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升级:用节目开发的思维做“品牌内容”文化2023-07-18 00:07正文韩国综艺王牌制作人罗英石,在他的回忆录《反正竞赛还很长》中写到这么一段:“刚进电视台的时候,我都会在自己常去的漫画店监看节目……(我)偷偷把电视转到当时我担任助导的《出发梦之队》,然后观察大家的反应。我发现大家通常会在笑声变大的时候,抬头看电视,他们的眼神大概会透露着“想看看是什么东西这么有趣”的讯息,然后再把头低下去……观众们都是专家,只要花十秒,就能判断这东西有不有趣。就是十秒,观众只会花这点时间抬头看。如果有趣的话,就再看十秒,如果无趣的话,就回去看漫画。”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碎片化时代,估计观众在手机前,愿意投资给你的时间只有,三秒。一个品牌的内容,不是跟另一个品牌的内容竞争的,是跟所有内容,包括书籍/影视/综艺/自媒体……甚至是 AI 生产出来的洋葱新闻,一起竞争的。于是,有些品牌已经开始设立类似“主编”或“制作人”的角色,尝试用正规军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内容竞争力。而最近,我正好与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风味人间》系列的主创团队)开展一个内容营销相关的工作坊。如果说制作品牌内容,就像是品牌的一项“副业”,那么这次合作则给我带来一个观察的机会,一头探进内容行业,去看看“主业”做内容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去看看人们主动付费的内容,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当然,以上这个话题过于庞大。在本篇,我主要从思维层面出发,尝试聊聊“做节目”这件事能给“品牌内容制作”这项工作,带来哪些启发。是次抛型内容,还是 IP 型内容?如果我们把“节目内容制作”比喻成做菜的话,那么每个节目 IP 都有固定的“主材料”,例如固定的节目模式、固定的主持嘉宾,每一集会在“主材料”的基础上,延展出不同的变化,例如细分话题、飞行嘉宾等等。而“品牌内容制作”有时候会陷入什么材料都往里面加的状况,为了贴热,有时候谈女性主义,有时候谈户外探索,强行用品牌名和 slogan 来串联,最后沦为次抛型内容,无法通过一次次累积形成长期 IP。实际上,每个品牌都应该有自己固定的“主材料”,这样即使遇到不同的表达场景、表达目标,品牌也能保持“一致性”,沉淀出显著、清晰的印象,而非被流行绑架、带偏,变得面目模糊。● 珀莱雅的品牌内容“主材料”同时,深入地投资、开发一种“主材料”,也是品牌形成独特记忆的起点,有如 Aesop 的“阅读”、三顿半的“邻里”、Freitag的“旧物再造”等等。深耕的过程,也是挖掘宝藏之旅,品牌在当中不断连接相关的人事物,就像是内容层面的“供应链整合”,久而久之才能搭建起话题的壁垒。内容是一个生态“面”而不是一个广告“点”一般来说,一集节目内容都有一定的时长,虽然现在也趋向越来越短,但最短的节目也有十分钟。十分钟的内容,对比十秒钟的广告来说,它不能只出现一个简单的“点”,它需要有一个复杂的“面”来支撑。这种复杂性,也是现在观众所追寻的东西。单一地设计某种情绪的做法不行了,密集爆梗,又哭又笑,才是好看的;单一地教你做人表达观点不酷了,呈现现实里的矛盾性、多元性,才更迷人。如今,单一的东西,观众会觉得“假假的”,一眼就能识破,还会骂你没有诚意。这就是密集信息生活给观众带来的训练,品味提升速度是越来越快了。我们来举个例子。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消费品类,有不少,比如:护肤品、食品、服饰、家居等等。而我们看到在这些类目里,品牌们所创造的内容,能跳出以下“套路”的,并不多:自然溯源,陈述原材料所处的优越的生长环境、产量的珍稀程度;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原料选用等层面的环保科学;生活方式,呈现出人们在使用品牌/产品时轻松、美好的生活画面;……仅仅在打以上几行字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一丝紧张,一种用力想要告诉别人“我很好”的紧张。这一个个倾向性明显的单一点,无法编织出一个空间,留给观众思考和想象。余音袅袅,绕梁三天,不绝于耳。这才是我们对内容的向往和期待。在我们与品牌共创的“灵感开发工作坊” 1 中,有一个方向就是围绕自然生态展开的,而我们的设计思路主要来源于“自然教育”。我们先来看看里面包含的一些观点和话题——自然并不都是平静之美,特别在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存空间有限,植物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树木中也有“杀手”,通过绞死周边的植物来获得生存的机会;自然是一张生命之网,没有个体可以独立存在,鹤群会影响西班牙的火腿产量,针叶树能够控制空中的云雾,狼的存在拯救了森林……没有最厉害,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置;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并不仅仅在于宏大的环保议题,而在于一个人是否能跟身边的自然环境相连接,产生“踏实有根”“平静安全”的感受,这需要找到、构建身边的自然支持系统来实现;……更立体的自然观,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实践体验,是我们认为在自然方向上更有诚意的表达。而这种复杂性、这种诚意本身,真正的源头来自于表达的人,TA 是否对这个话题拥有源源不断的爱和研究动力。● 《十三邀》x 陈晓卿正如陈晓卿老师在节目《十三邀》中提及,天线宝宝的节目组有好几位儿童心理学家,相关的研究资料有好一大叠,“里面玩偶说话的重复长度,和普通婴儿接受人类语言长度的共频率大概有多少,所有的临床调研数据,全部在里头。“虽然并不是说每个内容都要做到这种程度,但这种对内容的求真,对内容的敬畏,没有“爱”很难维系。所以,向内培养团队对话题的“真实兴趣”、对话题的“真实的爱”,也是品牌构建内容竞争力的重要一步。抓住时代的集体心理而非即时的热点现象每一条内容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热点内容通常都是短命鬼,快速生长又快速消亡,对应的是人的短期情绪,很难在观众脑海留下什么痕迹。而好的节目 IP 背后,其实都在回应某个群体在时代之下的集体心理。什么叫做“时代之下的集体心理”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三种“用户洞察”来理解——第一种是基于“购买场景”下的洞察,所有相关数据服务于“用户下单购买”这个目标,阿里的AIPL、抖音的5A人群,主要用于提高品牌在 trade marketing 层面的运营效率(热点内容的最好归宿就是给购买转化引流);第二种是基于“使用场景”下的洞察,通过田野调查、深访、焦点小组等方法,发现用户在使用场景下的痛点、痒点,服务于“用户更好使用”这个目标,帮助品牌进行老品升级、品类创新以及提升 NPS 等指标;第三种是关于用户“长期状态”的洞察,它描述的是在时代环境之下(可能持续 3-5 年),某个群体所面临的挑战和集体心理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内容的动机,启发品牌方、内容方开发内容产品,达成“用户消费内容并获得精神力量”的目标。有如上映一周便破五亿票房的《长安三万里》,“这个片子,是让我们这些中年家长,以“带孩子学唐诗”为动力进入电影院,但在影片开始之后才吃惊地发现,这片子原来是讲给自己听的。” 2● 电影《长安三万里》剧照影片中,即便像李白、高适这样的伟大诗人,在时代变化之际也无法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勇敢地作出了选择,活出了最好版本的自己。而处于经济下行周期的人们,则需要“以史观己”缓解困顿,这也是历史类内容越来越火的原因。人们需要在历史人物那里获得启发,在东方瑰丽宝藏中获得精神鼓舞。这需要品牌方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目标人群,并保持长期观察,定期进行“趋势学习”。了解这些人,在经济、社会的变化中,面临着生活里的哪些挑战,在群体中正在形成哪些趋势、浮现出哪些集体心理。最终得出有效洞察,更好地为精神层面的“品牌”,提供发展方向。(本文完。如有收获,请帮我分享给朋友/同事吧!)* 相关资料:1、“灵感开发工作坊”是粼粼工作室开发的团队培训产品,旨在帮助品牌探索在精神层面的内容主题(“主材料”),并延展具有显著性、一致性的全年/半年品牌营销规划。目前研发的主题方向包括:自然生态、禅与极简主义、时尚与美学等。2、原来,《长安三万里》是给中年人看的童话|景芳说关于作者 | Chiuz Hwang 独立品牌顾问新消费 0-1-10 品牌工作经验品牌梳理、创新策略、内容营销服务品牌HomeFacialPro (功效护肤品牌)无妨 (东方香氛品牌)WonderLab (新营养品牌)好色派沙拉 (餐饮品牌)宝洁、脉动、屈臣氏等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