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为——播客《温柔一刀》Vol.57 文字精选版,总字数为 6491,预计阅读时间 11 分钟。前段时间,欧莱雅以 25.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Aesop,我和我的团队连轴爆肝两周,写出了万字拆解文。原因很简单,我常常透过摆在我家洗手台上的那个 Aesop 瓶子,就能看到它整个品牌内容和意志。Aesop 创始人 Dennis 曾透露他对品牌的理解:所有伟大品牌的灵魂都是围绕一套具有连贯性的准则建立起来的,这些准则又以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方式对外传达出去。尤其是这次它被欧莱雅高价收购,更加在财务数字商印证了品牌价值能带来商业价值。以 Aesop 为代表,伟大的品牌们如何把众多的品牌无形资产做到统一的?又如何输出一致性、系统性的品牌内容的?产生以上疑问后,我和念相创意的创始人姜国政聊了聊。姜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后于法国艺术设计学院完成硕士学位。在巴黎工作期间曾先后参与纪梵希香水、Jean Galliano 香水、马爹利洋酒等全案型设计项目。2013 年回国后创立上海念相创意团队,接手过珀莱雅、相宜本草的品牌升级,也是我很喜欢的养肤品牌东边野兽品牌创意背后的操刀手。欢迎在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 搜索「温柔一刀」同步收听节目给纪梵希香水做过全案设计,但回国接项目后我直接懵了你在巴黎参与了纪梵希香水、马爹利洋酒这些法国品牌的全案设计。我很好奇,巴黎的品牌创意设计流程是什么样的?国内外品牌创意设计,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我在巴黎待的那家公司是一个特别纯粹的设计机构,服务的领域是法国的土特产——奢侈品行业,比如香水、洋酒。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给 “Jean Galliano” ——迪奥首席设计师自己创立的品牌做项目。他当时出了一款香水,有意思的是,客户给到的 brief,就是一页文字,他把这款香水比作一个女孩,里边描述了这个女孩从早上起床开始,一整天遇到的所有事跟人,她的反应是什么,这么一段故事,就是 brief。其实这种 brief 对于设计师,也就是做视觉转译工作的人来说,比讲定位、商业的 PPT 要更准确。因为你一旦给到那个讲定位和商业的 PPT,它需要设计师有更一整套知识体系,才可以去吸收和理解品牌到底要做什么,再去做转译工作。所以在国外工作,给我最大体会就是,他们的商业的成熟度非常高,分工也更清晰,工作模块与模块之间切割得很干净,可以给到设计师直接上手的东西。当时我在的那家公司通常也都接到非常清晰的任务,然后就能把自己擅长的设计、视觉、表现力给充分地应用出来。回国之后,我也按照这种工作模式和习惯,开始接中国品牌的项目,然后就是“灾难”的开始(笑)。那我猜一猜你的“灾难”,因为我也在国外工作过,内部的 creative house 的确会有更加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到了设计师这一步,其实所有的 “look and feel” 已经框定得非常明确了。国内很多情况下,可能甲方也不太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需要乙方一起去探索?刚回国接触的几个项目,从 brief 开始我就有点懵。我接到的 brief,我给你描述一下:自然的科技、传统的国际化,大气、耐看、高级的风格,要做 category 里的 number one。类似这些东西,我当时真的有点完全搞不清楚要做啥(笑)。我当时想着,既然自己受到了委托,我的性格也比较 nice,那就尽可能地去帮他找答案,硬着头皮找。所以硬着头皮干之后,你就做了一家“设计+咨询”的公司了是吗?在法国学习的那些设计都是表现层面的,都是 skill 层面的,它得有了清晰的概念和任务之后才能起效,所以之前方法全部失效了。但做着做着我就理解了,这些“粗糙”的 brief 背后,本质上是在试图解决商业竞争层面要解决的事情,只不过他弄错了,这事儿不是设计师该干的(笑)。它是在找设计之前,就需要找到的一个答案,然后在把这个答案交给设计公司。所以当时被迫无奈地去用设计去回答商业策略。但做的也蛮好的,我们尽可能地去捕捉他给的有效关键词,转译成有画面感的东西,然后呈现出来,甲方客户也满意。拿到渠道上,谁都说好看,也拿过很多国际设计大奖。但是我越干越不踏实,这种感觉有点像:你本来只是个给新郎做件礼服,但他却把他婚后生活的幸福都托付给你,这种感觉真不踏实。大概在三四年后,突然有一天,我看着公司里的展架,上面摆了很多我们的作品。我翻了翻淘宝,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儿,架子上这些产品居然全都没有了,我们的设计都变成了孤品。我当时就觉得觉得这个事还挺严重的。如果不解决好“消费者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可能会一路做孤品下去。在商业使命上也好,或者说给企业方带来实际的价值也好,这些设计它就是昙花一现,没有任何价值。既然企业给不到答案,我们就下决心自己去把这个消费者需求搞清楚。所以我们从一个设计公司,变成了一个想要去定义更多、更完整的品牌资产的咨询公司。我们也给自己定了使命:希望可以通过我们输出的产品作品,或者是品牌作品,让消费这件事变得更有意义一点。其实消费者通过消费东西、使用产品、跟品牌内容的交互,去吸收很多东西。这个过程里面不仅停留在产品功能层面上,他们的观念也会有变化,哪怕是对他们的 sense 有一点帮助,也是有意义的,这就不是生意、商品维度的竞争可以达到的。如果你改变了社会形态里的某些东西,那对企业获得利益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会形成的结果。有些品牌它可能根本没有核心概念,还有一些品牌,它有核心概念,却不知到怎么通过外在形象表达出来。这属于跨学科的领域,我们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一套成熟的知识,或者一本书,告诉我们怎么从商业分析、市场进入策略开始,一直做到品牌内容和完整的视觉资产。片段式的知识都有,但特别系统化的东西,我目前还没有看到,我们也是在补全整个知识系统的过程里,发现“概念”跟“形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把品牌的目的、意图,使命,包括团队独特的能力,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后,内化成一种接近于意志的东西,并且必须是一个准确的奇点。把这个品牌的某种意志,或者人格化的东西,外化成一种可以体验的关系。每种“相”的单元都是关系网络里边的部分支点。常见的一个误区是,把好的产品等于品牌价值,或者是把品牌知名度、渗透率等于品牌很健康。这都是对品牌价值的误解。做生意的人更像是养了个猪,这猪的肉得鲜,才能卖个高价,所以我给他点音乐、吃好的饲料,就类似于做品牌了,最后还是为了让猪卖个高价。做品牌的人,更像是在养孩子,我不是只是想让 ta 外表好看、富足,我更希望他身心健康、活得快乐。“养猪型”生意人其实也并没有错,只不过他可能把这件事想得简单了一点,把“产品”当作了“品牌”。反过来,像 Aesop,从销量去估算的话,其实很难达到这么高的估值。所以溢价的那个部分就是品牌,它的品牌名意味着很多具体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形成了估值的一个杠杆作用。通过直播电商那样的营销手段,带来的成绩,只是一个短暂现象,它不等于品牌的健康度,只能说明你的生意运营得蛮健康的,你的 roi 是正向的。假设你某天不投入了,却还能有很高的自动检索,那才说明你的品牌健康。所以我认为,品牌价值可以很形象地把它理解为一个远期交割的账户,或者是一个信托基金。Aesop 大概在 10 年前开始做这件事,所以你会看到他特别清晰地在构建完整的品牌的系统,去给那个“账户”存储价值。我记得,前几年姜老师在刀法分享,在台上说:“你看 Aesop 它的视觉体系,它背后的品牌原型......”下面的老板第一反应就是:“那它的 GMV 做到多少?”(笑)这次他就是被欧莱雅收购,终于有一个财务上的数字可以证明,品牌价值在资本上的回报是可以被呈现的。所以我想再请姜老师说说 Aesop 的视觉、品牌资产好在哪里?其实我最早看 Aesop 的时候也看不明白,真看不明白。大概是在 2010/2011 年,他刚刚开始市场化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牌子好像不太想要做生意。他做了一些大家都看不懂的东西,而且花很多钱和精力去做店铺的空间设计。大家现在看 Aesop 的产品外观,会觉得它大气、耐看、高级,这放在 10 年前作为 brief 给到我,打死我都不敢往这个方向想,你要给客户这个设计,他们估计也会上火大哈哈哈。单说它的外观包装,“克制”可能都是褒义词,它其实很简陋,就是个药瓶。我当时还有一点不理解的地方是,它完全不做品类的识别系统。你进到它的店里,你只能分辨香水,以及所有其他,不同品类的产品都长得一样。这可能在传统的品牌设计里是大忌,因为品类识别效率会影响动销。但 Aesop 就是很偏执地去把产品外观做得完全一致化。而且 Aesop 它其实么都做,宠物产品、牙膏、发泥,不仅是 skin care 和 body care。它都把品类做得这么泛了,却还把产品外观就是做得这么统一。我认为,是因为它想去传递的核心价值并不是产品,产品在 Aesop 的整个地图里只是一个体现载体。它在意的其实是:思想、身体、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你人生要去向哪里。所以在他们的价值表达过程里,产品的表达肯定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你打开它的 Instagram 会发现,产品的展示只占到 30%-40% 的比重,更多的是一些“不沾边”的事。比如在哪开了新店,它会着重讲空间设计师的故事,讲店铺所在街区的人文背景和故事,或者一个生活的片段,比如雨打在窗户上往下流,或者是分享一首与在这个季节适合收听的音乐,或者是一个音乐家的想法和观念......所以他的品牌内容体系是非常立体化、多样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某种程度上也解答了,为什么我们觉得 Aesop 放在浴室里看着很高级?因为瓶身只是品牌资产外化的体现,它周围有一坨隐形的东西,透过它你能看到完整的品牌内容映射到这个瓶子上面。单拿出一个产品,横向上看,它未必优于其他品牌的单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完全不可复制的。或者说当你想到某一种感受,生活里的某一个片段时,除了 Aesop 可能找不到第二个选择了。第一种声音是,对于比较务实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品牌意识、品牌资产在他们脑子里面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说包装出来的。大量消费者的理念还是,产品性能第一,产品不好其他的都是减分。第二种声音是,从企业主角度来看,有些品牌也会做品牌杂志,或者办自己的展会,但最后都坚持不下去。老板们始终觉得,做那么多还不如把产品做好,反正消费者认的也是产品。回归本质,大家也会说产品是1,营销是0。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种想法的?其实一个品牌锁定了一个清晰品牌意志之后,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表达欲。但现在很多中国品牌的问题是在于,它没有表达欲,或者说表达欲有一点假,有一点做作,那是因为它没有找到想去实现的东西,所以它没有愤怒(或者是爱),没有愤怒就没有表达。反而是在用很多无效的品牌内容、价值观来掩盖一件事——它只想赚钱,只想做个生意。因为没有想去实现的东西,所以它的品牌行为都是假的,只是跟随大流趋势,比如别人都在讲生活方式,那我也讲生活方式,而不会给自己的“账户”存储东西。很多伟大的品牌的创始人,例如乔布斯,他本身就是把生活过成了品牌,也把品牌过成了生活,品牌意志就是他的个人使命,品牌也是因为这个使命而建立起来的。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个人表达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借助于品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可以让你很有投入感,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商业行为。对一个品牌来说,你的生意伙伴、渠道方、供应商、政府,都是生意参与者,你跟他们之间的是不是能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意志?你想表达东西,是否是消费者需求特别强烈、旺盛的?这个很重要。如果你的表达过于个人化,或者完全向内的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小众,而一些小众品牌就持续小众到最后就消失了,就是因为在这个点上没有去做清晰的对位。所以你一定要从宏观的趋势、消费者洞察,去做尽量客观的校准。也要判断团队的原始能力能不能跟进需求做输出。通过大量的作业后,把它浓缩成一个品牌意志,一个特别 sharp、特别具体的点。国内有一个品牌,我在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做特别好——就是小米。小米这个品牌其实是把创始人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团队的能力,完全融融汇在一起形成的。它的意志就是:让每个人都享受科技的乐趣。这个需求是真实的、特别普适化的,在中国的社会生态下绝对是大需求,也是他们能力可以达到的。所以他们自己团队的人听到,或者消费者听到这个品牌意志,都会觉得它很有画面,很值得投入。根据这个使命,一系列相关的品牌行为就很自然的成立了:小米硬件不超过 5% 的毛利,就是因为它要把价格打到最低。一定要做跨品类,也是因为它要尽可能让消费者去体验更多的科技类的产品,以及感受科技在生活中怎么提供价值。所以小米需要的是极具包容性的美学、建立庞大的供应链生态,都是为了去实现品牌意图。所以最原始的意志、掩饰不住的表达欲,才是做品牌的起点,才是一切的开始。其实还有一个品牌——东边野兽,我知道它是念相的 Branding 项目,它们的品牌视觉还蛮令人遐想的,包含了原始神话、自然、岩石这些元素,我很想听听它们整个品牌创意和诞生思路的?东边野兽创始人 Yisa,她本来就很有原始的表达欲,她最喜欢的品牌是资生堂,因为她觉得资生堂不仅是卖化妆品,而是通过做 beauty 这件事影响日本女性的很多观念,比如他们出版了一本《花椿》杂志。东野其实有一个很清晰的目的,她希望可以把 2000 年左右中国出现的东方概念品牌,比如相宜本草、百雀羚、羽西,这些品牌创始人对东方文化的应用,给继承下来,或者说做一次进化。我们在这点上跟她很有共鸣,因为这个点上,国民能达成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很多品牌只有品牌名是中国的,其他所有的内容都是国际化的,我认为这样完全没有问题,但我们不能惧怕把东方内容,或者是背后的价值、文化展现出来。我们定了一个原则,品牌视觉上不要有任何表象化的东方元素,例如龙、凤、各种图腾。并不是说这些元素不好,而是它作为文化图腾,是几百、几千年前中国人生活里的一个图腾,现在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办法应用这些元素。除了东方文化外,东边野兽的联创原来是生活杂志的主编,所以他们也比较关注在地人文,或者是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在表达方式上,东野不会用装饰化的传统纹样或者神话故事,而是去呈现田间地头拍的特别真实、写实的图像。现在去定义东边野兽的话,我觉得是“重新建立中国女性的东方身份归属感”,把东方文化、新锐观念、对新事物的探索欲、实验精神给联系到一起。这里面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但恰恰是这种冲突感体现了品牌名里的“野兽”。“野兽”代表一种实验精神,wild and gentle,带有文化温度的创造力。我们更希望东边野兽的产品可以摆在桌子上,摆在你的床头,可以成为你家居环境里一个加分的物件,能做到这点就非常好了。品牌内容只有在消费者乐于在生活里运用的时候,才能叫做一次成功的东方文化商业化应用。你会不会有一个感受,现在的消费者看到类似这样的品牌表达,还是会想:“你干嘛不把多点时间放在成分研发、放在这个产品质量上,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反而有点表达过度”。会的,就拿东边野兽来讲,它现在也还处于品牌原型呈现的阶段,我们早就预设了更多内容,只不过还没有合适的时机去做。即便就是现在来看,我个人觉得是存在表达过度的情况,因为我们太想把那些差异化的东西表现出来。但不表达的话,效率真的会变低,除非你有 Aesop 那样的长期主义心态。尤其在这种时候,反而应该过度表达,因为表达本来就是一个苏醒的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提高自己对品牌表达的理解和审美,或者尽可能地去品鉴,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我大概说说我的想法,因为我觉得我之前在巴黎的时候,是个艺术家,现在不是(笑)。我记得乔布斯有个访谈,主持人问他:“你在经营苹果这个企业时,在每个决策的当下,你是靠什么在做判断?”他回答也蛮有意思,他说:“靠 taste”。他对 taste 的解释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贯通和吸收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判断标准。对美学、音乐,甚至是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有一个立体的知识整合,最后生成的一个结果叫 taste,它很难去公式化执行,更多是靠自己的储备。比如乔布斯穿衣服是一个具体的表达行为,但他对衣服的选择反映的是他的 taste,是他对这个行业守旧自闭的一种不满。美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标准。什么繁复的美、极简的美,都只是风格的标签。不同生态和系统里,“美”的风格可以完全不一样。恰到好处地传递意志,更到位、更准确,甚至更精彩的表达,才是一种美感。如果没有考虑到生态和系统的话,很可能产生做作和不达意的行为。Aesop 的品牌系统就是它的生态,所以它的表达方式在整个系统里就会让人感到很舒服。虽然它可能有点简陋,但看起来就是很舒服、有美感。“不美”更多是意识问题。没表达清楚,或者用错了表达方式,或者没有想要表达东西却硬要表达,都会产生不美、不和谐。“表达精准”是个必要条件,符号与它背后的意义,一定要形成一组对应的关系。其次,还需要控制表达的力量,用清晰的方式去呈现。我想聊聊你之前说的“表达源于愤怒”,我发现很多人在生活里没有愤怒,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不在意生活吗?就是对生活麻木了,或者是求知欲的指标有点低。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从年轻到老,可能这辈子过完了,他也没有发现自己人生的 purpose 是什么。只有你在意生活,你才会发现问题。如果你觉得生活怎么样都行、都无所谓,那你也不会有表达欲望。当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想去了解、感知这个世界,你获取的这些信息也会越来越多,你的 taste 也会越来越强烈。当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意图时,那你生活里的每一个选择都更清晰,也会逼自己去做很多事。当你识别到自己身上的天赋时,你会产生一种使命感“我生下来就是要干这些事的”,自然而然你的经历会更丰满,也会演化出新的故事。以上内容仅包含播客内容60%,想了解更多品牌资产一致性内容,欢迎前往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podcast收听「温柔一刀」~
作者:Even
编辑:刀姐doris
【宠粉福利】如果你想要获取刀姐更多的内容及活动资讯,以及线下峰会的见面机会,可以添加刀姐私人助理【小花藤】,同时还能领取粉丝专属精品5选1课程包
或关注刀法研究所看更多新消费、新品牌、新营销一手报道
如果你想成为品牌操盘手圈内人,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的品牌操盘手俱乐部。
如果你想要学习品效合一的打法,了解品牌操盘手俱乐部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板块,加入后能获得什么,可点击文章了解。
如果你是品牌创始人,欢迎加入我们的品牌创始人俱乐部。
联系我们/
小助手微信:digipont001
商务联系:DigipontBD
如果喜欢,让我知道你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