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柏树、年轻的毕加索、史上最强绘画家族、墨西哥迷人的古文明、大洋洲的多元文化万花筒......这个夏天,这些展览都值得一看。
弗朗索瓦·莫尔莱/赫苏斯·拉斐尔·索托:欧普与动态1943年,瑞士化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成功提取了麦角酸酰二乙胺,只需要 0.1 毫克,就能开启一段不可思议的迷幻旅程。欧普艺术便兴起于之后的1950至1960年代,一群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如何打破平面的束缚,“以错觉的手段,制造运动的印象”。融入数学、科学研究和色彩理论中的概念,运用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及醒目的色彩,营造出视觉效果和幻象。弗朗索瓦·莫尔莱 《6网格0°-18°-72°-108°-162°》
弗朗索瓦·莫尔莱《雪崩》弗朗索瓦·莫尔莱《短线纹理0°-90°》
欧普艺术团体 GRAV 的创始成员,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莫尔莱,选择将几何结构作为实现有意识创作的最佳途径,使用一套基于演算和自由协定的准则进行绘画创作。使用方形画布、胶带、霓虹灯等素材,在材料的中立性和创造的随机性中,探索纯粹的偶然性。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浸透BBL蓝》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白色至上》
和欧普艺术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动态艺术同样挑战艺术的静态模式,在创作中使用电动机、可移动部件和各种能量源驱动,为观众制造全新的观看体验。动态艺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委内瑞拉艺术家赫苏斯·拉斐尔·索托,他从艺术生涯早期尝试超越二维几何形状的表现形式,利用重复装置引入运动的概念。1950年代,索托开始运用工业材料以及合成材料创作线性和动态结构,邀请参观者体验作品对于动态、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挑战。本次展览是路易威登基金会 “Hors-les-murs”(墙外)项目之一,呈现上面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回顾他们在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领域的探索与贡献。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写意”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特质的理念之一,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表现。本次展览以写意为核心理念,呈现中国明清之际和现代以来的美术史上具有写意精神和写意水准的艺术作品。《秋窗竹韵图》,八大山人,中国美术馆藏
《江干访友图》,石涛,中国美术馆藏
八大山人(朱耷)与石涛均为明末清初的艺术家,两人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观念相近,作品都带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对后世的写意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展览展出两位艺术大师的书画艺术与时代、社会、个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梳理20世纪以来在理念和技法层面深受二人影响的中国写意艺术的文脉流变。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本次展览的展品基础与学术脉络源于1953年新中国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该展览由文化部主办,共展出3000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工艺品,涵盖陶瓷器、染织刺绣品、雕塑品、金属工艺品、漆器、编织物、年画剪纸等类别,是建国后第一次对民间美术工艺比较系统全面的搜集和介绍。「天仙送子」年画,天津杨柳青
景泰蓝和平鸽纹盘,常沙娜,20世纪50年代,北京特种工艺公司出品
本次展览呈现逾170件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分致敬1953、陶瓷、漆器、织绣印染、年画、杂项六个单元,全方面解读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乌菲齐美术馆位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主要展出美第奇家族收藏的版画、油画和雕塑作品。美术馆建筑始建于1560年,最初是由第一代托斯卡纳大公 Cosimo I de' Medici 委托建造的市政办公场所,因此得名“uffizi”(办公室)。本次展览将呈现来自乌菲齐美术馆的50件自画像作品,时间跨度从文艺复兴至当代,既能瞥见艺术家自身容貌形象的再现、精神世界的表达,也得以探寻画家所处时代与社会文化的珍贵线索,揭示有关“自我”与“现实”的永恒主题。“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趣时”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努力,承载着“恰切时分”的中国哲学思想。《指向无穷的750个点》,Tatiana Trouvé,2009年
《亚洲一号》,曹斐,2018年
《太累了》,Camille Henrot,2013年
本次展览是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的开幕展,共呈现13位中法/旅法艺术家的作品,旨在促进两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参展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涉及地球、人类、动物、神话、未知、孤独、疲倦、消亡与新生等话题,创造出超然的世界景观。1525年,老彼得·勃鲁盖尔出生于今天比利时安特卫普东部的一个农民家庭。其45年的短暂人生几乎全部在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度过。虽只留下了40幅左右的画作,却有多件成为艺术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作品。而这只是个开始,在此后的150年中,勃鲁盖尔家族诞生了众多艺术家,打造出“勃鲁盖尔”这个历久不衰的“家族品牌”,堪称一个艺术王朝。150多年来,勃鲁盖尔家族的成员以画笔讲述着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日常故事。画中有被劳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农民,有倒在街头的酒鬼和悲天悯人的乞丐,有孤独寂寞的旅行者,有对世事漠不关心的封建领主……展览展出了家族中9位画家的作品,包括16世纪弗兰德斯绘画的代表人物老彼得·勃鲁盖尔,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与扬·勃鲁盖尔,孙子甚至曾孙。通过比较他们的作品,将是一个了解画家家庭全貌的宝贵机会。
这是浦东美术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一闻名遐迩的世界级艺术机构之间的初次联手。在全球的七大洲中,相较于其他六大洲及其广阔的陆地,大洋洲的地理与文化是一种全然不同的面貌与叙事。这里是地球上“最小”的一个大洲——陆地面积仅有约8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且大部分由分布在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组成。正是海洋定义了大洋洲地区人民过去以及未来的身份。正如来自大洋洲的人类学家埃佩利·霍欧法(Epeli Hau’ofa)写道:“海洋广阔无垠,它扩张着……从海水深处及更深的火域冉起。海洋即我们,我们是近海,更是远洋。”展览分为三个主单元:远航(Voyaging),祖先(Ancestors),和时间(Time),展览的亮点包括:将一棵树的完整树干挖空后雕刻而成的高耸槽鼓、来自托雷斯海峡岛屿的令人目眩神迷的龟壳面具、来自所罗门群岛的仪式盾牌、镶嵌着虹彩贝壳弧形装饰线的精美独木舟船首雕塑……这些惊艳的艺术品贯穿大洋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构建起这一广阔地区鲜活而多元的文化万花筒,创造了一个将原住民视角与突破性的前沿学术研究相互结合的良机。雷蒙·德巴东是当今最负盛名的摄影师和电影导演之一。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德巴东十二岁时接触摄影,并以父母的农场和乡村环境作为最初的拍摄对象,而这一主题也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上索恩省,塞尔旺斯,拉古特杜弗莱纳》,雷蒙·德巴东,2007年
这是雷蒙·德巴东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通过近百幅作品及一部主题电影,试图与观众分享艺术家如何运用图像进行简单而直白的叙述,并谦逊地将画面留给拍摄对象,不刻意追求决定性的瞬间。德巴东始终在寻找将人和地点建立起某种关系的最佳距离,他边聆听边让对象们发声,以人文的目光看世界。《默兹省,科梅尔西》,雷蒙·德巴东,2004年
展览的标题“现代生活”,源自2008年雷蒙·德巴东与克劳迪娜·努加雷(Claudine Nougaret)共同拍摄的《农民剪影》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现代生活”讲述的不仅是德巴东的乡村情节,也意在呈现法国当下的乡村、市郊、灰色地带,这些波澜不惊的地方与人们对法国固有的视觉联想——如诗如画或者罗曼蒂克大相径庭。作为农民的儿子,德巴东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也讲述着世界,在黑白和彩色的切换中再造风景摄影。
《巴黎机场项目》,安德烈·吕尔萨,1932年
1914到1945年的巴黎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疯狂年代”,再到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另一方面,艺术与文化在这三十年间繁荣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作家和音乐家齐聚巴黎,推动着现代性的萌生与蓬勃。《埃菲尔铁塔》,罗伯特·德劳内,1926年
本次展览将通过建筑模型、绘画、珠宝、摄影、电影、时装等300余件作品,结合建筑原作与街景还原,帮助参观者全方位体验1914-1945年的巴黎的城市基建与物质文化风貌,感受海明威笔下的“流动的盛宴”。1924年,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将“超现实主义”定义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们试图用言语、书写,或其它各种方式来表现出思想真实的运作”。《蓝天上的人与鸟之舞;火花》,胡安·米罗
《果熟来禽图》页,八大山人
《水墨画》,亨利·米肖,1959年
《墨的国度》,皮埃尔·阿莱钦斯,1959年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超现实主义诗人和画家们试图在这场西方价值体系崩塌的灾难之外另寻一种精神家园,并很快把目光投向亚洲。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人画家提所倡导的“书画同源”,深刻影响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如安德烈·马松借鉴中国书法灵动迅捷的特点创作出第一批“自动绘画”;胡安·米罗在其创作中寻求绘画与诗歌的融合;亨利·米肖用墨水描绘出如同表意文字的黑色图案。本次展览共呈现近100件来自法国蓬皮杜中心与上海博物馆的作品,力图寻找超现实主义艺术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关联与互动,打开认识超现实主义的全新视角,从而抵达贯通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本源。
明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皇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复杂张力不仅是解读明代社会演变的关键线索之一,也是欣赏阅读明代书画的重要入口。《兰亭修禊图并记》局部,文徵明,1557年
《仿米芾<黄州竹楼记>》,祝允明,1520年
《观潮图》,周臣
展览呈现83件(组)龙美术馆收藏的明代书画文物,以此展示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笔墨,并探究他们的日常生活、审美态度、哲学思想与政治抱负。
展览汇集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代表性流派与画家的创作,重要展品包括吴伟《柳荫炊钓图》、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记》、仇英《人物图卷》及董其昌《书画合璧山水小景》等。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籍发展史上的黄金阶段,造纸术进入成熟期,制墨术步入转型发展期,印刷术更是臻于至善。这一时期的古籍有卷子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等装帧形式,采用手书传抄、雕版刷印和刻石拓印等制作方式。无论字体、版面、装帧,宋元古籍都体现出了艺术之美,因而也成为历代藏家的箧中珍宝。《兰亭续帖》,佚名摹,北宋政和初年刻石,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一直高度重视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展示工作。本次展览将呈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66部宋元时期写本、刻本、拓本,包括多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孤本,为参观者解读这批古籍的版本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墨西哥是35个世界遗产的所在地,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古城遗址。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6世纪西班牙入侵的3000多年里,一个独特的文明开花结果,适应了其多样化的环境。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三个代表性的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和特奥蒂瓦坎。雨神 Tlaloc 造型的容器,阿兹特克文明,1440-1469年,大神庙博物馆藏
死亡圆盘石雕,特奥蒂瓦坎文明,300-550年,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藏
玛雅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在广大地区蓬勃发展,由具有先进的历法和文字知识的国王和贵族领导,他们从事贸易和战争;阿兹特克文明在1325年建立了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现在的墨西哥城),在军事力量和朝贡制度的支持下享受繁荣;特奥蒂瓦坎文明,从公元前1世纪到6世纪在墨西哥蓬勃发展,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有计划的城市,包括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和羽蛇金字塔。风暴之神壁画,特奥蒂瓦坎文明,350-550年,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藏
刻有96个字符的石碑,玛雅文明,783年,邦帕伦遗迹博物馆藏
在火山爆发、地震和干旱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怀着对神灵的信仰,有时也是对神灵的敬畏,建造了代表各个文明的宏伟纪念碑,如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大庙和三座大金字塔。这个展览通过他们对宇宙神灵和大自然的祈祷,以及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和他们在不同环境下创造的成型艺术之美,探索墨西哥古代文明的深度和魅力。从浪漫主义画家对光影的驾驭、印象派对光线的直接描绘、二十世纪初的实验摄影,一直到当代艺术中以光为媒介打造的沉浸式环境,”捕捉光”的挑战推动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的创作形式,进而开创艺术史的新篇章。《埃普特河岸的白杨树》,克劳德·莫奈,1891年
《星尘微粒》,奥拉维尔·埃利亚松,2014年
本次展览将以 “光” 为线索,展出英国泰特美术馆收藏的约120件作品,年代跨越200余年,以各个时期的重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为重点,阐释 “光” 在艺术创作中的演变。巴斯奎特与安迪·沃霍尔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相识并成为挚友。1984年至1985年间,两人从为彼此绘制肖像画到共同作画,共绘制了约160幅联画,其中部分画作是二人艺术生涯中最大幅面的作品。《扮作大卫的巴斯奎特》(Portrait of Jean-Michel Basquiat as David),Andy Warhol,1984
《OP OP》,Jean-Michel Basquiat & Andy Warhol,1984年两人在持续合作中表现出精神的交流与技法的相互影响。共同好友 Keith Haring 曾评价二人 “用绘画取代了语言交流” “形成了第三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展览展出两位艺术家于1980年代共同创作的逾100幅作品。一批同时期活跃于纽约中心城区的美国艺术家,如 Keith Haring、Jenny Holzer、Kenny Scharf 的作品将同时亮相。为了参观巴黎世界博览会,毕加索于1900年秋天首次造访巴黎并停留约两个月时间。1901年5月,他开启第二次巴黎之行,随后留在那里直至年底。期间他在美术馆欣赏艺术,在波西米亚咖啡馆休憩,走遍巴黎蒙马特区的社交场所,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萌生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用餐者》(The Diners),Pablo Picasso,1901年,纸板油画
《离开巴黎世界博览会》(Leaving the Exposition Universelle Paris),Pablo Picasso,1900年
本次展览是纪念毕加索逝世50周年的活动之一,主要讲述毕加索年轻时初到巴黎的经历,共展出10幅绘画和纸上作品,包括毕加索的早期重要作品《煎饼磨坊》及多幅人像练习。
梵高曾在法国南部生活过两年的时间。1888年2月,他来到阿尔勒小镇,对当地高耸黝黑的树木产生深刻印象。1889年5月,他住进阿尔勒郊外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着手将所见的景物绘制于画布之上。如火焰一般燃烧的树木,不仅点燃艺术家的想象力,也成为梵高艺术表现力的代名词。《普罗旺斯夜间的乡村路》(Country Road in Provence by Night),Vincent van Gogh,1890年
《柏树》(Cypresses),Vincent van Gogh,1889年
《柏树围着的果园》(Orchard Bordered by Cypresses),Vincent van Gogh,1888年
为纪念梵高诞辰170周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次以“梵高笔下的柏树”为主题举办特展,共展出约40件油画、素描和信件。展览将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梵高的作品,通过技术性研究分析画作中的细节,揭开梵高名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