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将迎来史上最热夏天,人类正把自己推进灭绝的火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你有没有感觉,今年从开年就一直热到现在。
2月,美国国家气候中心(NCDC)的数据现实,我国云南西南部、美国东北部部分地区、巴塔哥尼亚高原部分地区气温创下同期全球陆地观测史新高。
3月,我国从南到北,又接连有100多个气象站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北京更是在3月10日气温就突破了27℃,实属罕见。
到了5月,这下直接不装了,英国气象办公室表示,叠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23年人类将迎来历史上最热夏天。
几乎可以肯定,随着2024年的继续升温,我们将悲剧性地第一次突破《巴黎协定》“升温不超过1.5℃”的警戒线,讽刺的是,两年前我们还对这一目标信心满满。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一旦超过1.5℃的控温目标,人类将触发多个气候临界点:洋流崩溃、极端高温干旱、海平面上升……全球都将陷入空前灾难。
这也意味着,人类将步恐龙后尘,成为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如果你对“生物大灭绝”没有具体概念,那不妨一起回顾下地球生命史,看看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惨烈盛况”。
这本《地球生命小史》回顾地球40亿年生命史,跳出人类中心视角,直击地球每一种生命的兴起、灭亡与更迭。
一次次毁天灭地的灾难,虽然从未成功让生命从地球上消失,但却告诉了我们,相比上一次的生命繁盛期,那些优势物种确实是不可能再回来了……
01
当全球顶级学术期刊编辑决定写科普
《自然》(Nature)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发表了许多科学领域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
学术界有着“一篇保就业,二篇保教授”的传说,足见《自然》杂志的含金量之高。
在全球如雪片般飞来的稿件之中,大约只有8%会被《自然》杂志录用发表,平均审核时间为173天,每一篇得到发表的论文都会经过苛刻的编辑审稿和同行评议。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你,《地球生命小史》的作者亨利·吉,正是《自然》杂志生物科学板块的资深编辑。
在过去30年的编辑从业生涯当中,他目睹了化石发掘井喷式的发展,并见证了这些化石是如何不断重写地球的历史:地球上第一批长羽毛的恐龙;难以置信的、"会走路的”提塔利克鱼……
所有这些惊人发现问世之前,亨利·吉便可接触到这些一手资料,因此他决定将这些精彩至极的发现写成故事。
当一位《自然》杂志的编辑决定写作科普书,意味着他除了拥有高超的科学素养,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
△亨利·吉
亨利·吉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古生物前沿知识,汇聚成这本《地球生命小史:生命演化史诗的12个乐章》,跳出人类中心视角,直击地球每一种生命的兴起、灭亡与更迭。本书的内容既有权威性,也充分代表了这一领域最新的进展。
凭借在出版界的历练和对古生物学的深厚了解,亨利·吉的写作兼具文字流畅、知识丰富和热点精准几个特点,深受公众的喜爱,他的这本《地球生命小史》也因此获得了2022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此外,亨利·吉还是一位知名的“托尔金迷”和科幻小说家,他可能还是奇幻圈子里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曾担任托尔金学会会刊《梅隆》(Mallorn,《魔戒》中的树名)的编辑。
他甚至还在向来严肃的《自然》杂志上开了科幻专栏!如今,这个名为“未来”(Futures)的板块恐怕已经是《自然》纸刊阅读率最高的栏目了。
在写作《地球生命小史》时,亨利·吉也“夹带私货”了:早期地球遍布岩浆,后来又被冰雪覆盖,这不就是“冰与火之歌”嘛!直立人在弗洛勒斯岛、吕宋岛等地演化出了体型极小的人种,那不如叫它们“霍比特人”吧!
这些奇奇怪怪的幽默感,让这本书亲切又好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盛赞这本书:“这是你能读到的关于地球生命演化的最好的书。谁会喜欢读这本书——每一个人!”
而《地球生命小史》的中文版,堪称是强强联合,中信出版社特地请来了知名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倾情翻译,保证知识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
02
生命狂欢,你方唱罢我登场
《地球生命小史》讲述了地球生命史上孕育的众多物种。
地球曾满布岩浆,也曾浸润在一片汪洋之中;曾丛林密布,也曾包裹在一英里厚的冰块之中,宛若巨大的白色冰球。
生命也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顽强而又坚韧。无论地球如何变迁,生命总是生生不息。
40亿年前,这颗年轻星球上冰与火肆虐,不断地遭到天体的轰击。但在所有这些动荡和灾难当中,生命诞生了。
正是动荡和灾难本身滋养了生命,哺育了生命,并让生命发展壮大。
26亿年前,空气中的游离氧突然增加,氧气的灼烧效力太强,导致众多习惯于无氧环境的生物从此灭绝。这是地球历史上一系列大灭绝事件中的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许多生物死去了,但幸存的生物开启了演化的新篇章。
有核细胞或称真核细胞出现了。一些生物离开了海洋,定居在陆地上的淡水池塘和溪流里。一向了无生机的海岸线第一次长起了藻类、真菌和地衣。
大约在8.25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分裂解体,导致了持续了8000万年的一系列冰期,冰层又一次覆盖了整个地球。自大氧化事件以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冰期。
环境越是不利,演化就越能推陈出新。生命又一次经受住了挑战,而且还取得了突破——动物,出现了。
大约在5.41亿年前,寒武纪时期,动物学会了挖洞、游泳、打斗和捕食其他动物。它们身上出现了用钙化合物增强的坚硬骨骼,同时也拥有了牙齿。节肢动物,各种蠕虫,还有棘皮动物和脊椎动物,纷纷登场。
在约4.7亿年前的奥陶纪,登陆行动由苔类和藓类植物率先发动,四足动物试探性地开始两栖生活。
紧接而来的是长达2000万年的冰期,生命对环境变化一如既往地做出了回应。冰期结束以后,耐寒的蕨类植物出现了。
到大约4.1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陆地上出现了由织丝植物、藓类和蕨类组成的树林。泥盆纪,森林不断生长和扩张,四足动物正式向陆地宣告它们的到来,但是它们仍然必须返回水中生殖。
泥盆纪末,火山喷发,冰川蔓延,又一次大灭绝到来了。这次的物种灭绝事件主要发生在海洋,对于颌盔甲鱼类、盾皮鱼类和绝大多数肉鳍鱼类来说是灭顶之灾。
多种多样的早期四足动物类群在泥盆纪末期幸存了下来,这是一个两栖动物繁衍生息、演化出各种形态的时代。一些四足动物演化出了羊膜卵,种子蕨类植物演化出了种子。种子和羊膜卵,让动植物摆脱了水的束缚。
随着盘古大陆的缓慢北移,漫长的旱季到来了,两栖动物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但干旱却给爬行动物带来了机遇,整个二叠纪都是它们的天下。
在二叠纪晚期,一股地幔柱把地壳融化了。海洋中95%的动物中,陆地上70%的动物,都灭绝了。延续了许多代的多种两栖类和爬行类被一扫而光,两栖动物几乎完全被赶回了水中。
但生命会回来的。一旦回来,它们还将带来一场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最多彩、最热闹的盛会。
生命经过几百万年的缓慢复苏,在三叠纪迎来了狂欢。
兽孔类演化成了哺乳动物,但是属于它们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它们只能游走于黑暗的夜间,躲避真正的陆上霸主——主龙类。
恐龙也起源于三叠纪,但在由二齿兽类、喙头龙类、劳氏鳄类、坚蜥类、植龙类和巨型两栖动物唱主角的三叠纪狂欢节上,恐龙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配角。
时间来到大约2.01亿年前,地壳被撕裂,一团岩浆冲到了地表。这场危机持续了60万年,三叠纪“马戏团”几乎被一扫而空,属于恐龙的侏罗纪闪亮登场。
这次撞击灭绝了四分之三的物种,所有不会飞的恐龙都消失了。但是生命又一次恢复了过来。
继承这个世界的是哺乳动物,从三叠纪开始,它们就一直在黑暗中忍耐,如今终于迎来了光明。厚积薄发的哺乳类很快占据了所有的生态位。其中有一个种类令人惊讶——灵长类。
到了中新世,旧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猿类星球。
促使早期人亚族学会直立行走的,是气候逐渐变冷,森林被草原取代。而迫使早期人类走遍地球的,是冰河时代越来越严峻的气候,越来越少的食物。
冰河时代,整个星球几乎处于永久的封冻状态。每一次间冰期却非常炎热而短暂。
但生命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变得更为繁盛。
03
当人类消失之后会留下什么?
到冰河时代结束时,整个人亚族只有一个物种幸存——智人。
在45亿年的无意识混乱之后,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物种。
智人是地球上最与众不同的生命,这是唯一一个能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的物种。他们有可能继续生存数百万年,也可能在下个星期二突然灭亡。
不管怎样,智人也终有一天会灭绝。
人类最终的灭绝将由几个因素共同导致:早期历史造成的基因多样性不足,今天栖息地损失造成的灭绝债务,人类行为和环境改变造成的生育不足,以及小规模孤立人群所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
或许人类有可能离开地球,在其他行星或在太空居民点里永久生活,但他们最终也会分化成新的物种。太空旅行不能避免人类的灭绝。
那么,人类将留下什么遗产?
如果以地球生命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什么都不会留下。
整个人类历史是那么激烈而短暂,所有的战争和文学,所有王公和独裁者的宫殿,所有的爱和痛苦、梦想和成就,在未来的沉积岩上最多留下毫米厚的沉积层。甚至沉积岩本身也会被腐蚀成尘埃,永远安息在海底。
但是,正是这种前景驱使着我们去保护现在拥有的一切,让我们自己短暂的生命以及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尽可能过得舒适。
在群星和宇宙的尺度上,世界大战一类的事情似乎也可以忽略不计。
但奇妙的是,想到这不过是一群微生物短暂的挣扎,并没有减弱斗争的紧迫性,反而催促我们多尽自己的一份力,要在最终的黑暗降临前,为自己的种族多赢得一些澄明的辉光。
因此,从更宏观的层面,我们没有必要绝望。
地球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存在——这正是《地球生命小史》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2022年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直击地球每一种生命的兴起、灭亡与更迭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