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没有发挥好,第二天如何超常发挥
来源:Take It Eeeeeasy(ID:gh_8885ffedccea)
高考第一天失误,第二天超常发挥?
为了保持积极的考试心态,每年老师都会告诫高三学生:
考试结束不要对答案!
考一科忘一科!
但一定有人不听。
而且有的人其实不需要对答案,做完试卷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如果发现自己有了明显失误,心情低落影响之后几天的考试怎么办?
高考第一天结束觉得没有发挥好,
应该如何更好地调整心态?
01
你所担心的也许并不会发生
“我不记得我准考证号有没有填对!”
“我不记得我AB卷有没有涂!”
“我不记得最后几道题有没有涂到答题卡上!”
一些学生离开考场后反而不断回想确认这样的考场细节,甚至有些类似强迫症中的强迫性思维。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会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反复回想确认考场细节只是发生在高考这一特定场景下,高考出分后基本不会再出现,因此学生不用过多担忧病理层面的问题。但为了在接下来几天的考试中保持良好状态不受干扰,可以尝试了解这一思维背后的原因。
学生产生反复回想这样的强迫性思维,一部分正是来自于对考试的过度焦虑。高考在人们口中太重要了,学生为高考付出了太大的努力,以至于不敢有任何疏忽。
为了缓解焦虑,首先,相信“习惯的力量”。
经历了十几次模考,即使自己对某些步骤的记忆模糊,但很多学生其实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已经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所有流程。
另外,高考阅卷是“人性化”的。
比如——
高考作文二选一忘记在答题卡上填涂会零分吗?
这类作文会交给判卷组长亲自判,正常给分。
作文没写标题会影响整体评分吗?
扣2分。
试卷上忘写名字了会不会没成绩?
现在试卷上都会贴条形码的,没有写名字也是可以识别的。
Ab卷没涂会不会零分?
不会。
高考选择题是机器阅卷。
机器一是通过红外线识别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AB卷信息;
二是通过红外线识别答题卡上考生填涂的AB卷型信息;
三是通过软件按既定的准考证号和考场座位模式进行逻辑校验,三者一致才能正常阅卷。
如果存在未填涂的情况,卷子会扫描不过去,会被退出来由老师重新填涂后扫描。
高考是人性化的考试,毕竟学生准备了这么久,不会因为这种事给零分的。
02
你可能高估了错误的严重程度
有的学生刚考完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考得不好而别人考得很好,郁郁寡欢好几天,可等到考试成绩下来,却发现自己考得也并没有那么糟糕。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达克效应”,又名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即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会作出不准确的评价——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图丨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
因此首先建议各位下考后尽量不要对答案。
即使对答案后发现了明显的错误,也要明白自己可能高估了错误的严重程度。
那些你以为的高考失误,都没有想象中严重。
03
即使的确失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知乎“高考超常发挥是怎样一种体验”的话题下,不少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点:
对自己不抱期望,“破罐破摔”,不再关注结果,而是专注于每一道试题,反而超常发挥。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注意力分散理论(Distraction theories)认为,迫切地想要做好一件事时,一部分思绪反而会转向对“这件事如果失败会导致何种恶果”的设想,一部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被占用,会让人无法专注地完成这件事。
期望值越高,就会越在意考试结果,关注点就会变成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而不是试卷上的每一道题。
而一些人因为第一天的明显失误而调整了对第二天考试的期待值,轻松走上考场,反而会超常发挥。
高考是一场考验综合能力的考试,更重要的永远是下一门。
04
玄学结果不会预测你的成绩
心理暗示会
“怎么办,高考那天我的星座运势不好!”
“呜呜呜高考那天黄历说诸事不宜,我会不会考不好啊!”
为什么会有“迷信”行为?
当“行为”和“结果”的关系被误解的时候,就会产生迷信。
美国心理学家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曾把8只饥饿的鸽子关在笼子里,并固定每15秒投放一次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食物总会出现——那么,它们光等着不就行了吗?
但一段时间后,有6只鸽子出现了奇怪的行为:
第一只不停转圈;
第二只反复将头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
第三只反复仰头;
第四只和第五只反复摆头;
最后一只不停地“鸡啄米”……
原来,鸽子把某一个动作和投食相继发生的“巧合”,当成了固定的“因果”,进而形成了“祈食仪式”。
相比鸽子,人类当然更擅长排除巧合、分析因果——可如果面对的是天气、疾病之类很难找到规律的事情呢?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也就只能像鸽子一样“自欺欺人”地把巧合当成因果,搞点做法求雨、香灰治病之类的迷信活动了吧。
我们总在说老一辈迷信,可当自己无法掌控考试结果的好坏时,也容易出现探讨“考试玄学”的迷信心理。
明白了“迷信”背后的道理,就没有必要因为负面结果而过度焦虑了。反而,要警惕负面结果带给自己的消极心理暗示。
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K. Merton曾提出“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人的某一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我预期影响,继而使自己预想成真的情况。
消极的心理暗示可能会在自证预言的作用下,导致坏事真的发生。
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带来积极结果。正如美国Henry K· Beecher博士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所佐证,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因为“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使症状得到舒缓。
因此在复习已经足够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某些玄学仪式感让自己拥有更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自己在进入考场时更有自信,让考试结果锦上添花。
05
命运永远比你知道得更多
只是十八岁的你,还不懂
关于高考,有这样一个说法:
你做错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让你遇见对的人。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高考放榜时让你悔恨的做错的题目,带着你去了未来的大学,认识了未来的同学、闺蜜、死党甚至是男/女朋友。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D·史华兹提出过一个理论,被称作“史华慈论断”:
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凡事都有多面性,关键在于自己看待事情的态度。
换一种视角看待眼下的烦心事,也许就会发现别有洞天。
只要一直努力,即使没能考上北大,人生也不会差。
命运永远比你知道得更多,只是十八岁的你,还不懂。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