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米其林,我提名灵隐寺
“到寺庙去”,2023最时髦的都市探访。
探访藏于都市的寺庙,对深陷极速变化漩涡的都市人来说,是最小成本的精神切换。
而在寺庙中最受欢迎的项目,除了求各色手串,就是吃了。
今天的推送不算短,但看完之后,你的味蕾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想法。
为美味访一座寺
杭州·灵隐寺·永福寺
苏州·兴福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到中国历史悠久的佛寺,杭州是绕不开的存在。而提到杭州的佛寺,又绕不开灵隐寺。某种意义上,以灵隐寺为代表的素食甚至影响了地区的饮食口味,影响了杭帮菜,成了其重要组成。不知何时起,杭州是美食荒漠的讨论盛行网络,但就算这个观点成立,至少得加上限定条件——美食荒漠?素食另计。看看十方苑的火爆程度就知道了。
十方苑的素面最出名,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常早早售罄。吃不上素面也不用灰心,这里的其他菜品也丰富而出色,春天的惊雷笋是不可不尝的,淡淡的清香中能品到禅的气息。灵隐素饺和云林馄饨虽然全年供应,但常客是可以从中尝出不同的,因为食材中的时蔬与菌菇是随季节更新。四季烤麸、素烧鹅已成必点的网红产品,而腊八粥则是很多人从入冬就热切期待的,热腾腾一碗温暖身体,甜蜜内心。
单是为美食就值得造访。灵隐寺烧香有时候反而成了次要目的——值得专门绕路而来的餐厅,单看这个维度标准,似乎已经满足米其林二星的条件了……
素面是每一个寺院中的美食标配。和日本以荞麦做素面不同,中国从南到北的素面都以小麦为原料——“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印光法师从健康角度点拨出原因。永福寺同样用一碗历史悠久的素面打动人心,原本小范围供施主的素面因为太受欢迎,以至干脆开了主打面的福泉素面餐厅,素面种类超过十种:光是以人们最喜闻乐见的雪菜,就有雪菜茭白面、雪菜毛豆面、雪菜笋丝面。这里的所有素面都以食材为名,易于辨识选择。
永福寺建于东晋、兴盛于南宋,1600多年间与日本交流频繁,既有日本僧人来访修行,也有如明末东皋心越禅师前往东瀛弘扬佛法。在京都的很多寺庙中,都能找到永福寺的影子。而身处永福寺散落山间的佛殿禅院中,又很容易让人想起京都。特别是盛夏,在周遭一片浓绿,耳畔蝉鸣不绝,吃着番茄丝瓜素面时。
苏杭地域相近,寺院风格上并无太大差异,可食物却有。苏州的素食少了杭帮菜的浓油赤酱,多了让人难忘的甜。兴福寺官网上,素食品种占满一整页。尽管各种满足现代人“素菜荤相”矛盾心理的素鸡、素鸭、素鱼、素肉占去醒目位置,但低调藏在最后的蕈油面却一直是懂行食客的最爱。清朝的法灯大师用蕈油面款待过还乡的两朝帝师翁同龢,民国时期的宋氏姐妹吃过后也是赞不绝口。
兴福寺所在的常熟虞山遍布松树,每年春秋,名为蕈的真菌就会从松树根部冒出。“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李渔曾在《闲情偶寄》里如此夸赞此物。蕈好吃却极难处理,摘筋、除虫、清洗,光是准备工作前后就要几小时,也只有认真耐心的僧人才能做得好。风干、熬油,蕈的美味得以保留全年,在一碗被称为“素面之王”的蕈油面里复苏。看似简单的蕈油面,天地精华似乎都在其中,这也许是自然对于佛教圣地的恩赐。
寺中妙味
关西·高野山·增福院
11月初,关西多数地方还满眼绿色,可海拔800多米的高野山上——在弘法大师空海1200多年前开创的佛教圣地——枫叶已红得灿烂。在这里,可以入住在历史悠久的增福院。高野山昼夜温差极大,经堂里也没有取暖,等清晨天亮,就去上早课,抄经时,你的手指可能会僵硬到不听使唤。
在苦修中,最容易体味的即是素食的美味:早餐的高野豆腐味噌汁,配着素荞麦面和撒满紫苏芝麻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简单的食物一下子复苏了身心。晚餐是精进料理,九个钵皿里几乎都有高野豆腐,但却显得格外丰富,野菜天妇罗、豆腐田乐、烤物、煮物各有各味:原味豆腐保持着细腻口感与十足豆香、煮物中吸足汤汁里菌菇的鲜,连甜品都是豆腐做的……
高野豆腐的诞生据说正是因为高野山的冷:古时僧侣供佛,温度太低豆腐在供桌上冻住了,结果发现解冻后的豆腐脱了水,味道却更鲜美。就这么数百年来,高野豆腐成为高野山美味的主角。
开立高野山灵场前,空海大师曾在盛唐时的中国游历,灵隐寺中如今还有其雕像。其实日本的精进料理也和佛教一样,源自中国。从南北朝开始,佛教在中国进入兴盛期,梁武帝在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颁布《断酒肉文》,要求僧侣戒荤食、不饮酒。这是素食与寺院结缘的开始。素食从那时起在寺庙中生根,延续数千年。
素食在寺庙里从早期的粗茶淡饭逐渐走向精致也是自然的事。僧侣以多于常人的学识了解食材,并专注烹饪之道,也是修习禅法的功课组成。而信徒上香拜神灵,顺道祭一下五脏庙则是朴素真理。
简是素食的原点,这也许是一碗素面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原因。素面和豆制品为基础,菌菇、野菜、时蔬随季节流转,煎炒烹炸加发酵熟成。其中碱水和面是素面爽口弹牙的口感关键,而味道源自汤头。菌菇是面“鲜”的灵魂元素。寺庙多位于山野,内外遍布松柏,夏日盛产各种菌类植物。它们像是取之不尽的当季珍馐,采晾收集就能全年使用。几个小时的精心熬煮,菌菇的鲜就在汤里复活了。大豆制品是最多被花时间钻研的,从豆到腐到浆到发酵物,每个存在的过程和状态都可以独立成菜,素烧鹅、素火腿、素丸、素鱼……如果不道破,食客很难一下看清它的前世。
挖掘素食宝藏
杭州·径山寺
南京·鸡鸣寺
苏州·西园寺
对素面有执念,不用死磕十方苑,“贰捌玖”也是个选项。这个数字常被灵隐寺中的僧人或工作人员提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神秘的暗号。其实这真的只是天竺路289号的贰捌玖素食馆的名字。贰捌玖菜品相对简单,素面是其中主打。罗汉面以番茄打底,汤浓味足,观音面时蔬下得慷慨,什锦面是材料最丰富的,从笋到坚果,配料与面占比几乎不相上下。
这些之外,当然还有更多选择,诚如前面所说的——以灵隐寺为代表的素食甚至影响了地区的饮食口味,影响了杭帮菜,成了其重要组成——在这一带,颇有一些素食馆,包括最近逐渐有了热度的“知竹”,夏天点一碗招牌的知味拌面,黄瓜丝与花生碎潇潇洒拌开面条,清爽舒适。
吃完面如果有时间,不妨顺路到旁边的法喜寺去看看,这里比灵隐寺人少清幽,禅意却也浓厚。
径山寺藏身余杭乡村,很长时间,寺外妙香堂是唯一素食餐厅,菜单上比萨、烤马苏里拉等菜品透着不伦不类,不过好在如今寺里随着修缮后的香客增多也开了素面馆(也快到了高峰要排队的程度),尽管食物简单,但也算回归素食初心——简单好味。其实径山寺在历史上与食物有着深厚渊源,南宋时的径山茶宴被来此修行的南浦绍明禅师带回日本,成为日后日本茶道的起点。而被传回日本的还有一种制酱技术,那是如今广为流传的日本味噌的前身。名为径山寺味噌的一种味噌至今还在日本超市中随处可见,它咸香中带着微甜,用来蘸食蔬菜,带着千年前的南方佛国味道。
在径山寺可发现文化交流,到南京鸡鸣寺则能找到皇家背书。乾隆“南巡”至此大笔一挥,鸡鸣寺就替代了曾经的同泰寺。不过比这更有名的历史事件是前文提及的《断酒肉文》,梁武帝就是在此颁布的禁令。如此说来,鸡鸣寺就是寺院素食的起源。对于现代人,往昔的辉煌远不及一道素火腿诱人。这道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菜品,如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新杰说的那样,加工过程就需要充满禅意: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和不怕麻烦的巧手:从泡黄豆就要精选金黄饱满,泡出白芯后煮制成浆,用冷却豆浆时的表层豆皮晒干泡软做芯,再用整张豆皮将其包住用布缠紧上锅蒸。做好的整卷腿切成薄薄透光的一片片,切面纹理就像涌动的波浪。材料只是一种大豆,但是一口吃下去却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味道——光是这制作过程,已经可以触达豆制品加工制作的天花板。
将素食打包带回给家人朋友,分享的除了美味,也许还有禅意。素面固然经典好吃,怎奈不方便外带。如果有这个打算,不妨考虑苏州西园寺。虽然没有寒山寺的人潮夸张,但来吃素也要趁早。西园寺素食清晨7点就开门迎客,如果过了下午1点才来,很多品种就买不到了。“连吃带拿”是西园寺的正确打开方式,除了素鸡、素烧鹅,面食也适合:素包皮白松软,梅干菜内馅香气扑鼻。糯米松糕、定胜糕、素八宝饭,冷食热食皆宜。如果一定要在家吃素面,这里也贴心准备了观音面浇头,带回去后要做的,只是烧水煮面后将其淋在面上拌匀而已。
食与景的双重享受
大理·感通寺·寂照庵
厦门·南普陀素菜馆
保定·大慈阁
大理,古时的妙想国,佛教在此兴盛数百年,先后9位皇帝出家为僧的历史注定此地的佛缘。寺院庙宇散落山水间,成为迷人风景的一部分。宜人的气候使得大理物产充盈,食材丰富、全年不断让大理素食具有天然优势。
“感而遂通,寂静照鉴。”背靠苍山的感通寺和寂照庵是大理最富禅意的所在。感通寺和寂照庵都供应素斋,它们保持着最初的形式——简单、廉价、按需自取。虽没有过多精巧的形式感,但菜品内容足够多样,南瓜、菌菇、蔬菜、腌渍物……没有选择反而返璞归真,更能吃到本味。感通寺的斋房像质朴的山间农家乐,寂照庵相对环境清幽一些,不过在那里吃素要有更多耐心——来寂照庵吃素近年成了热门打卡项目,每到用餐高峰都会排起长龙。但有苍山美景和佛光笼罩,即便久等也不难熬。
同样是位于美景中的寺院,厦门的素菜与大理对比鲜明。南普陀素菜馆经过100多年的演变,已经从早期给香客供应简单斋饭,发展成菜品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天下第一素宴”名号。筼筜流霞、半月沉江、竹影情长、香泥藏珍……几乎没人能光凭这些极富诗意的名字知道菜品到底是什么,吃饭前先听故事成了标准程序,而各路名人来此给菜起名字也一度成为风潮。回头想想,这样注重形式感,是不是和佛家的修行本意有些背离?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似乎较为有影响的寺庙素菜都在南方,其实也并非绝对。保定的大慈阁第一个表示不服,这个源于南宋的寺院中有北方地区较为知名的素面,北方古来食材不如南方丰富,大慈阁扬长补短,以红枣、枸杞、当归等中草药材提升食补功能,加上长时间慢火熬制的汤头,素面远近驰名。
不过即使追求美味,也要记得寺庙食素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是不要食用外带食物算是基本常识——就算同样是素食,也难免其中用到一些佛家有所禁忌的材料。二是“止语”,很多寺院餐厅中都在墙壁上写着这样的字眼。佛门净地,保持安静不可喧哗是对佛祖的敬意。三是杜绝浪费。无论点菜还是自助式素斋,都请按需取食,对于这一点,寂照庵餐台上红纸黑字对于违反规定的后果写得明白:碗里剩余饭者,罚大殿跪香一炷!
先有禅,后有禅茶
福鼎·明月寺
一整夜雨的滋润,让草坪绿得油亮。山上的季节感总是稍落后于山下,但此时也已经呈现了初夏的活力。对于许多山,五月,正是上山喝茶的季节。
“云中吃茶”的隐世乐趣并非难寻,譬如武夷山,武夷山以岩茶闻名,这里的白云禅寺住持长净就曾因制茶技艺在央视纪录片中露面。在纪录片里,长净说:“喝茶的时候用这颗心,坐禅的时候也用这颗心,茶味跟人生的味道一样,跟禅的味道也一样。”
大多名茶诞生的地方,都留有以茶渡人的传统,譬如福鼎白茶。
福鼎市桐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设有僧人修习的道场,到一百多年前,明月寺正式建立。走进如今的明月寺,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遍布寺院的花草植物——四季变化,花开不同。这样的变化,始于2019年,大莲师父接手寺院之后。大莲师父的佛缘是从她13岁时结下的。那年,看了从普陀寺疗养归来的父亲带回的佛寺结缘册子,她受到感召,在家中高调宣布:从此食素。当时的父母不以为意,以为那只是少女的一时起意,可没想到她的食素向佛一直坚持了下去。直到20多岁。正式剃度出家,先是入读佛学院,后来又接手了福建的明月寺。打理寺院中的植物花草,是大莲师父日常修行的组成,但到了茶季,事情的优先级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有更重要的植物需要照料,那就是后山的茶。
明月寺有前人传下的76亩田,其中不少因为多年无人耕种已成荒地。来到这里后的大莲师父觉得可惜,又看到附近农人地里一陇陇的茶树整齐碧绿,觉得好看,就也试着种下了茶。
福鼎自古盛产白茶,其历史可以上溯千年,在唐代茶圣陆羽著作的《茶经》中,就对福鼎白茶有所记载。白茶是中国的六大茶类之一,其特点是无需炒制,以萎凋的方式加工后轻微发酵,茶叶味道温润,寒凉清火。虽然家乡是盛产茶的杭州,但在此之前,大莲师父对于种茶一无所知。当2019年刚刚将二十亩地种下茶树时,她只是将其作为绿化手段,觉得茶田如一道风景,打理也相对简单,并不知道其中那许多渊源。
等茶树落地生根,开始慢慢长大,大莲师父才意识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简单。刚种下的新苗,要等三年才能采摘,而在此期间,除草,施肥,一切都是纯粹的投入。终于等到第一批种下的茶青进入采摘期,更多的事情来了,采摘雇的人工,送至加工厂的运费,加工回来茶叶的包装、存储……方方面面的投入接踵而来。收货期过后一算账,亏损不少。
今年是采收的第二年,采青刚刚结束,虽然经验比去年多了一些,但收成铁定是有所下降,那是因为头年夏天连续干旱,一些茶树缺水而死。这个早春茶要冒芽时,一阵寒潮来过,又杀死不少在萌芽状态。茶像任何作物一样靠天吃饭,就算是佛家种的,也奈何不得。
“至少现在有满眼的绿色,总比让地荒着好,况且我们的目的是以茶结缘。”今年的新茶,还会像去年一样,多数以结缘的方式赠予居士、信众。“希望明月寺的茶,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我们彼此。让他们因为喜欢喝茶而了解寺院、了解佛教。”大莲师父以这样的方式,解读着禅茶一味。
18世纪末歌德第一次拜访罗马古城曾发出感叹,“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看到熟悉的东西,一切都如同我的想象,一切又都如此新奇”。寺庙行旅,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希望这篇推送,能给你的下个假期一些灵感。
本文节选自《智族GQ》2023年5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