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KIT 48 | 辞职回母校安娜堡读研:社会的毒打让我更珍惜学习的机会

KIT 48 | 辞职回母校安娜堡读研:社会的毒打让我更珍惜学习的机会

教育


KIT系列第48期的采访对象不是三士渡的学员,而是我们的老朋友Alison。


工作之后再重返校园读书的人并不少,Alison的特殊之处在于,她回到了读本科时的校园: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并从经济学跨越到了时下热门的人机交互专业。


关于重回校园的感受,读本科和读研感受到的变化,还有工作经历对于研究生学习的“加成”,她有许多要与我们分享。


1

重返本科校园

回到熟悉的本科校园感觉如何?你觉得现在的学校和读本科时比,变化大吗?


回到熟悉的校园感觉还是不错的。回到本校读研究生的一个好处是,你不用去考虑学习和找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因为你都很清楚,也不需要适应。我本身就在经历一个转专业的过程,如果又要适应新专业又要适应新学校,那心理上会很辛苦。


变化方面我觉得不是时间带来的,而是我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学院,导致学习生活的体验不同。其他方面我觉得没啥变化,安娜堡这么个村的确也不可能有什么大变化。



为什么在三个offer中选择了密大?


我申请的方向是HCI / UX (人机交互 / 用户体验)。虽说这个专业近年热度高涨,但是和一些大众类的热门专业相比,它确实比较新,目前也没有太多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本科阶段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就更少了,基本只有研究生阶段才有。因为开设这个项目的学校本身不多,我的选择也不是特别多,所以申请的时候就把排名靠前、赶得上ddl的全申了一遍。


我个人倾向于综合大U、2年制(因为中间可以实习)、STEM学位、就业好的学校。其实这样已经过滤了一部分项目了,接下来申就完事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我问我的作品集老师,有没有什么保底校,因为我也很担心全聚德。他说如果只看综合大U那没办法保底,保底校要在艺术院校里面选,但我最终还是没有选择申请艺术院校。


我申请了一共八、九个项目,最终拿到了三个offer,其中包括我们学校的这个项目。记忆中那个申请季竞争很激烈,很多项目都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申请。比如著名的UW HCDE,平时申请人数在五六百左右,我当时申请的时候人数超过了九百人,非常震撼。所以我觉得像我这样毫无相关背景的人,能有学上就不错了,没什么好挑剔的。三个offer里面,我衡量了一下学费、综合排名、就业情况,比较了一下项目课程设置,最后选择了我们学校。


2

课程设置

你觉得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课程从结构、内容、和选择自由度三方面来看,差异在哪里?是什么导致的呢?


1.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更小,结构更紧密


我的本科阶段上了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课。因为我是双修经济学和日本文化研究,再加上一些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现在回想起来,的确很有趣,也因此知道了很多。但是相对来说,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


从结构上来说,本科的选课你可以通过通识课、选修课涉猎到非常广的学术范围。在专业课方面,同专业的人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课程。研究生项目的选课范围就比较有限,大家上的大部分课都是一样的,而且很多时候研究生需要做的努力都在课外,而不是在课程上,这和本科很不一样。老师和学校对研究生的期待是你有能力自主做选择。你自己来不来上课,要拿A还是B,把精力放在找实习还是保持GPA,都是由自己去权衡利弊的事情。


2.研究生课程更实用


内容方我觉得我的研究生项目比起本科专业还是更加实用一些。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本科念的经济,而众所周知经济是一门不够接地气、比较理论的学科。读经济的时候我读大量的教科书,Paper,做很多的习题。而来到UX以后我很多的课程是自带Client-based Project的,我会和队友一起搞项目做研究、设计,和客户开会。一周里面有很多的时间在开会,和客户的会议、和导师的会议,还有最多的小组会议。因为我本身没有UX背景,这一年以来我无时不刻不在吸收新知识新概念,这些都需要我主动去做大量的课外学习和研究,填补空白。本科时候几乎不去Office  Hour的我,现在经常去线上Office Hour排队。因为在我的作业和实践中,冒出来的很多问题是我需要去确认的。


另外,自从来了我们学院这个项目,我经历过好几次必修课被Waitlist,这在我本科的时候非常少见。本科阶段密大给了足够的选课自由度,而且我当时是在LSA (也就是其他大U的CAS), 属于最大的一个学院。现在我在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人少,课程也少很多。好在我们项目有跨学院选课的机会,所以我也可以在别的学院选一些交叉课程,比较常见的选择是商院、工院、艺术学院和教育学院。


总的来说,我觉得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生项目更加具有就业导向性。在结构上,研究生项目选课范围小,很多事情在课外(比如实习,做Co-op之类的项目,校外找Mentorship等),老师也更在乎你能不能找到工作,你的作品集和简历有没有准备好。很多时候我们选课,有一个选择标准就是这节课能不能产出作品集素材。这是非常功利性地在选课,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3

工作经验

工作经历对于你回到校园读研究生有什么帮助吗?相比于其他一直在读书的学生,你觉得工作经历带给你什么优势吗?


我本科时就打算先就业再读研,因为我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读什么,读经济也是随大流的一个选择,既不讨厌也没有特别喜欢。大四的时候,我只知道读研绝对不会再读相关专业,但是没有想好应该读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所以回过头来看,本科的时候应该还是要多尝试,多去实习。


其实我自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较小,工作几年在这方面的成长并不多,所以重返校园后我没有把自己摆在工作经验者这样一个位置,我觉得我和本科刚毕业来读书的人应该区别也不大。但是在和Group Project组员接触之中,我却能清楚地感受到有工作经验的人和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之间的区别。我会觉得有工作经验的人是我的同类,他们在团队协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且灵活,更会去看Big Picture,发生冲突或者有突发情况出现时,也可以及时提供解决方案。这也是我自己感受到的,我会在Project里更负责一些,即使不是Project Manager,我也愿意去做更多。


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相对更加理想主义一些,对自己的观点更坚持,在与客户的交流中显得比较稚嫩,不能自如应对。我曾经有个组员是博士生,但由于她没有什么校外的工作经验,在交流中竟也略显稚嫩,这是我感到非常惊讶的。而在众多的Group Project中,我遇到的最成熟最有经验的是一个自己创业当过老板的女生,非常专业,什么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当然这些都是我自身的经验谈,不能代表广大群体。毕竟我也是被很多有工作经验的商学院队友坑得很惨过。


给工作之后返回校园读书的人一些建议?


建议倒是谈不上,就是一些经验之谈吧。如果你脱离学校很久,你可能会不太适应考试,甚至会觉得考前有点紧张。但其实问题不大,好好准备没问题的。


还有就是本科之后的学习都有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不管你是读研还是读博,不要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回到校园,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建议提前做好规划,比如学期一开始就准备好简历开始投实习,或者在学校找Research机会为自己将来读博铺路,这样不至于到后期工作量大的时候手忙脚乱。


对于要找工作的人来说,要做的准备工作其实非常多。特别是项目周期短的人,更要提早做准备,课外的机会不能放过。现在国际生找工作是真的不太容易,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我也看到他们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在这方面要有一些心理准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可算让我找到跟全球游戏专家一起切磋的机会了”究竟什么才是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基本功?????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4)一册才6块!自然拼读学习的天花板,我终于为大家找到啦吉尔·拜登:社区大学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何新微博问答:社会货币总量=社会公共支出?增43727例!法国人将遭新一轮“社会毒打”?180万求职者不算失业?有生之年还能等到法国新冠疫苗吗?生娃让我更完整,这是真的。ACL 2022 | KGTuner: 针对知识图谱学习的高效超参数搜索算法习近平只能阿Q一把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刘畊宏爆红30天:比起健身,我更想学习他的高情商!鲍里斯·约翰逊:社会右转、工党危机与一个机会主义者的权力游戏辞职回家开咖啡店的人,后悔了吗?“双减”之后的首次高考,深扒之后,我发现英语学习的重大趋势!Cell子刊:社会性隔离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行为异常上海中高考延期,方舱里这个深夜学习的女孩让我想起一件事!WSDM 2022最佳论文候选:港大提出多行为对比元学习的推荐系统别再盲目鸡娃了!先了解孩子大脑学习的这3个特性(附分龄建议)大姨家的老院子 二 出嫁​SIGIR 2022 | 港大、武大提出KGCL:基于知识图谱对比学习的推荐系统美国读研必看!选择美国读研的理由与申请方式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00后整顿职场之后,开始被社会“毒打”了?如何识别“真假白富美”?韩剧《安娜》造假骗倒上流社会谢刚:美国的学校安全吗?QIML Insight:基于多源特征及机器学习的股票聚类模型Zi录取实录|我以为我学的是建筑,密歇根安娜堡告诉我更适合的是Urban Tech高效自觉学习的秘诀: 如何帮助孩子在暑期提高内动力吴军对话俞敏洪:保持终身学习的底层能力,是未来人类社会最大的竞争力疫情给学习领先带来的机会​ACL 2022 | MetaDistil:基于元学习的模型蒸馏普及率达44.8%!美国少儿正在学习的这项能力,在中国还是蓝海俄乌战争引发的“大翻译运动”和“讲好中国故事”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更加理解和钦佩教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