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图黄立图:在研究资源局限下,私募如何超越公募?
导读:一直以来,我们极少做私募基金的访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群体,私募基金的收益率不如公募,加上更苛刻的流动性要求,私募基金必须提供更高的收益率才有意义。而事实上,长期提供高收益率的私募基金并不多见。
然而,乾图私募的黄立图自2014年底公奔私后,实现了21倍的累计收益,年化回报率接近40%。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的收益率,离开公募大平台后,他又如何保持自己的超额收益呢?带着这些“灵魂拷问”,我们和黄立图做了一次干货满满的深度交流,他不仅阐述了自己完整的投资方法论和价值观,对私募和公募的区别,也有着深刻洞见。
黄立图有一个独特的6字投资框架:价值、趋势、博弈:
1)价值代表黄立图看企业的底层视角,也是他投资的基本范式。但和许多人不同的是,黄立图喜欢以股东视角看公司、思考公司的价值,也习惯做不同公司之间的价值比较。黄立图的价值投资,还带有概率思维。他认为价值投资并非一眼看到企业的“终局”,企业的价值走向是由不同的概率事件决定的。由此,他引入了“贝叶斯概率”思维投资框架,追求高概率条件下的复利。
2)趋势包含了产业趋势和股票趋势,它隐含着世界运行的规律。黄立图喜欢用第一性原理的视角看待世界,从人性、生物世界规律等角度,抽离出投资中的趋势性,感知趋势的位置。这些规律会不断演绎,伴随产能的紧缩到过剩周期,叠加人们的心理波动,体现为一个个股票的起落。
3)博弈对应了两个层次,一是产业和公司发展阶段的映射,一是对筹码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次的博弈,包括信息差、预期差、认知差三个研究层次。黄立图认为在市场越发成熟和透明后,需要专注于赚认知差的钱,也就是你和别人认知到企业的样子不一样,更接近当下的真相。第二个层次,筹码的博弈包括股价隐含对美好前景的定价,以及对利空事件的反映。博弈的价值,不追求贡献超额收益,而在于控制回撤和提高胜率。
一个人投资框架的背后,是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黄立图相信“无常”,投资要尽量做到“无我”,放下自尊心,客观理性地应对变化。黄立图认为,投资不应该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无论是投资风格的标签,还是某个十倍股代表作的标签,作为一名私募基金经理,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是为持有人赚钱。这就需要克服心中的“我执”。
黄立图还有一个独特的研究过程指导原则:“发上等愿、行中等路、享下等福”。研究的出发点是找到大牛股,研究的过程必须勤奋,尽量靠近真相,对投资结果“福不可享尽”,动态评估估值位置和对应的条件概率。即先做到“举手向天天自远”,积极乐观的投入股市,拥抱它;其次注意“叶底藏花花不落”,保持“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好状态。在整个访谈中,黄立图不断强调放下自我。投资最终是要为真实结果负责。
在落实到具体的选股上,黄立图偏好那种“显而易见”的投资机会。这样的机会,他能重仓出击。他喜欢在具有优质商业模式的公司上,做一些波动的博弈(比如说某中药龙头),喜欢用简化的投资体系找机会(比如说某二线白酒龙头的补涨机会)。
最后,黄立图也一针见血地反思了私募基金存在的价值:必须获得费前高于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否则扣费之后,相比公募基金没有竞争力。在研究资源远远不如公募的前提下,私募基金的优势就是更宽松的仓位限制(包括个股仓位和组合仓位)。所以,私募要取得超越公募的收益率,必须利用好“资源集中、个股集中”这个优势,通过对个股的深度研究,带来净值更大的贡献。
黄立图对所有问题都不泛泛而谈,而是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和他的访谈,不仅让我们了解他的投资框架体系,也对私募基金的超额收益来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黄立图的投资“金句”:
1. 由于更高的费率,私募基金必须给投资者提供超越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2. 私募基金的独门武器就是“集中”:单一个股持仓的集中、阶段性仓位的集中、研究资源的集中。
3. 价值是我们投资研究的根本,是一种可复制、可描述、可交流的投资研究体系,同时也要理解价值评估体系会随着生态不同发生变化。
4. 在股票市场的趋势中,上涨高点是由乐观者决定的,下跌低点是由悲观者决定的。
5. 按研究的目标看,投资收益来源有三个阶段,信息差,预期差和认知差。
6. 价值投资也要考虑无常,就像紫霞仙子说的“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股价是由各种因素随机运动的综合结果。
7. 我遵循“基于贝叶斯概率”思维的投资框架,追求高概率条件下的复利。
8. “发上等愿、行中等路、享下等福”,是我投资研究过程的指导原则;乔布斯的话“我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因为我不用考虑聪明人的尊严,他们关注自身成长和目标”,是我的自我要求。
9. 我们的目标是长期复利,而不是用十倍股证明自己。
10. 我们要避免自己“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11. 投资要对“真实的结果”负责,尽量“无我”地贴近市场,围绕第一目标来做投资,放下其他情绪。
私募基金必须提供超越公募的回报率
朱昂:您从业了很多年,也很早就在公募基金做过投资,再到之后的私募投资,能否谈谈您在这个过程中,对投资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黄立图 我入行在广发证券做固定收益的研究,之后做行业研究员,一年后在珠岛宾馆接受董事长颁发的“总裁奖”。2011年,华夏基金招聘中小盘研究员,当时的华夏基金如日中天,不仅管理的主动权益规模国内最大,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面试时我提出降低工资都没关系,潜意识中遵从了乔布斯所说的“关心目标与成长”。
经过努力,一步步地升到了基金经理。券商和公募的投研体系让我有了量变的积累,具备了持续学习能力。2015年初“奔私潮”,我家在北京没有户口,综合考虑,便回到了深圳。我加入了江苏瑞华,发起成立了江苏瑞华投资管理公司。当时基于这两个考虑,一是江苏瑞华每年参与大几十个定增,更接近产业,二是公司投资风格起步于市场派,这两方面都是学习的方向。2021年国庆,我离职创办了现在的乾图私募基金。
我在券商和公募从业8年,在私募基金从业7年,对公募和私募投资的差异,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们先探讨私募和公募在投资目标上的差异。
公募基金的持有人主要是广泛的个人投资者,投资目标是帮助他们获得财产性收入,跟上社会进步。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决定了持有人主要是高净值客户,客户有着清晰的盈利倾向。这决定了,公募基金的投资目标是相对收益考核,而私募基金的投资目标是绝对收益考核。客户买私募基金产品,目标就是绝对回报的。
从费率的角度看,私募基金产品要缴纳3.3%的盈利增值税,还收取后端提成,我们大致测算,假设投资者在公募基金获得20%的收益率,私募基金产品税费前收益率必须达到28%。由于更高的费率,私募基金必须给投资者提供超越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其次,我们再谈谈私募基金如何实现超越公募基金的收益率。
从研究资源的角度看,私募毫无疑问远不如公募。大型公募基金每年投研成本就有好几个亿,而且公募基金研究员数量很多,全面覆盖,每天还有许多上市公司和分析师等上门路演,研究资源和覆盖体系是私募基金无法企及的。
那么私募基金拥有什么独门武器呢?我认为,私募基金的独门武器就是“集中”。集中体现在三个层次:
1)单一个股持仓的集中。公募基金最大持仓限制是10%,私募基金则能达到25%。这也对私募基金深度研究个股有着更强的正向激励作用;
2)阶段性仓位的集中。私募基金在强烈看好市场的时候,还能加杠杆。当然,融资是把双刃剑,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杠杆也会在下跌中放大亏损。
3)研究资源的集中。由于单一个股持仓比例可以更高,私募基金不需要持有那么多股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做重点研究。简单理解为,假设公募的投研能力值是100,私募是50;前者需要分摊到20个战斗区域,而后者只需要分摊到5个战斗区域。那么单一战斗区域上,私募的资源投入反而能超过公募。
可以说,集中投资是私募能在收益率上跑赢公募最关键的要素。公募基金会受到持仓比例上的限制,以及考核中对均衡和换手率的要求。不考虑小规模基金或者押注单一赛道的公募基金产品(他们也有其他的约束,在此不展开),普遍来说,公募基金产品,单一个股对组合收益率贡献有限,对板块轮动的把握也相对受限。
而私募基金,我们在自上而下判断的基础上,可以迅速集中资源投入到少数行业,能够给组合带来比较大的收益贡献。另外,为了规避研究资源上的劣势,我们尽量研究龙头股票,交易量大的股票,一是研究资料充分,能够快速完成研究任务;二是容易实现调仓目标;三是波动相对小,能实现大仓位持仓。四是可以迅速融资加杠杆。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要努力让自己具备这么做的本事,否则也是危险的。
朱昂:您对公募和私募的差异理解很深刻,再回到您的从业经历,这些经历对您今后做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
黄立图 首先非常感谢老东家的培养,老同事的熏陶帮助;这些要素就像人生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至今还在源源不断产生正向回报,非常感激!
在广发证券的经历,一是固定收益研究让我对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有所积累,掌握了这个语言体系,也养成了十多年年来持续跟踪宏观数据和策略观点的习惯;二是券商研究和工作过程中,结识很多业内优秀的投资人,从他们的思想演变和经历,结合市场风格的变化,参照结果阶段性总结,令我受益匪浅。三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凭借着深度参与、跟踪投行项目的经历,对企业运营的成败,对企业家人生的得失,对股价走势的映射,都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慨。
在华夏基金的经历,让我学会精益求精,不断思辨。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聪明又有个性的同事,他们能提出许多好问题和不同的看法,这让我学会了敬畏。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武断,并且需要学会利用概率思维纠错。在华夏基金的岁月,和优秀的人共事,也不断激发着我的上进心。在投资研究之外,公司的价值观是比较正派的,范勇宏先生勤俭朴素,追求本真,充满人文关怀的领导风格深受爱戴,很多同事具有很高的综合素养,包括对哲学、历史的认知,算是给我补了一课,这对我后来的投资理念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江苏瑞华的经历,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获得绝对收益。瑞华从2006年开始做定增,年复合收益率非常高。事实上,从2006到2016年之间,整个A股的定增投资年收益率中位数也十分可观。这让我明白,拉长时间看,选择和努力同等重要。我们需要分析收益来源,多问问自己赚的是什么收益,凭什么能赚到收益。另外,在投资过程中尊重市场风格,也是很重要的习惯。
江苏瑞华的创始人具有很多优点,耳濡目染,令我收获颇多。比如他对于自己的持仓,能做到客观看待,不会陷入基于自身利益的多空纠结。比如他对风险十分敏锐,注意保存实力,静观其变。这对我之后做绝对收益大有裨益。
六个字的投资框架:
价值、趋势、博弈
朱昂:我也看到您自从2014年底做私募以来,年化收益率非常高,能否谈谈这个收益率,是如何做到的?
黄立图 前面提到,私募相比公募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个股仓位可以更高,这让我有更强的动力做个股的深度研究,带来的收益锐度也会更大。
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勤奋的人。新的产业趋势层出不穷,但二级市场的信息是非常充分的,多花点时间,争取“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因为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研究知识有累积效应。另外,我很注重行业比较,这样投资的视角比较宽广,尽量做到在每一个市场阶段,集中火力理性地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投资领域。
前面提到的融资加杠杆,也帮助我在找到市场机会时,放大了收益。但是,我深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对应的投资策略和操作模式是不一样的。它对胜率赔率的要求、对止损的要求、对性格特征的要求,都和普通的投资方式不一样。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能力。
朱昂:您的投资框架核心概况为6个字:价值、趋势、博弈。这六个字听上去有些似乎难以兼容,能否展开谈谈您的框架体系?
黄立图 我的投资框架在2018年前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2018年以前,我的投资套路还有点紊乱,由于自己是中小盘研究员出身,习惯性地追求个性,在那几年蓝筹股的牛市中没有获得特别好的收益,错过了很多机会。2018年后,经过几年的不断总结反思,形成了今天这一套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
总结出来,就是六个字:价值,趋势,博弈。
首先,我对“价值”的理解。价值就是巴菲特说的那一套,是一个有框架有答案的投资研究体系,也是基本面投资者共同交流的“语言”。这种“语言”,是有标准答案的,大家谈的是公司不是股票。对价值的理解,是我们这一批所谓“正规军”,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地方。如果我们放弃价值,去炒短线或者看技术面,相对于聪明的交易型投资者,大概率没有优势。
价值投资的基本面研究,这个动作本身,也是有复利效应的。历史上我们研究的每一个股票,即便在那个时候没有贡献收益,也积累了方法和知识。反过来说,我们去研究短线打法,可能复利效应相对弱,因为每一阶段的规律未必一样。随着年龄渐长,投资要越来越轻松,更要珍惜时间,多做有研究复利的事。
所以,从价值出发,基于价值,这是根本,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复利的基础。
然而,我眼中的价值,和许多人不一样。大家比较关注的EPS-PE,PEG,PB-ROE等简化指标,而它们并不是我最看重的。我喜欢用股东视角看公司,作为企业的拥有者,这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一旦从股东视角看公司,就会看影响企业价值最本质的东西,包括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可持续能力、风险暴露、可预测性等。具体到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比、现金流实现路径、ROIC、盈利可持续概率,以及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适应性等等。
从股东的视角出发,采取价值比较的思维。假设A公司和B公司都是相同的市值,你希望把哪个传给子孙后代?这里不仅比较利润规模,还要比较企业家的付出、可持续性和实现的概率。我曾经重仓过一个著名的中药公司,就是通过市值比较得出了低估的结论,再进一步细化研究。
值得说明的是,价值评判的标准,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以结婚找对象为例,婚姻可能是一生最重要的一笔价值投资,毕竟是以身相许。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女性择偶对象最好的职业就是三个:屠夫、理发师、裁缝。因为那时候普遍人群文化层次差异小,社会机会也不多,这些因子差异不大;同时因为生活贫困,人们赋予短期现金流的确定性非常大的权重。而这几个职业是现金流最好的。今天,女性不仅要高富帅,还要找有趣的灵魂……由此可见,价值评估体系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价值的标准,在一两年内是相对稳态的,拉长时间又随着所处生态的变化而改变。
总结来说,价值是我们投资的根本,是可复制、可描述、可交流的投资研究体系,同时也要理解价值评估体系随着生态的演化会发生变化。
其次,我对“趋势”的理解。趋势包含两种,产业趋势和股票趋势。有些人说,A股是趋势投资,事实上美股的趋势性也很强。趋势背后是一种世间运行的规律。事实上,人类社会、甚至自然界,都呈现出很强的趋势,这是由生物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如果参与者聪明又勤奋,往往会形成很强的趋势,并且互相加强。无论是股票趋势还是产业趋势,都有这个特点。落实到产业,就是一次次的产能紧缩到过剩的周期。落实到股票,就是牛熊波动;
在股票市场的趋势中,上涨高点是由乐观者决定的,下跌低点是由悲观者决定的。所以不同阶段,趋势变化的定价人群不一样,高点和低点都会偏离合理区间。
最后,是我对“博弈”的理解。博弈也包含两个层次:1)对产业和公司发展阶段映射的博弈;2)筹码层面的博弈。
第一个层次的博弈,在于对公司的认知。按研究的目标看,赚钱有三个阶段——信息差、预期差、认知差。在早期的A股,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对粗放稚嫩,通过勤奋的调研和沟通,可以通过信息差赚钱。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很多券商提出了研究“预期差”,把研究结论和市场预期比较,寻找被低估的机会。今天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变得更加成熟,信息化带来扁平和透明,量化策略资金又强化了趋势,因此实现一致预期的时间大幅缩短,这时候就要上升到研究认知差。
认知差和预期差的不同在于,预期差更多是对短期即将发生事件的判断差异(比如说业绩是否会超预期)。认知差是基于同样可见的事实,人们对一个事物看法的区别,尤其抽象到商业模式后,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公司的比较。比如贵州茅台,它曾经是周期股,现在被认为是高端消费品。比如运营商,从哪个角度来评估它的长期价值?短期股价可能按各因子的什么权重来反映它的价值?
第二个层次的博弈,是筹码层面。筹码的分布,对股价的表现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仅包括多头空头力量的对比,还包括股价演绎本身对筹码运动产生的影响。简单地看,可以总结为筹码对利多预期的堆积程度和对利空的消化程度,以及什么特征的人群做出了反应。
博弈是很个性的,和每个人的价值观、认知程度、性格特征相关。大家对投资中掺杂博弈,往往有分歧,似乎违背投资的本质和初心。但我认为,对于博弈的理解,能帮助每个人尝试独立思考,更好地理解市场。
对于我来说,博弈更多是一种风控手段。持续博弈非常耗费精力,它虽然不一定能贡献超额收益,但大概率可以提高胜率和控制回撤。
本质上,投资是实践活动,有科学的一面(基本面),也有艺术的一面(博弈面),还有运气成分等。事实上,股市毕竟参与者众多,而且是活动频繁的生态,跟人间的生活是类似的,甚至是快进版的人间。我们生活在人间,总结的运行规律、生存要领,追求的生活方式等,都是相通的。从结果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安住当下,获取一些成果。
投资不是找十倍股,而是一种概率思维
朱昂:您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拆分为科学的基本面和动态艺术层面的理解,能否谈谈您是如何把科学和艺术在定价中结合的?
黄立图 提到价值投资,我们常常会陷入误区,似乎一定要早早看清未来,长期持有。大家经常会提到,过去若干年,只要长期持有几只像亚马逊、苹果、茅台等等这样的优秀公司就行了。这是从后视镜看问题的结果,存在幸存者偏差,如果站在今天看未来,又有谁敢肯定哪个股票值得长期持有呢?谁愿意将自己余生的生活质量寄托于某几只股票?或者谁又敢相信自己何德何能早早看清了未来,拿着研究或听说的几个股票,就能轻松地保障余生,拥有如此的“上等福”?
紫霞仙子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神仙都猜不到结局,我们凡人怎么能确定这个股票一定涨到多少价格呢?何况如前面所述,股票的运行本身就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概率结果,这才是真相。我们尽量努力靠近这个真相,提高识别能力。
因此,做投资时候,在认识价值一面的同时,也要敬畏非价值的那一面。
任何股票的价值演绎,是多种因素结合后的概率结果。举个例子说,我们可以把历史中的各种人物想象成我们的投资对象,从历史框架看,有些优秀的人必然是个集大成者,但结局并非如此。因此,要敬畏概率。那么,我们如何在他的人生长河中抓住拐点,大概率地把握他最辉煌的那一段呢?
因此,我遵从“基于贝叶斯概率”思维的投资框架,追求高概率条件下的复利。即,放到投资实践中,我们必须控制投资的过程,不仅要追逐盈利,而且要追求盈利的高概率,哪怕损失一些收益。这恰恰又利用了二级市场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在价值观上承认世界的“无常”,尽量做到“无我”,客观理性应对变化。我们做投资的出发点是为持有人赚钱,并不是帖上一个十倍股标签。事实上,在我们投资生涯中都曾买到过十倍股,但事后看,这个公司真实的上涨驱动力和我们当初预判的差异很大,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地总结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本末倒置的经验规律。
其次,努力识别这个股票的定量和定性成分,放到市场中做比较,抽象成胜率和赔率的模型,并且清楚股价背后的驱动因素和条件假设。
最后,根据条件的变化,动态调整我们的组合。这就是整个概率控制的过程。
朱昂:很有意思,您投资对投资的理解,并不是要求自己把握一个十倍股,而是一种概率思维,这背后是否和您的世界观有关?
黄立图 “发上等愿、行中等路、享下等福”,是我研究过程的指导原则。
“发上等愿”指的是,中国有很多才华横溢又很勤奋的投资者在孜孜不倦寻找十倍股。我也永远想找十倍股,但很清楚这只是我许下的“上等愿”。中国人民五千年来兢兢业业、刻苦耐劳,从来不缺乏聪明人,凭什么我许愿就能如愿?难道我比这些人更聪明、更勤奋、上辈子积德更多吗?
“行中等路”指的是,投资是很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必须勤奋努力,尽量去接近真相,也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相。
“享下等福”指的是,凡事先求不败再求胜,多想想不如愿的场景。投资不要追求一气呵成,顺风顺水。如果一个股票的价格到了我不能驾驭的位置,让我觉得不舒服了,我宁愿放弃,再辛苦地寻找下一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要诚心诚意地信服,不能阳奉阴违,存侥幸心理,要控制人性,否则很容易出错。
我相信天道勤酬,虽然苦一点,格调低一点,但要保证投资过程的运行是基于大概率的。毕竟我们的目标是长期复利,而不是用十倍股证明自己。
在执行上,乔布斯的话“我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因为我不用考虑聪明人的尊严,他们关注自身成长和目标”,是我的自我要求。
这句话很重要,一是我们不一定聪明,但尽量按照乔布斯所说的聪明人素养要求自己。投资要对“真实的结果”负责,尽量“无我”地贴近市场,围绕第一目标来做投资,放下其他情绪。如果股票走势不如预期,及时了解市场所想,及时反思。做错了没关系,我们要有信心,下一个股票更牛。卖出股票,不要有心理障碍。
二是见贤思齐,不断迭代自己,把目标和成长放到很重要位置。
三是投资过程中,客观地判断条件概率的变化。在需要调仓或止损时,这句话对我也很重要。它驱使我及时认错或调整,因为我只对真实的结果负责。即使对某个股票充满感情,也得理性应对。偶尔碰到不顺心的情景,想想乔布斯,被自己开创的公司扫地出门,他休整后重新回来,带领苹果走向更大的辉煌。不要太纠结一时的得失,何况二级市场有流动性,是快进版的人间。及时止损,重新来过,要充满信心,一定有更好的股票机会在前头。
时刻避免“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朱昂:从您做投资以来,不同阶段都有时代的主线,行业或产业的判断也很重要,能否谈谈您如何把握不同的时代主线?
黄立图 每一个阶段,市场演绎的主线不一样。我们在纷繁的信息中,对不同线索的演化赋予权重,抽离出未来的主线,本质上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以我观察,不同投资者在同一个问题上会产生很大的观点差异。我们要避免自己“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如果内心上看不起或者不相信,那么怎么可能看见呢?如果不相信国家的政策,不正面理解它,解读它,那么又怎么能积极寻找机会呢?
关于相信什么,看见什么,我总结为三点:
1)人类社会就是“基于规则的秩序”,要深刻认知国家竞争,尤其当下中美竞争下的政策目标,不要过多偏见。回顾古今中外历史,也是如此,历史也总是充满遗憾的,不要责备求全。
2)在中国的土地上做投资,一定要领会决策层的战略方针和意图,支持国家的发展。
3)识别市场对当下政策的认知程度,寻找机会。
其次,基于自己的能力圈和概率控制偏好,构建投资组合。比如说年初以来的人工智能浪潮,我是相信的,但对于个股的把握,又只能构建与我的框架和认知能力相适应的组合。我并没有把握到表现最突出的一批股票,更多是找到一些赔率不高、胜率相对高的主流股票,尽量跟上板块的涨幅。
朱昂:A股市场波动很大,有时候对绝对收益目标的基金来说并不友好,能否谈谈您如何控制风险?
黄立图 我觉得回撤风险是需要控制的,投资框架中的趋势和博弈,也对应了如何控制风险。个股大幅的回撤,是需要尽量规避的,不应该在个股波动中来回“坐电梯”。如果亏了30%,要赚50%才能回去,亏了50%,要赚100%才能回去。对于投资目标来说,赚钱和亏钱是一样的,但如果你亏了钱,就需要赚更多才能回本。况且,我会带一些融资仓位,就更在意对风险的控制。
我构建组合的时候,已经考虑条件概率。如果条件变了,组合也会变,先求不败,然后求胜。不要苛求股票一定到自己的目标价才卖,这就有点刻舟求剑了。对个股的假设条件变了,就要迅速做出反应。其次,如果市场表现超出原有的考虑,持续不赚钱,那么必须无条件采取措施,降低仓位,重新来过。我选的股票,大多数是流动性很好的,让我能快速调仓。
找到一眼就看得出的“胖子”
朱昂:接下来能否分享一两个有代表性的投资案例?
黄立图 我经常说投资要做大概率的事情。许多给我带来收益的投资,都是一些显而易见,“技术难度”不大的机会。就像你觉得一个人是胖子,他远观着就是胖子,不需要精确计算他的体重。
我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个是某中药龙头企业,也代表我研究股票的一种范式。当时中药有两个龙头,一个是公认的白马,而这家公司存在很多非议。我是在2016年“蜜蜂门事件”后,基于对中国体制和历史的认识,就感觉这家公司要变了,公司高管大规模撤换。
2019年我开始尝试做一些小仓位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不断补充研究和交流。许多人都诟病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营低效等问题,但我发现从2009到2019年的十年中,即便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公司股价还是涨了6-7倍,年化收益率非常可观。如果历史问题得到改善,那回报岂不是更惊人?随着中药变得越来越热,我确认了国家对中医的重视。具体操作在此不作展开。这个例子说明,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竞争格局、低洼的认知和筹码水平,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收益率。同时基于博弈,灵活地波动操作,获得的收益更高。
事实上,另外两个中药品牌公司,过去10年经营层面乏善可陈,股价却涨了5-7倍,从产业价值角度,这个涨幅存在合理性。因此,好的品牌是值钱的。我喜欢在这样的长线资产中,做一些高获胜概率的投资动作。
第二个是某二线白酒龙头企业,体现了我偏好的“低难度”投资。我调研这家公司的时候,那几个高端白酒龙头已经涨很多了,产业趋势早就出来了。它刚刚度过调整期,因此股价涨幅还不大,估值偏低。我认为公司的外部条件有比较好的区域产业结构景气度,内部看,底蕴还在,加上营销基因和内部调整,内外部环境都不错,业绩改善是可以预期的,人心所向,这种投资也是比较简单的。
第三个是运营商。2022年11月的时候,运营商龙头已经涨了一年多,业绩也加速了。可是市场依然对运营商股票有偏见,认为是股东价值毁灭型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运营商的产业趋势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开支见顶,业绩增长也开始加速,股息率很高。毫无疑问,这时候的运营商上涨概率很大。我当时看好数字中国,选的就是运营商这样的标的,此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股价催化的点比较多。
我还参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投资。在2019年开始,经过了2016年新能源补贴周期,基础设施愈发完善,供应链经过了打磨,电动车行业渗透率开始加速,富有竞争力的车型逐渐推出。同时,这个行业又具备一定的消费属性、周期性、科技属性,业绩爆发和估值可以同步。行业体量很大,水大鱼大。
朱昂:感觉您的许多投资都是在一些显而易见的机会,这是为什么?
黄立图 巴菲特的许多投资,很多是在一些显而易见的机会。可能需要一些平常心,好的投资心态吧。另外,我觉得私募收益率的关键就是仓位,如果我对一个股票不能重仓,就无法积累比较好的收益率。这些显而易见的机会,是能让我下重注的,而且因为比较简单,容易拿得住,这样才能赚到比较高的收益。市场经常有很多误区,会给我们提供这种机会。
投资要做到“无我”,放下自尊,贴近市场
朱昂:许多人从公募基金大平台去了私募,超额收益能力逐渐削弱,如何在研究支持不如从前的情况下,保持您的超额收益能力?
黄立图 一个是投资体系要简单化,不参与信息差投资。如果这个投资机会对数据跟踪要求很高,或者可能的事件性催化不是基于常识推断,我会放弃。投资要把精力花在有复利效应的事情上。
二是刻苦研究,主流投资机会的资料非常详尽,关键在于建立认知差。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会多和业内研究领域相对强的人沟通,多听听负面声音,保持开放的心态。好的投资机会不需要面面俱到,目测即可。
朱昂:这些年,市场环境变化也很大,许多过去适用的方式不再有效,您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适应性”的?
黄立图 首先,不能有太强的自尊心,一定要和市场贴合在一起。许多投资大成就者,很愿意和年轻人混成一片,对待投资犹如追求真理。本质上,这是因为发自内心热爱投资,把投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不能生活在过去,要面向回来。不能因为过去投资做得很好,就停留在已有框架上,而是要不断迭代自己。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过去业绩很好,就觉得他说什么都是对的,还是要客观独立,保持对世界的敬畏和谦卑。有句话说“赚自己能力圈范围的钱”,这句鸡汤看似佛系躺平,其实是警世醒言,它敦促你要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或者让能力圈适应世界的变化。
最后,人与人的交流要基于基本面,有逻辑推理,有数据论证,不能泛泛而谈。彼此交流的东西是有价值增量的。
朱昂:您从业时间很长,能否谈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飞跃点或者突变点?
黄立图 就是前面提到的,2018年前后的变化很大。因为我是看中小盘出身,路径依赖让我错失了2016到2017的蓝筹股牛市。开个玩笑说,“第一口奶喝错了”。到了2018年之后,逐步总结出今天的价值趋势博弈的投资体系。
做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为信任奉献回报
朱昂:投资的压力很大,您如何和压力相处呢?
黄立图 关于压力,我举一个打篮球的例子吧。
打篮球的时候必然会有失误、也会落后,这时候必须冷静和理性地处理,否则落后的分差越来越大,追不回来了。利用好规则和人员,既要进攻,也要考虑防守,利用规则控制节奏,比如犯规机会,比如暂停等;还要处理好心态,时间在流逝,任何心理的负面波动无助于事,必须冷静应对,迎难而上。
压力无非来自两个层面:1)来自客户的压力;2)自己业绩表现不如市场。
对于客户的压力,我对扩规模是比较克制的,一直没有很多客户。我希望客户要彼此契合,我们的自有资金也在产品里,利益是一致的。彼此不契合,必然最终影响收益率,得不偿失。
对于投资的压力,我会检查一遍自己组合的构建思路和假设,看看概率的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可能有什么后果,然后迅速做出调整,让自己回到相对舒适的状态。我是理性的基于贝叶斯概率思维来做投资。时刻告诉自己,过去是沉没成本,要面向未来。
我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摸爬滚打,或许面对挫折的场景模拟训练得比较多。况且,相比做实业的企业家,他们不仅要面临外部的竞争压力,还要提升内部的管理效率,我们投资承担的压力根本微不足道。对比付出和收获,我觉得已经要警惕是不是享了“上等福”。
朱昂:许多私募创始人在后期会逐渐失去对投资的进取心,您如何保持进取心呢?
黄立图 首先,我们做投资要保持初心,初心就是对投资的热爱。热爱是最好的驱动力,我真心觉得投资是一份特别好的工作。身心自由自在,不断修行完善自己。
其次,我们在中国做投资,要保持积极乐观。我一直很感恩这个时代,也就很积极地贴近和拥抱这个时代,进取地寻找机会。或许爱之深责之切,许多人说中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觉得,从客观数据看,中国每年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增长,即使考虑过度竞争,也有很多机会。假如在中国都找不到机会,那么其他国家更难。古今中外,只要和平100年,华人社会创造的财富都是首屈一指的,我们要多考虑机会。比如以法属大溪地岛为例,这个远离任何大陆1500公里的海岛,华人在1960年代以后才能拥有不动产,但最终财产却占比非常高,由此可见华人的财富创造能力。
最后,投资的过程能带来很多乐趣,帮助我感知社会变化,跟上时代的脉络,也能和许多优秀人同行。
朱昂:您对自己的私募,有什么长期愿景吗?
黄立图 借用老东家华夏基金的愿景,做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为信任奉献回报。以前听范勇宏先生讲过为什么选择这两句话,我内心深处很认同,目前实在想不出比这两句话更入心的话,所以暂且借用之,展开描绘我的想法。
首先,人生是一场经历。因缘际会,我们的投资者、工作伙伴都是我们人生的互动者,这是缘分。投资理财,基于信任和期盼。人海茫茫,人家信任你,选择了你,何以为报?我们相对优势能做的事,就是报之以投资收益,就是为信任奉献回报。
至于公司层面,我们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下来,很大一部分利润用于捐款。我们的利润来自社会和持有人升值,那么利润分配也用于这两个方面:1)投入到投研力量,这是保证持有人利益的部分;2)回馈社会,做一些扶贫工作,帮助一些人改变命运,相当于我们做了财富再分配的搬运工,也算是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做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多思考别人得到了什么,为投资者、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凭什么获得尊敬。
朱昂:投资之外,您会做什么?
黄立图 我的生活很简单,就是带孩子、打篮球、做投资。没时间参与相对耗时间的活动,平时也不太参加各种场合,因为投资需要专注专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这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从小亲历中国伟大深刻的变化。见过贫穷的社会,也感受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飞速发展,对财富的创造有天然的激情。于是,我们选择了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通过勤奋努力,见贤思齐,努力学习实践,通过投资改变命运,也希望能帮助一部分人。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