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感的关系,是一场社交灾难
文|读者:小米粥
近来和一个朋友聊天,本是吐槽各自婚姻生活的不易,不料画风逐渐转为朋友对我的“婆家家境起底大盘查”。
“你公公婆婆上班不?”
“还没退休。”
“家里几个孩子?”
“还有个儿子。”
“多大了?结婚没?做什么工作?”
《阳光姐妹淘》剧照
聊到这个份上,我有意转移话题,无奈朋友直接砸来一个“是不是吃公家饭的?”——盘问老公弟弟的职业。我瞬间就失去了继续交流下去的欲望,感觉很不自在。我嗔怪她这种刨根问底的做法太讨厌。朋友倒也没生气,大大咧咧地表示:“这有啥呀?你太敏感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吧。”
我敏感吗?应该是吧,但对于自己的隐私被冒犯这种事,我真的做不到无动于衷。在我看来,即便是再要好、再亲近的关系,双方也应该留有一定的界限,互不逾越“雷池”,方能给彼此情谊长足发展的空间。当然,我这么想,也可能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关。
我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由我自己作主,父母从不干涉。比如,我已经工作十几年了,每个月挣多少工资,父母并不知道。但就是这事,反而让父母与同龄人在一起时备受质疑和排斥。老年人之间喜欢攀比,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子女的职业以及收入情况,并据此衡量子女过得好不好、是否有出息。对此,父母一概以“不清楚”“不知道”答复,这让对方非常吃惊,误以为我们之间关系不好或者父母有难言之隐。久而久之,发现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父母渐渐成了他们那个圈子里的“小透明”。毕竟,像父母这样连子女经济状况都不把握的人,是没有资格参与讨论的,自然更无法成为圈子里的“焦点”。而事实上,父母不知情,是因为类似的事情他们从不过问,除非我主动告知。“边界感”在我家是实实在在有的。
《少年派》剧照
正因为如此,我习惯把这种“边界感”带到生活中,对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缺乏兴趣,当然更不去费心盘问。那些别人可以脱口而出用来询问别人个人信息的问题,到我这里直接卡了壳,压根儿问不出口,即便有时候作为交换信息,也尽量避免令对方尴尬。于是,我与别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差——别人对我早已了如指掌,我还停留在对TA的一知半解中。这种不对等,在半生不熟的人身上最明显——尤其是同事。同事这种关系很微妙:说亲密吧,就是普通的工作关系:说陌生吧,日日上班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比路人甲要亲近。工作十几年,我几乎走遍了单位所有部门,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无论在哪个部门,同事的八卦、好奇心不分年龄——只有功力深浅之说——简直无孔不入,让你无处遁形。尤其是当他们人人化身“福尔摩斯”,对你发起经典的“夺命连环问”,像一把无形的匕首,分分钟让你窒息:“你老公在哪工作?”“担任什么职务?”“月工资挺高的吧?”“能有多少?五千?六千?还是几千?”......如此种种, “边界感”全无,人也和“裸奔”无异了。
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个五十多岁的女同事和我搬到一个办公室后没多久,闲聊中竟以一种习以为常的口吻问我:“你现在大概有多少存款?”真是惊愕到了我。先不说这个问题在脱离嘴巴之前需不需要经过大脑处理,关键是你问了,你觉得对方会告诉你答案么?那一刻,即便是别人再怎么说要和同事处理好关系,我都觉得很滑稽、很讽刺。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在我看来,没有边界感的关系就是一剂毒素,无形之中反噬友谊的堡垒。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以前体会不深,现在却无比认同:亲近的关系之所以会恶化到让人叫苦不迭的地步,难道就没有任何一方突破底线、让人生厌的原因所在?同事之间如此,亲人之间也不能幸免。
前些日子,三姨又找父母借钱。父母很为难。三姨是我的亲姨,也是一个苦命人,早些年姨夫车祸去世,留下三姨一人抚养两个顽劣的儿子。这么多年,父母一直在经济上帮助她们。三姨大儿子结婚时,父母拿出自己种田积攒下的养老金接济。婚后,儿媳嫌弃家贫,三天两头朝三姨叫苦,三姨每次都是面露难色地找上门来,有一次我也在场,她卑微的样子着实让人心疼。每次父母一边责怪她不该惯坏小辈,得让他们自力更生,一边不得不给她带些生活费回去。三姨虽说是借钱,但谁都知道这钱有去无回,父母也从没打算从她那里要回去。时间久了,连母亲也对这个落难的亲妹妹颇有微词,很多时候甚至不愿意三姨来家“拜访”,就连接到三姨的电话都心里紧绷绷的......
《欢乐颂》剧照
父母的难处不单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宽裕,更是对于来自至亲无底洞般的索取应付不来可又不忍心拒绝的无奈。其实,拿三姨的儿子儿媳来说,如果从一开始就掂量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界限,是不是就不会让三姨为难?而对于三姨,如果也能正确认识到“即便是亲姐妹之间也有分寸”这个事实,她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是不是也不会走向疏离?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本质就是一个尊重与被尊重的界限。一段舒服的关系,其实就是守好内心阵地基础上的平等博弈。若中间的边界失守,这种平衡势必要被打破,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必将难以维持下去。生活中,我们和身边的人——亲人、朋友、同事——连接最紧密、最频繁,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而“边界感”又往往最容易被这些走得近的人忽视。仔细想来,其实掌握“边界感”的分寸并不难,重在“觉醒”,很多本可避免的尴尬和不适,我们完全可以人为地去干预:当一段亲密关系莫名变得不那么热络时,当一次热火朝天的对话被你不经意间终结时,你真的该认真反省自己是不是又“越界”了。
越是亲近的人,越应该守好双方的“边界”,唯有如此,我们的路才能越走越远。
排版:孙孙Boy / 审核:小风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