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万事空,只为九州同|沉痛悼念陆元九院士
▲ 2020年1月,陆元九百岁诞辰(宿东 摄)
6月6日,103岁的陆元九院士离我们而去。
陆元九是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他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也是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获得者。
安徽滁州是陆元九的故乡,欧阳修曾在此写下传世名作《醉翁亭记》。回顾陆元九的百年人生路,他在年少时目睹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际,励志留洋归来、科技救国,在中国航天领域擎起一面旗帜。恰如文章所言:“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元月九日,每年的这一天,陆元九家里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同事、学生纷纷登门为他贺寿。陆元九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航天领域依然有很多人惦念着他,并从他和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中国航天事业的火炬,沿着航天报国的道路前行。
在任何一个航行过程,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方向,即向什么方向前进;二是行程,即走了多远。
陆元九解释:“我所从事的专业方向,简单说,就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蒙起来,不同外界接触,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随时随地的测量物体的方向、速度,从而达到目的地。”
那一年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陆元九在公派留洋考试中突出重围,踏上异国求学路,他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生,师从世界著名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伯教授,成为惯性导航领域的第一位博士生。
▲ 1980年迎接导师德雷伯教授访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惯性导航专业,已经展露极强的应用潜力。当时惯性技术已经在火箭、飞机、船舶等运载器上应用,德国V-2导弹采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完成了控制导弹飞行轨道的任务。
1949年,陆元九喜事连连,经过四年寒窗苦读,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而且,新婚不久的陆元九还获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 博士毕业后,陆元九夫妇俩与友人(右一)
一道道难关横在陆元九和祖国之间:第一,中美没有外交关系,不能办理回国手续;第二,他从事的研究属于重要机密,美国当局强迫他办绿卡永久居留,放他回国更是无从谈起。
为了摆脱对回国的限制,陆元九先退出了军事科研小组,转到一个研究原子弹爆炸破坏效应的实验室,密级降低了;为了彻底扫清回国的障碍,陆元九又离开实验室,到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所进行民用科技研究。
1956年,陆元九和家人从旧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抵达香港后,在港英当局派出的警察押解下穿过九龙,步行穿过罗湖桥,经历在异国他乡的11年后,终于站在深圳河边祖国的土地上。
在接受新闻采访时,陆元九谈起回国经历眼含热泪,说:“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边,这一段路简简单单几分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几分钟时间是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航天这行具有高节奏、高速发展的特点,国际竞争很激烈,国防竞争是生死竞争,落后要挨打。”陆元九说。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并邀请当时留学回国的杨嘉墀、屠善澄等人加入队伍,白手起家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苏联、美国相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建议中国也要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在一次动员大会上,钱学森首先提出人造卫星的有关问题,陆元九接着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
当时计划卫星研制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1958年,中科院组织10个单位通力合作,开展了探空火箭的设计、研制,陆元九以其惯性技术专长,参与设计研制。经过两个月的奋战,他们组装了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并于国庆节展出,毛泽东主席等国家主要领导人前来参观,陆元九承担展览的汇报和讲解工作。从技术上看,这项工作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模型,但它却是我国 “两弹一星”科研工作的起步之一。
人造卫星工程再度上马时,陆元九已主持了我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还在长春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
“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我们靠的是一批从国外回来的有高度爱国心的科学家,又靠他们带出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例如自动化所的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等等。”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回忆文章中写道。
1978年,58岁的陆元九被调入第七机械工业部13所(现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任所长,他带领全所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攻克难关,积极投身我国新一代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研制。
当时我国工业技术薄弱,研制惯性器件有一定的难度,用于测量惯性器件性能的高精度测试设备研制难度更大,除了组织国内力量进行自主研制外,还想从国外引进。1979年年初,陆元九亲自到国外与这些公司的代理商洽谈,而后几年与外商连续接洽、酝酿,最终仅有一件低端产品得到了出口许可证。
▲ 积极促进中外惯性技术交流
如果把仪表等惯性器件比喻成鸡蛋,将相应的测试设备比喻成母鸡的话,外国厂商的调子十分相似:鸡蛋不禁运,母鸡严格禁运。这就意味着中国航天总跟在别人后面追,总落在别人后面。
这个事实彻底打消了陆元九对高精设备依靠进口的设想,他们下决心自己干,并最终将产品生产出来了。在1990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陆元九再次碰到相关领域的国外专家,他半真半假地开玩笑道:“当年你们禁运,不卖给我们,现在我们可以向你们供货。”
“我们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学,在荆棘里拓荒,希望新一代的央企科技工作者,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陆元九说。
担任13所所长期间,陆元九积极努力地申请建立研究生招生制度,使13所成为航天系统“文革”后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而后又成为航天工业部屈指可数的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大家认为:“这都和陆元九所长的努力分不开,否则,所里的培养点建设不起来。”
万事开头难。为了培养人才,陆元九积极组织全所30多名老科研人员,自己编写教材。这套教材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材,更是25年工作经验的总结。陆元九后来组织团队编写了一本研究生讲义,获评航天工业部研究生优秀讲义,并在此基础上,编成了《导弹与航天丛书》中的2个分册。这套红色封面的火箭导弹经典教科书,被年轻人奉为“红宝书”,至今仍是航天人参阅的重要教材。
▲ 为了培养青年人才他呕心沥血
200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陆元九依旧活跃在航天一线。经过几年调研和思考,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系统工程的构想,在他脑中清晰起来。
“近年来,伴随着见证航天50多年成长历程的老一辈航天人的逐渐退休,大批的年轻人走上了航天岗位并担当一些重要职责。……年轻的科研人员不但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还要特别重视提倡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这样才能提高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确保完成肩负的责任。”陆元九在《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一文中写道。
随后,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上海、西安地区的试点单位开展“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在老中青结合、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老一代科研人员在贯彻航天精神和技术工程经验等方面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试点单位从主管领导到具体参与人员都非常有热情,摸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之路。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陆元九认为,老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教互学的同事关系。
在陆元九90岁生日时,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为他祝寿,有人惟妙惟肖模仿他当年上课时的动作和表情,有人写出祝寿诗,还有学生专门发贺信。在他101岁生日时,时任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的徐强登门贺寿,陆元九开心地与老朋友张履谦院士分享:“刚才徐强来了,他是我们13所所培的研究生。”
▲ 2021年1月,95岁的张履谦院士向101岁的陆元九院士贺生辰(张晓宁 摄)
2021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一批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
▲ 获颁“七一勋章”(来源:央视新闻)
陆元九将这枚勋章视作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荣誉,他说:“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1982年12月,花甲之年的陆元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做一名无愧于光荣称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几十年来,陆元九把承诺化为行动,对党忠诚、奋发图强,潜心研究、矢志奉献。
陆元九自谦地认为,自己是航天系统中唯一一个没有从头到尾在一线参加一个型号的工作,唯一一个没有获得任何科技成果奖,唯一一个没有为型号工作去过发射场(2004年曾到发射场参观发射)的总工程师。其实,大家都知道陆元九是位兢兢业业的专家,每次报奖时,大家想把他的名字报上去,可他一直不同意,还说自己没做多少工作,奖励应该属于集体。
退居二线后,年过九旬的陆元九仍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他经常到上海、西安等地出差,下工厂、跑基层。凡是由他负责的工作,他都非常严格:审查报告中的字数,写得不对或写得不好,返回去重写。一旦遇有重大故障,对来自一线的问题,他一连三、四个月地反复思考,有时甚至连着两三天很少睡觉。2013年年初,他因髋关节有病变,不能站立,很难再回到办公室了。
去年,陆元九102岁生日时,陆元九对前来贺寿的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说:“我现在不能干活,但是我每天都在想着工作,我对航天事业特别有信心,可惜我现在不能去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大家取得的成就,我非常高兴。”
如今,中国航天这片沃土结出累累硕果,陆元九和同事们为之奋斗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不久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入驻“天宫”,神舟十五号三名航天员在轨工作六个月后返回地球,中国空间站翱翔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29次任务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叩问苍穹的脚步不曾停歇,眺望前路,月球科研站建设、载人登月等重大规划已经提上日程,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绘就宏伟蓝图。
“陆老,您觉得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记者这样问陆元九。
“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斯人已去,这是陆元九留给我们的回答。
参考资料:《陆元九院士传记》;总台央视《吾家吾国》《大家》栏目。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周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