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甚至结肠炎,可能是这个原因…
抗生素的发明,使得临床医师在先前束手无策的感染性疾病面前,获得了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发展与普及,尽管在相关疾病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对肠道菌群产生了无差别的攻击或影响,临床上常常会出现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引起诸如腹泻等一系列胃肠道不良反应。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肠道菌群健康不容小觑
人类体内的肠道菌群复杂且多样,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肠道疾病有关,当肠道菌群稳态被打破,则可能影响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便秘和结直肠癌等[2]。因此,维持人体肠道菌群的有益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环境稳定,是保证肠道及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3]。
抗生素及相关药物的使用影响肠道菌群平衡
据统计,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 5%~35%,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和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4]。两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分别揭示,144 种抗生素[5]以及抗生素以外的部分药物[6]均可对肠道菌群造成潜在影响,如阻止菌群微生物生长甚或造成微生物死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由此可见,保护好肠道菌群稳态,提升菌群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的「抗击打能力」,以避免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做好这点是关键
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足够剂量的益生菌可对宿主的健康发挥有益的作用,不同菌株益生菌的联合制剂可协同起效,从而产生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如目前国内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其内含有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 3 种益生菌,它们在肠道中的定植部位不同,可直接发挥补充胃肠道内正常生理性细菌的作用,并可通过不同菌株协同发挥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功用[7]。《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7]中明确指出该药物有助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及化学治疗相关性腹泻的防治。
此外,针对该药物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8],将 196 名需要静脉注射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无益生菌)、常规剂量组(840 mg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和两倍剂量组(1 680 mg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抗生素使用 7 天和 8~14 天后,评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胀和腹部疼痛症状及使用抗生素诱发的肠道稳态失调(AIGD)发病率,16 S rDNA 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
结果显示,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 7 天内,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和双倍剂量组的 AIGD 发生率分别为 21.88%、14.93% 和 6.15%,8~14 天三组 AIGD 发生率分别为 25%、14.93% 和 4.62%。双倍剂量组在 7 天和 14 天内 AIGD 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第 14 天,双倍剂量组 AIGD 发生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 < 0.05)。同时,与治疗前相比,抗生素治疗后对照组可操作分类单位 OTUs(细菌分类)数目显著减少,而常规和双倍剂量组则保持稳定,双倍剂量组菌群物种丰度(尤其是 Parabacteroides、Phascolarctobacterium、Roseburia)均大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如图 2)。
备注:CG 对照组,RG 常规剂量组,DG 双倍剂量组
图 2 不同组别不同菌群变化情况
该研究结果提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能够通过增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有害菌的数量,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和微生物群落改变。
小结
➣ 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然而,受抗生素等药物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肠道微环境稳态被打破,以胃肠代谢相关疾病发生风险显著提高;
➣ 益生菌制剂作为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和预防药物,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其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中发挥重要的菌落稳态调整作用,且总体安全性良好;
➣ 临床医师在使用益生菌制剂时,可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陈静
内容审核:周洁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