甚至已经开始对未来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产生了迷茫,深深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错误。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会,一旦进入到某种情绪中,看问题就容易进入死角和恶性循环:没干好--没盼头--我不行?--他们不行!--我选错了,这种情况下,靠自己很难跳出来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表现。
之前有位学员就是如此,带着对医疗行业的雄心壮志加入创业公司,但仅仅半年就发现残酷现实和理想差的太远,怀疑自己是否要继续坚持,也不觉得自己在申请中有什么竞争力,甚至觉得申不到任何一个学校了。后来在workshop中,培训师带着她一起总结这段工作,我们很快就发现三个合伙人都觉得她非常优秀。她可以通宵把老板自己不经意提到的idea转化成可行性分析报告;为了报销顺利,她顺便帮助财务建立一套完整的SOP;为了自己认同的研究,积极撮合自己的朋友和公司进行合作。她逐渐能够发现自己一直被眼前的混乱吸引了注意力,而忽略了自己只是惯性主动做的但实际上对公司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有了这层认识她也不再去理会“行不行”,而是更加认识到自己很擅长在混乱中抓机会去推动真正的进展。
最后想说,商学院并不会告诉我们不能有情绪来做申请,但事实证明,对现状的不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会影响我们申请到更好的商学院。在BeBeyond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快速识别出每一位学员真实的处境,并能够带着他一起跳出当事人的角度对经历进行重新解读,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编织所谓的故事线。视角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员就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有新的认识,进而思考真正的who you are 是什么。
如果你也面临了这些困境,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走出来,欢迎来找我们聊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