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学习的几个基本问题
1
我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事,因为中文很难学。
对于老外来说,中文可以说是他们最难学的一门外语了。有些外国人是语言爱好者,能轻松学下五六门语言,但是遇到中文就碰了壁,折戟而归。
中文虽然是我们的母语,听和说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认方块字、写方块字,再到遣词造句、句顺文通,就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现在40岁了,仍旧在学习中文,学习写作,学习古诗词,今年上半年我钻研的一本书是扬之水所著的《诗经别裁》,此时我才发现我竟然完全没读过《诗经》,于它是如此的陌生,《诗经》可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源头啊!这说明中文真是学不完、学不尽的。
对于才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开始语文的学习,有些不适应,学得慢,觉得难,都是正常的,家长和老师都不用操之过急。特别是写字,孩子手的精细活动能力还没有发育好,笔没法握得很稳,字写出来歪歪扭扭的,都是正常现象。
不信你看,儿童牙刷的杆子都要比成年人的牙刷要粗很多,就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抓握。像中国古代,确实六、七岁的孩子就要练毛笔字了,也有更小的时候就练的,但是孩子练毛笔字,写的都是大字,执的毛笔是粗的,没有一上来就学写小楷字的。所以,对于孩子学语文,首先就不要操之过急。
还有,中文和英文等西方语言的不同是,中文的语法没有那么严格。西文的句子写得对不对,要看是否符合语法的规范,而中文的句子,很多时候怎么写都对,但是写得好还是不好,是要靠“感觉”来判断的,这就是中文的语感。
一个中文学得好的人,一定拥有很好的语感。
从一个句子中抠掉一个词,让你从四个近义词里面选一个填进去,哪个词是正确答案呢?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你可以凭感觉来判断哪个词更好一点。这里面没有道理可讲,语感差的人,遇到这种题就觉得很难,只能瞎猜。而且大量做题也提高不了瞎猜的能力。
语感的提高,只能依靠大量的阅读。你需要浸润在语言的材料里,让它们悄无声息地渗透,一点一滴地培育。而语文教材,一个学期二十多篇课文,提供的语言素材是非常少的。语文的功夫至少一半在课外。如果一个孩子能坚持大量的课外阅读,他的语文肯定差不了,甚至有可能遥遥领先。
但可能有些家长就说了,现在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看课外书呢?这确实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或者说误区。数理化的学习,确实需要一定量的做题训练,可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包括英语、历史等的学习,大量做题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把做题的时间拿来看书,那么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一定更有好处。
在语文科目上使用题海战术或许能在短期看到一定的提升成绩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起到的更可能是反作用,它破坏了孩子学习语文的趣味,妨碍了真正的语文能力的养成。
2
可很多家长的苦恼是,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说都没用。那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孩子喜不喜欢看书,不只是孩子的问题,也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家长如果经常看书,孩子也会不自觉地看书,如果家长整天看看电视刷刷手机,或者经常不在家的,那么孩子怎么可能喜欢看书呢?
育儿是非常耗费心力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陪伴。而且,最好是高质量的陪伴。这些年社会上流行的是把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辅导班、兴趣班,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但你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可以把对孩子的陪伴“外包”出去,托付给其他人了。
当孩子在培训班里学习的时候,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学了哪些东西,不知道孩子对这些内容的真正反应是啥,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思考。家长可以说:为了孩子,我花了很多钱。这当然是付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变得越来越陌生,甚至漠然了。
我觉得更好的做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因而我提倡亲子阅读。孩子不喜欢看书,那我就带着他一起看,读给他听,甚至演给他听。我记得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我带着他读了一套很有趣的儿童小说叫《嘻哈家族》。
一开始是我读,他听。随后不久我提出来:我读一段,他读下一段,这样交替。这样他也就参与了读书。《嘻哈家族》写的是一帮各式各样的动物扮演人类,生活在人类的社区并避免露馅的故事。故事写得有趣,而我读得也好玩,我使用夸张的语调语气,模仿不同的动物,把文字念出来,常常引得孩子哈哈大笑。试问,如此大力地表演,怎么可能不让孩子收获阅读的乐趣呢?
除了亲子阅读之外,听有声书也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方式。“有声书”是一个概称,市面上的有声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AI人声,把文本自动转化为声音的有声书,二是由人来朗读的书,三是广播剧。
我不推荐第一种,AI 读书还是有些生硬,语调和断句都不行,也许大人听着尚可,让小孩来听肯定不够有吸引力。第二种人来朗读的有声书是不错的,特别是专业的播音员来朗读,品质绝对有保证。我孩子听过很多喜玛朗雅上由昌辉叔叔朗读的杨鹏小说,他听得很入迷,然后我就因势利导买了很多杨鹏小说给他看。杨鹏的小说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上不了档次”,但是毕竟写得有趣,脑洞也大,符合低龄儿童的心理,看看总是好的。
至于第三种广播剧,则更好。广播剧是有不同角色的扮演,还有背景声音,惟妙惟肖,如临其境,堪称没有画面的电影。比如老舍的《茶馆》就有广播剧,便是很好的材料。语言本来就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孩子喜欢听书,跟他看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孩子读课外书,一定是要他的内在动机来驱动才好,而强迫不得。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自我决定论”,揭示了人对某件事有内在动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自主、胜任、联结。这里理论我在《精进3》一书中也有具体的介绍。
自主的意思是,自己可以做决定。比如孩子看什么课外书,能不能自己做决定呢?如果孩子看的书,一定是家长或者老师分配和安排的,他提不起兴趣也是正常的。现在有官方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孩子阅读,这些书当然都是经典佳作,开卷有益的,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跟孩子的生活体验和当下时代距离有点远,孩子提不起兴趣,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觉得一个家长最好的带读策略,是把孩子带到书店或者图书馆,让他在里面自己选书看。可以让他一呆就呆一天或者半天,你只是陪着他,却不用提出任何的意见。反正我小时候,我妈就是经常陪我在新华书店里看书,后来又到市图书馆看书。反正都不用花钱,唯一需要的是家长的耐心。
当孩子走进书店或者图书馆,就像一条小鱼儿游进了一座池塘,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草中穿行,可以肆意地吐泡泡、摆尾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你要想孩子爱上阅读,那么让孩子拥有这种自由阅读的自主性,便是必要的。
除了自主之外,还有一个是胜任感。认字不多的孩子,很多书看不懂,那么你带着他读,帮他在阅读中认字,在认字中阅读,这样他阅读的胜任感就强了,这就是亲子阅读的一大意义。
再者是联结。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就书里的内容进行交流,这就是建立联结感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孩子跟孩子结伴学习,或者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些文字的游戏,比如成语接龙,那也是很好的联结。
如果以自我决定论为指导,悉心思考适合孩子的方式,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也正因为此,我并不会列个书单出来,告诉大家课文阅读可以读什么书,我的看法就是,什么书都行,只要书店、图书馆陈列出来的书,都是可以读的,只要他能读得懂、愿意读,为什么不读呢?
当然如果能读经典名著,肯定是更好的。在中国作家里面,能读鲁迅,肯定是更好的,在外国文学中,尽量挑选名家名译的版本,不要读改编本、简化本,既然是经典,就保留经典的原汁原味,才是好的阅读。
3
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大难点是文言文的学习。我从小语文都算是学得好的,课外书也读了好多,但是读到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时,还是觉得有点吃力。
文言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不仅影响语文的成绩,而且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写作能力都有影响。当代作家里面,木心、冯唐等都是古文底子很厚,落笔虽然是现代文,却显隐中透着古风。李零是学者,写出的随笔文章也很好看,恰巧人家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古文读得多的人,要让他文笔不好都难。
这里面有个深层次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文章、诗词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世从西方引进的东西。所以古人读一篇文章,他在读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需要自己判断哪里有一个停顿。一篇古文写得好,它是很有节奏感的,有了节奏感,读的人便朗朗上口,很容易判断哪里可以有停顿。这种文章可称为“文气贯通”,是古人写文章追求的一种境界。
所以你想,如果一个人读了不少古文,那么他能够感觉到什么是“文气贯通”,他能对汉语中那种“节奏感”所习染,久而久之,他自己写文章,也便有了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根本不是课堂里可以教出来的,完全是靠你阅读中来习得。
学习文言文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读最简单的,渐渐地可以难起来。比如小学一二年级,可以读一读《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朱文君编):
到小学中、高年级,可以采用这套《文言启蒙课》(王崧舟主编),或者钟叔河先生的《学其短》:
到了初中、高中,则看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很多书都可以看了。我个人觉得,选择中国古代文脉中最好的作者进行精读,应该是最好的,大致就是——
1)从《史记》中挑选一部分篇目
2)从“唐宋八大家”中选择一到两位,专门看他的文章,从我的角度看首推韩愈。
3)明代散文家如归有光、张岱等,也可选之研读。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以挑选一些合适的参考书,下面是我的推荐,其中第1本适合小学中、高年级阅读,第2~4本适合初中、高中学生阅读:
1)姜建邦《国文趣味》
2)王力《古代汉语常识》
3)张中行《文言津逮》
4)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4
在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重中之重,就是写作。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专门阐述。
对于以上我提及的书籍,如果大家觉得有需要,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