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福利 |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能够幸存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去年7月,全球濒危物种红色报告更新,长江白鲟被正式列入已灭绝生物名单。
很快,相关话题#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以各社交平台热门话题第一的位置出现在大众眼前,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物种灭绝现象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们,正在中国消失。
01
人类能在下一次物种大灭绝中全身而退吗?
有科学家估算,光是在20世纪,就有大约200万个物种灭绝。而进入21世纪后的这短短22年,有统计的灭绝生物就已经达到902种,平均每年就有41种生物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
生物学家把每年每100万个物种中会灭绝多少,称为背景灭绝速率。目前哺乳动物的背景灭绝速率大约是0.25,也就是每100万种哺乳动物,每年会有0.25种灭绝。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物种灭绝速率远远高于正常水平。
2015年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中的一篇论文表明:现在地球上哺乳动物的灭绝速率,是过去的20~100倍。如果按此态势发展下去,只需要250年,地球就相当于又经历了一次堪比恐龙时代的大灭绝。
由此,生物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恐怖结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发生。
《三联生活周刊》也曾在去年的一期生物灭绝专题中展现了相似的不乐观推论: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现在的地球环境与2.5亿年前让整个地球几乎死亡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事件爆发初期非常像。全球变暖、海水酸化以及物种灭绝速度等种种指标,都显示着我们正处于又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的边缘。
著名科普作家汪诘在新书《寻秘自然》中,用一种直接甚至略带控诉的描述,展现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如何在人类的“主导”下开始的:
△图片授权出自《寻秘自然》
作者还顺带科普了一个生态学中的定律——“物种-面积”定律,换句话说就是:
人类的活动范围越大,其他生物的生存范围就越小,物种的数量就越少。
△图片授权出自《寻秘自然》
还有更多的物种,因缺乏连续的历史数据,是否已经或者正在灭绝,都没法准确得出结论。但它们的灭绝本身都在警示着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在产生巨大的变化,同样身在其中的我们,凭什么能抱有侥幸心理?
然而,危及人类生存的不仅仅有物种灭绝,还有可能正在发生地磁倒转。
02
地磁倒转影响的不仅是自然生态,甚至是人类文明
地磁倒转,即地磁场方向发生南北转换。
地球上的每一块岩浆岩都记录着它们形成时的地磁场方向,在世界各地测定不同年代岩浆岩中的剩磁,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地磁场的方向。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黑龙江五大连池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岩浆被地磁场磁化,待它们冷却后,地磁场的方向就被这些火山岩永久地保存了下来。经科学测量,人们发现,300多年前的地磁极和今天的地磁极方向基本一致。但是这并不能够证明,地磁场的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寻秘自然》中介绍,早在1906年,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在法国中南部火山区意外发现岩石中记录的磁极和当时的地磁极是相反的。他据此推测,地磁极有可能发生过倒转。
但由于这个推论在当时太过惊人,并未立即在科学界得到认可。
23年后,日本科学家松山基范在研究了亚洲36个地点的火山岩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与此同时,瑞士冰川学家默坎顿也对这一假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1910年到1932年间,跑遍全球多处火山,同样印证了“地磁倒转”这一猜想。由此,地磁倒转这个现象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图片授权出自《寻秘自然》
从2013年开始,欧洲航天局就开始通过新一代地磁卫星对地磁场进行精准测量,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地磁强度正在加速减弱,变化率是以前测算的10倍。地磁北极点自1840年有记录以来,一直在向地理北极点移动,过去20年的位移超过了之前100多年的总和。
所以科学家们推测,新一轮的地磁极性倒转很可能正在发生之中。这将对我们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科普作者汪诘请教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地磁极性倒转的李力刚博士,并在《寻秘自然》中做出了解答。
李博士表示:“地磁极性倒转期不会对生物、气候和环境造成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是对于人类的低轨卫星、通讯网络和电力传输网有可能会产生直接的威胁。”
然而,这段特殊的时期会在何时到来,会持续多长时间等问题,还无法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但这并不代表科学家们在这个自然之谜的探索中无所收获。
就如汪诘在其新书《寻秘自然》中所说:“地磁极性倒转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最终成为惊人的发现,看似是某个科学家的偶遇,实则是科学思维的硕果。科学光靠想象力不够,还需要更重要的——实证。首先观察,然后做出猜想,再寻找证据来证实或者证伪猜想。这就是典型的科学思维。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最近400年人类所取得的智力成就,远超过之前一万年的总和。”
在汪诘看来,寻秘自然,探寻的不仅仅是奇特现象背后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科学家们的“解谜”方式。
他在《寻秘自然》中介绍了8个令人着迷的科学现象,在生动讲述自然现象背后成因的同时,还向我们传递纯粹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讲解物理学中悬而未决的世纪之谜——球状闪电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超自然现象:“先找到这种现象存在的证据,然后提出解释现象的假说,最后用实验去验证假说。一个理性的思考者应当秉持的信念是:这个宇宙中没有什么是超自然的,一切确实存在的现象最终都是自然现象,符合确定的自然规律。”
△图片授权出自《寻秘自然》
在科普恒星光变时,他认为福尔摩斯的那句名言“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那个,哪怕再不可思议,它也是真相”在科学领域并不适用,尤其是对天文学而言。人类只是揭开了宇宙大幕的一个小角,我们现在能够做出的假设和猜想远远谈不上“排除所有不可能”。
在揭秘湍流之谜时,他对科学求索之路的比喻理想又浪漫:“破解湍流之谜,就像是一场持续了两个世纪的接力赛,年轻的科学家们从前辈手中接过交接棒,继续奔跑,跑着跑着,他们的头发就白了,但是总有年轻人等在前面接棒,继续奔跑。”
△图片授权出自《寻秘自然》
科学研究,比结果更珍贵的,是在求索真相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世界上还有很多以目前科学水平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但只要秉承了正确的科学研究经验和方法,人类在未来还会创造出更辉煌更智慧的文明。
03
与其说科普是在传播知识,不如说是在激活未来
《寻秘自然》的作者汪诘是一位职业科普人。作为职业科普人,除了要不停学习,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外,还要对科普内容有持续稳定的输出能力,同时也要根据用户欣赏取向的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的传播形式。
起初,汪诘主要写书,其作品《星空的琴弦》(豆瓣评分8.0),《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豆瓣评分8.8)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科幻小说《时间囚笼》获 2019 百花文学奖。
后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他开始做自己的科普账号,其主理的电台节目《科学有故事》至今已更新600余期节目,荣膺喜马拉雅FM2019十大最具商业价值主播(总榜第二名),并常年稳定在平台科技类口碑榜前三。
再后来,他不满足于仅用文字和声音与大众沟通,于是转战视频领域,尝试做导演和编剧,为各大科技馆制作特效影片。其作品《令人惊叹的宇宙》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影视动画类金奖。由他导演的原创纪录片《寻秘自然》已成功播出两季,荣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影视动画类)银奖。
其新书《寻秘自然》便是脱胎于同名纪录片。如何做到图书内容和纪录片一样丰富,甚至比纪录片更有可看性?秉承着一个专业科普人的追求,他在书中对天文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知识点进行了更为丰富的拓展,更新了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并重新梳理了相关知识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清晰地感知到严谨科学思维逻辑。
为了增加科普图书的趣味性和可看性,作者历时3年,实地取材,最终精选出200余幅高清拍摄大图放入本书,既满足了读者对于奇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也使得一些科学原理不至于太过艰涩难懂。
在汪诘看来,他写这本书不仅是要揭秘神秘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成因,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展现科学家如何通过严谨的手段与合理的猜想去解开自然界中的诸多谜题,传播真正的科学精神和观念,启发更多的年轻一代加入到科学探索的行列中,未来成为引领世界科学的中坚力量。
“大国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更需要科技和文化的崛起。过去的中国孩子,他们看着欧美的科学纪录片探索宇宙;我期待在未来,全世界的孩子都会看着中国的科学纪录片成长。”
《寻秘自然》无疑是抵达这个里程碑之前,不可省略的重要一步。
作者:Sibyl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