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夏天来袭,威胁才刚开始
7月11日,中国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天”正式登场。
热,或许是今夏人类最为相通的感受。不久前,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热带太平洋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了90%,预计此次事件至少为中等强度。
接连打破温度记录,是厄尔尼诺的前兆。今年5月,全球海面温度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随后的6月,南极海冰面积创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新低。
根据世界多地的模型预测和专家评估意见,预计2023年7月到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 / 图源:世界气象组织
诸如热浪滚滚、炎炎夏日等形容词,或许已经不足以准确描述温度之高。气象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根据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监测数据,截至6月22日,全国共有183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46站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地区高温日数6.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1天。
早上7点,本该是太阳初升的时候,但不散的高温却热得人汗流浃背,而这已经是今夏的日常。“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等段子,已经照进了现实。
更为严峻的是,如此高温,还只是“厄尔尼诺”给人类的小小下马威。从气象经验来看,厄尔尼诺对全球温度的影响,通常在其形成的第二年呈现,这意味着,真正的威胁还未到来。
最热一周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 Niño”的音译,本意是“圣婴/上帝之子”,最早是秘鲁、厄瓜多尔等国渔民对圣诞节前后在南美秘鲁海域海水异常升温现象的称呼,后引申为一种气候现象。
通俗来说,厄尔尼诺就是暖水现象,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异常升温。按现行气象标准,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若厄尔尼诺状态持续5个月及以上,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7月10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一名男子靠近喷泉纳凉 / 图源:新华社
与厄尔尼诺相对的是“拉尼娜”,即上述海域海表温度出现异常降温的现象。一般来说,两者会交替出现,平均每2-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
人类活动正深刻影响着这一自然气候变化。1900年以来,全球已经经历了28次厄尔尼诺和29次拉尼娜事件,但1951年以来,共出现了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只出现了1次强拉尼娜现象。
早在今年5月,WMO就发布报告预测,未来五年中至少有一年,以及整个五年期,有98%的可能性为有记录以来最暖,并将打破由超强厄尔尼诺在2016年创造的记录。
该报告称,2023年至2027年,全球近地表年平均温度至少有一年暂时高于前工业化时期(即1850-1900年)水平1.5℃的可能性为66%。这也就意味着,《巴黎协定》1.5℃升温限制,或许被暂时打破。
7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官员奥马尔·巴杜尔(右)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近期高温天气与厄尔尼诺现象进行说明 / 图源: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参与该报告撰写的英国气象局表示,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如今的热浪不仅更热,而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2022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比前工业化时期年平均水平高出了约1.15℃;在过去50年,温暖期的时长已经延长了一倍。
2023年,这一数字最高或升至1.32℃,这已经是全球气温连续第十年比前工业化时期的水平高出至少1℃。WMO的研究显示,温室气体含量并非唯一处于创纪录水平的气候指标,海平面、海洋热含量和酸化情况,也处于观测到的最高水平,过去8年或许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8年。
同处地球村,当气候出现明显异常,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当地时间2023年6月30日,美国加州,大火在佩塔卢马西部向山上蔓延。由于气候变化和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几个月来出现了异常炎热的天气,随后出现了非官方的高温记录
南美的蝴蝶扇动翅膀,未必能引发大洋彼岸的风暴,但仅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却可通过洋流、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力覆盖全球。
WMO《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在超强厄尔尼诺和温室气体的双重夹击下,全球气温在2016年达到了顶点,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而如今,厄尔尼诺的威力不减当年,这一糟糕的纪录或许还将被不断刷新。
按照初步测算,今年7月3日至9日这周,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周。日本气象机构分析称,7月7日,全球平均气温高达17.24℃,打破了2016年8月16日16.94℃的记录,考虑到厄尔尼诺对全球温度的影响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延时性,明年夏天的温度恐怕还要在今年高温的基础上再有提升。
“圣婴”加剧变暖
作为厄尔尼诺的“诞生地”,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圣婴”来临前,已经饱受全球变暖之苦。7月,WMO发布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022年气候状况》显示,过去30年里,这一地区平均每10年升温0.2℃,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升温速度。
南美水电资源相当丰富,世界最大的10座水电站中,有4座位于南美,水电也是南美重要的发电来源。2021年,巴西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长时间大面积的降水不足,引发严重的电力危机,国家面临限电甚至断电的风险。
而同处南美的智利,干旱已经持续了14年之久,上一次该区域有着程度如此严重、持续时间之长的干旱,还是千年以前。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2日,智利,奶牛走在干旱的阿克里奥泻湖干涸的湖床上
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世界小水电发展报告2019》统计,南美地区未开发的小水电潜力为27677MW,仅次于东亚和中亚地区。
这本该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示范区域,但受近年来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影响,南美小水电推进并不顺利。WMO表示,过快的升温对拉美产生了螺旋式影响,让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从全球范围来看,厄尔尼诺也不如它名称那样神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警告称,受厄尔尼诺影响,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大增,南美连降暴雨、澳洲久旱不雨等恶劣气象的概率攀升。
高温的炙烤不断融化着冰层,本该是白雪皑皑、冰川覆盖的极地区域,同样难逃冰雪消融的厄运。当北极熊在冰面上漂浮却无家可归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一次次刷屏时,北极气候的恶化可见一斑。
NOAA的一份报告称,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区都要快,象征着寒冷的北极在变得更暖、更潮湿的同时,还将产生更多风暴;而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同样也处于历史新低。
南北两极尚且如此,一些著名的雪山自然免不了被削去白色外层。去年夏天,安第斯山脉中部冰川积雪消失殆尽,阿尔卑斯山冰川融化的速度也在去年创下了新纪录,这些本可以作为灌溉或加工后饮用的水资源,就这样涌进了海洋。
这导致了1993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经翻倍,仅2020年1月至今,就上涨了近10毫米。
在加剧炙热感的同时,厄尔尼诺也为各国经济带来了“烤”验。泰国是稻米、橡胶、糖的重要出口国之一,今年上半年,该国降水已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28%,而明年还将持续面临干旱风险,这让泰国政府不得不加紧应对,以减低气候变化对该国农业乃至全球相关产业的影响。
7月7日,行人在泰国曼谷街头用衣物遮阳 / 图源:新华社发(拉亨摄)
同样遭遇重创的,还有澳大利亚。根据预测,该国下季小麦、大麦、油菜籽产量将分别下降34%、30%和41%。
今年5月,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厄尔尼诺将导致农业生产和制造业大幅下降,并助长疾病传播,导致国内生产总值萎缩,本年度将在全球造成约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6万亿元)的经济损失。
国际合作的缺席
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手段,没有机构能准确预测本轮厄尔尼诺究竟还会打破多少记录,但在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下,影响必然不小。
去年,WMO就曾表示,今年其将聚焦于建设早期预警、增加对全球基础观测系统的投资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但当厄尔尼诺真正来袭,要做的似乎还有更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表示,各国在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方面偏离正轨,各国间也缺乏信任、支持与合作。
这一发言是如此令人熟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早在2016年厄尔尼诺期间曾指出,没有一国的政府有能力单独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必须根据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促进有效的、国家兼容的、区域性的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投资,并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呼吁各国要预见危机,而不是等待危机。
7月6日,人们在埃及亚历山大的海边游玩消暑 / 图源: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那么,为何在7年后,古特雷斯的发言依然充满担忧呢?或许一篇发表于《国际经济学杂志》的研究能给我们一些启迪——该文章称,上一轮的厄尔尼诺冲击了澳大利亚、智利、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新西兰和南非等国经济,但却促进了美国和欧洲地区的经济增长。
时移世易,正如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研究员鲍勃·利蒙所说,任何类型的计算机模型都没有经历过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超高海洋温度。在影响力或许更大的厄尔尼诺面前,上一次的所谓“幸存者”,这次还能如此幸运,还有资格作壁上观吗?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更多资讯
编辑 | 吴阳煜
新媒体编辑|阿树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