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提升行动力的三个建设性方法

提升行动力的三个建设性方法

公众号新闻



作者:李睿秋Lachel

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导读:


面对即将到来的 AI 时代,愿意动手探索和尝试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解决许多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了解别人不了解的事物?他们不一定比别人懂得更多、认知更深刻。很可能只是在每一个别人选择「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关口,他都选择了「动手做一做,让我试试看」。


一两次的选择未必能看出什么,但日积月累,就足以使他积累起许多的阅历、资源和经验,从而跟别人拉开差距。

01
前阵子,我写了一篇讲 ChatGPT 的文章,里面提到国外的一个案例:有人用 OpenAI 提供的工具,把自己的日记输入进去,训练了一个「童年的自己」,并向她提问、跟她对话,帮助自己理清内心的思绪。

几天后,在另一篇文章的评论区里,有读者兴奋地告诉我:她按照我给的这个案例,自己试着动手搭建了一下,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也切实解决了自己的实际问题。

这位读者的行动力令我惊叹,同时也令我感到汗颜。因为我自己也无法做到像她这样,看到一个有趣的想法就立刻动手去实现。

当然,不止这位读者,类似的情况还有非常多 —— 几乎在每一篇文章的留言区里,我都能看见这样的留言:

「上次试用了你说的某某方法,效果非常好,立刻解决了我的某某问题。」

「读了文章之后,我马上试着去实践,也跟大家分享我的实践感受……」

「坚持使用某某方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明显看到了自己的变化,非常感谢。」

每每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都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对他们的行动力赞叹不已。

与此同时,我也经常会在网上看到另一种声音:

「读了很多书,看了许多文章,很多观点当下总觉得很有道理,但一转眼就忘了。」

「学了很多课程,也接触了不少方法,但一直没有去实践,差不多都忘光了。」

……

这两者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我想,可能不在于认知,也未必在于时间、精力、资源……很多时候也许只在于一种意愿,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冲动:

「看到一个东西,令我很感兴趣,我想立刻动手去把它实现」。

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在别人眼中「成功」的人,一定比别人懂得更多、认知更深刻吗?不一定。很可能只是因为什么呢?在每一个别人选择「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关口,他都选择了「动手做一做,让我试试看」。

一两次的选择未必能看出什么,但日积月累,就足以使他积累起许多的阅历、资源和经验,从而跟别人拉开差距。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解决许多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了解别人不了解的事物?也许,这就是答案。

02

所以,在这几年的文章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我孜孜不倦、一直着力在分享和阐述的:那就是「行动力」。

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非常容易令人产生一种「知道的幻觉」。我们总是在追求「知道更多」,追求让自己去读许多书,知道许多道理,了解许多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

但有多少人就止步于此,欣喜于「我又知道了一个东西」,而从来不肯再往前迈出一步 —— 不论是分享自己的见解,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具体的问题,还是做出实际的成果,通通欠奉?

你所「知道」的东西,如果不能落实为「做到」,那就是毫无价值的。这样,除了用它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优越感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许多人可能会有很多理由。我把它们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忙」:我也知道要去行动,但我实在抽不出时间,等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再考虑吧。

第二类是「拖延」:我也知道它很有用,但我现在还没准备好,等我准备好的时候再去尝试吧。

第三类是「不重要」:我也觉得它很有趣,但它对我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想先做更重要的事情。

这三类理由当然都是有道理的,也很客观,但是,我们不妨这样考虑: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满足、很幸福,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需求,那自然不用去寻求「改变」,因为你的现状已经足够好,这非常好。

但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不够满意,觉得它还有可以提高和改变的地方,那么你首要要考虑的问题,就不应该是「保持现状」,而是:我做些什么,可以让现状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去改变?

03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系统的改变是需要引入外力的。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着每天的生活,是不可能「自动」发生改变的。

你觉得现在忙,不想去改变,那么可能过了一年、两年,你还是处于忙碌之中。难道就一直不去行动吗?

有效的思维应该是:如果我想寻求改变,尽管我现在可能很忙、没准备好、觉得它们不重要……但我始终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腾出一点可能性,留出一个「接口」,让我去动手尝试一些新东西,探索一些新事物,看看能不能对我现有的系统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

哪怕这点可能性只占你生活的5%、10%……它跟「完全不去做」,也是天壤之别。

你想中奖,那么前提肯定是把自己放到奖池里;你想让生活变得不同,那么必然需要去做出一点点改变 —— 即使这种改变非常微弱,也一定比「什么都不做」更好。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做出调整。

如果你很忙,那么可以先压缩去动手行动的时间,哪怕把它压到每天15分钟、半小时也不要紧,重点是你要迈出去。慢慢来,一步步来。

如果你还没准备好,那么不妨一边积累「已知」,一边探索和试错「未知」,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一步步去适应变化,找到新的契机。

如果你觉得它们不重要,那么也不妨把它们当成一步「闲子」,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把它们作为跳板和桥梁,搭起自己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通道,让自己接触到更多的可能性。

像这样,一步步试探,一步步调整。一旦找到契机或者得到反馈,再试着把它扩大,为自己的生活「撕开」一道裂缝,让光照进来。

这是让自己的生活朝着想要的方向改变最有效的办法。

尤其是面对即将到来的 AI 时代,这种愿意去动手探索和尝试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随着 AI 的发展,许多原本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将被移走。我们可能将迎来一个 AI 「移山填海」,搬走阻碍每个人发挥能力的一切因素的时代。

举个例子:我昨天做了这么一个尝试:扮演一个对编程零基础的新手,让 GPT-4 全程教我编程。用了半小时,成功地实现了一个爬虫。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复制它生成的代码,运行,把报错结果发给它,让它分析原因,生成新的代码,再复制,运行……几轮对话下来就搞定了。

并且,GPT-4 对代码解释得非常详尽。对于每一个报错,它都会给出详细的可能性和分析,并告诉我应该如何去检测。写完之后,我不但拥有了一个能运行的程序,甚至学会了该怎么去写这个程序。

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真切地感受到:许多曾经阻碍我们去发挥创造力的因素,也许都将不复存在了。

看不懂英语书籍?没关系,AI 可以一键帮你翻译。得益于大规模语言模型,效果非常棒,甚至比非对应行业的译员译得还棒。

看不懂专业论文?没关系,AI 可以扮演你的学习顾问。看不懂的术语可以直接问它,它会一步步教到你懂为止,绝对不会失去耐心。

我有一个想法,只缺一个程序员?没关系,AI 可以帮你编程,一步步教会你,实现你想要的效果。

我写了一部小说,想给它配插图,但是不会画画?没关系,AI 可以帮你画画……

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境,也许现在的 AI 还不够强大,但在不远的将来,这些都很可能实现。

那么,到了那时,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让我们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呢?是创意?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资源协调能力?

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我认为,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还是「愿意去动手」的能力。

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道理每个人都可能知道,但能不能把它落实,能否把它转化成能够「堆高」自己高度的资产,看的就是每个人的动手能力。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讲过:AI 对个体来说,更像是一个「放大器」,它会放大你的技能、经验和优势。你在某些方面有所积累,就更加容易在 AI 的加持下去学习和提升;你在好几个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涉猎,就更容易在 AI 的帮助下实现跨界和整合。

就像前面的例子。我能通过 AI 学习编程,是因为我懂一点电脑的基础知识。如果我对电脑一窍不通,那么这也会造成很大的阻碍。反过来,一个已经对编程非常精通的人,在 AI 的加持下,不论是使用另一门编程语言,还是做出有用的程序,都会更加简单而高效。

你越是愿意去动手折腾,学习,尝试,就越容易从变化和混乱之中找到新的机会,让自己的成长和产出得到极大的加速。

如果说 AI 会替代掉人工,那么最容易被替代的,一定是不愿意动手、不愿意折腾、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变的人。

04

因此,我想对大家说的就是:拥抱变化,动手尝试。

不论你是想对现在的生活做出改变,还是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有一件事情都是你可以从现在就开始的:那就是培养「动手尝试」的习惯。

这个世界的变化一定会越来越大,如何在不确定的风浪里,实现确定性的成长?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

把生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多数」,去做确定的事情,获取确定的积累;另一部分是「少数」,去探索种种可能性,寻求变化可能带给自己的机遇和收益。

这个思维脱胎自塔勒布的「杠铃法则」,我自己把它叫做「15%可能性」:用85%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日常生活,积累优势;剩下的15%则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去投入到不确定和未知之中,让自己试错。

你可以利用这15%的时间去做什么呢?

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别人在讨论什么;

思考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什么,分享自己的见解;

试着去动手学一项具体的技能;

试着把自己想做的东西做出来,把自己的点子付诸行动;

看到一个有趣的方法,不妨立刻上手试一试;

写下自己脑海中的问题,动手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认识更多的、不同的人,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许多阻碍其实都不是阻碍。当你真正试着去动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所恐惧、担忧、害怕的困难,并不真实存在,它们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而已。

有三条简单的行动信条,也许可以帮到你:

1)养成习惯:一旦脑海中产生一个想法,第一直觉永远是去问:我第一步该做什么?

许多人会容易陷入「过度评估」的困境里,容易对一个想法翻来覆去地想,去斟酌得失、权衡利弊……但正是在这种翻来覆去的考虑之中,很容易把它无限延期,最终不了了之。

想一想,有多少想法,就在这种「我再看看」「我再考虑」的搪塞之中,被堆积在思维的角落里积灰,被自己淡忘?

不要陷入无意义的过度评估和内耗之中,试着把想法转化为行动,不要多想,先迈出第一步再说。一旦你走出去,你的惯性就会驱动你一直把它做下去。

2)建立真诚为自己每一点滴的进步而高兴的能力。

许多人羞于这一点。许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不够好。尽管我又做到了XX,但我离理想中的目标还非常遥远,所以我不能自满、不能自得,要继续努力,继续奋斗……

这会造成非常强大的压力,它会让你始终有一种「羞耻感」。你会觉得你是不配被赞扬、被肯定的,别人越是肯定你,你越是感到惶恐,难以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欣赏自己,从而陷入无限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

不要这样。

你已经足够好了。你做成的任何一件事情,不管它在别人眼里多么微不足道,都是你人生中值得大挥一笔的一大步。它意味着,你又变得更优秀了一点,厉害了一点,完美了一点。请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庆祝,给自己一个赞赏,为自己感到高兴。

建立良好的反馈链路,才能让我们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保持动力。

3)如果一件事情,你没有很强的理由不去做,那么,优先选择去做。

这是我强调过许多次的「后悔模型」,也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信条。一件事情,短期上我们可能会后悔于「做错」,但长期我们往往会更加后悔于「没做」。

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后悔的空间。

用一个我经常提的例子来讲:

优秀的人跟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其实也许没有那么复杂,可能只是在于:优秀的人能够让自己跨越那道一线之隔的门槛,去持续地采取行动。

第一种人:

学到一个方法时:哎呀这方法真不错,我一定要用起来!

遇到对应的场景:上次是不是学了一个什么方法?要用一下试试看吗?算了,感觉好麻烦,下次吧……

碰到困难和障碍:是不是我理解错了?果然还是得用老法子。可能还是要找到更适合我的方式吧。

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你这个方法挺好的,但好像不太适合我,我一直用不上。谢谢您啦。

第二种人:

学到一个方法时:哎呀这方法真不错,我一定要用起来!

遇到对应的场景:终于有机会可以试一试了,让我来想想应该怎么做,然后把每一步记下来,做好复盘。

碰到困难和障碍:为什么这里不奏效呢?是不是需要进行微调?我来做个实验,看看怎么调整会更好。

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你的方法特别好,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您可以看一下,也欢迎您给一些指导。

你是哪一种人?

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05

最后,我想跟你聊聊我的一点想法和感受,也许对你有用。

不妨把这个世界想象成一个游戏,或者一个游乐场,而每个人都是一个在这个世界上到处走动、探索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这里看看,那里玩玩」,去发现和挖掘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和方向里有趣的、美好的事物,从探索中找到乐趣。

不妨放下成长和环境对我们的打磨和塑造,重新找回我们每个人小时候的热情、好奇和兴奋,对一切新事物睁大双眼,用孩子般的热情去把玩它、欣赏它、学习它。

不妨试着对这个世界伸出手,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从高处俯瞰的感觉。想象你的双手,你的精神,你的感官延伸到周围,延伸到整个世界。想象空间失去了阻隔,一切都融入你的身体,变成你四肢的一部分,你能够去触及它们,干预它们,安排它们,重组它们。

不妨想象你身处一片星空之下,你每一件想做成的事情,都是星空中的一个小小光点,吸引着你向它走去。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光点就越多,直到最终铺满整片星空。它们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指引着你的道路。

不妨聚精会神地描绘你想做成的每一件事情,想象它的样子,想象它被完成之后的全貌,而你正在一步步填补它,修复它,接近它。

你或许会发现,「动手去做」并没有那么困难,它将会成为你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乃至于一种本能。

而未来也终会属于你。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财富:十五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谁在卡位动力电池创新时代——第一财经《2023年度动力电池创新全景报告》发布名师观点丨白重恩:提升监管能力,是实现增长潜力的关键参考|缓解中高考生压力的食物和方法!家长给孩子多准备瑞银:看好阿里巴巴和中国股票的三个理由萧萧千禧梦 第五章 成长之苦(4)“千模千测”——针对大语言模型认知能力的高效测试方法辛苦建设三年的三级医院终于开业,老百姓的好日子咋就戳了某些媒体人的心肝肺?如何培养高情商、好性格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博士的三个建议冷却的不止季节(49)— 腔调一个人成大器的三个潜质!了解,信任,偏好,做品牌的三个关键词全新的养老模式,大胆地展望一下!【经典回顾】动力学平均场: 2. 动力学自洽场理论见了!“坦诚、专业、建设性交流”中国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思路的三个特点提升宝宝精细化能力的三个准则金与正的三个“确认”商务部等13部门《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需求调研的三个坑,你踩过哪个?黄剑辉:尽一切可能改善国内外发展环境,多举措提升经济增长动力【经典回顾】动力学平均场: 3. 百花齐放的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 六、智慧的三个层次傅盛的大模型创业思考:好奇心和行动力才是竞争根本“取消”指导价后,我对深圳楼市的三个预判中高考在即,你知道哪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听,教育早新闻来啦!王沪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26日投票-市长Furey菲瑞】加派500名警员,提升交通安全-Furey是希望结束我们街头和TTC上随机暴力的多市居民捍卫者暑假伤娃视力的习惯,它排第一!真正有效的应对方法,很多妈妈都没试过实用不贵的写作方法课,低/中高年级提升写作能力分别有哪些方法让孩子快乐成长的三个好方法萧萧千禧梦 第五章 成长之苦(2-6)马斯克行动力Max:推特一夜变X,连总部标志都开拆了发改委等8部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业务增长的三个手段:流程效率提升、营销工具、智能触达【尘封档案】系列之158:华南特案组之(一)卅号密裁令(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