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搞定腹泻与便秘,赶紧学起来!
01
益生菌在腹泻 & 便秘中的治疗机制:重点在肠道健康的维护
2001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世 界 卫 生 组 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益生菌的科学定义: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1],例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布拉氏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杆菌等[2],它的特点是对人体无致病作用,能通过胃的酸性环境、胆汁和小肠的酶而存活,能在肠黏膜进行定植,减少病原体附着肠黏膜表面和对病原菌存在抗菌活性[3]。
腹泻和便秘是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症状,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是维护肠道的平衡和健康,因此不仅适用于治疗腹泻,也可用于治疗便秘。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主要是创造更有利的肠道环境,支持健康的消化道和免疫系统,包括:维持上皮屏障、抑制病原体黏附、竞争性排除致病微生物、产生抗微生物物质、调节肠道转运以及调节免疫系统[4]。
图 1 益生菌在腹泻与便秘领域应用机制[4]
02
益生菌在腹泻 & 便秘中治疗应用:展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针对腹泻的治疗,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的正常菌群,减少致病性菌群的过度生长进行止泻。目前常用的益生菌活菌制剂包括多种乳杆菌和双歧杆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复合制剂。
在补充益生菌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不同优势菌株的作用,改善肠道中的厌氧环境,调节微生态环境的失衡状态,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多菌株制剂优于单一菌株制剂[6]。
慢性便秘患者往往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发现,成人慢性便秘患者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群的数量显著减少,同时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潜在致病菌数量显著增加,且这一趋势与便秘的严重程度相关。
通过补充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及其制剂,特别是包含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复合制剂,可以较为有效地缓解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增进肠道蠕动和胃肠动力恢复,改善慢性便秘症状。目前我国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推荐益生菌作为慢性便秘的长期辅助用药[7]。
表1 便秘的常用药物分类、特点及注意事项[7]
国内外也有大量文献证实益生菌在腹泻及便秘中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03
3 个使用关键点,保障益生菌的有效性
当然,使用益生菌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可以对我们的使用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使用方法则可能会削弱或甚至完全失去益生菌的功效,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保证益生菌有效性的关键。
适宜储存条件
微生态制剂的活菌数及存活时间与储存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活菌数目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怕光、怕热、怕湿。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微生物存活时间也会随之缩短,因此有些制剂会明确标明于冷处保存的。
正确使用方法
有些益生菌不能耐受胃酸,需要在饭后服用。为了保护益生菌的活性,在服用时建议用温水服用,避免热水吞服[12]。
避免相互作用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同时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若需要同时使用,应加大益生菌的剂量或错开服药时间,最好间隔 2~3 小时以上。同时,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在选择使用益生菌时,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13]。
04
益生菌在其他疾病辅助治疗的价值已被认可
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2022年版),在肠道微生态不稳定的患者中,推荐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次和复发治疗中采用铋剂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14]。
根据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类型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且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及促进黏膜免疫调节,益生菌可发挥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良好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5]。
05
现阶段,益生菌显示出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益生菌逐渐被认为在大肠癌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价值。
对此,Drago L[16]认为定期服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定量定性谱,从而减少肠道生态失调期间触发的慢性炎症及致癌化合物的产生。同时,Shang F 等[17]等通过体内外研究发现,益生菌能够显著抑制结肠 CT26 肿瘤细胞的生长,并在体内诱导免疫反应,体外则能够抑制其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此外,服用益生菌也被证实可以降低肠道腺瘤摘除术后腺瘤的复发率[15]。
总的来说,随着益生菌在人体内作用的持续深入研究,这一微生态调节剂在诊疗中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结
针对由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便秘等症状,合理应用益生菌可显著改善相关症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以维持肠道健康。同时,益生菌在胃肠道系统相关疾病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还有更多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马嫱
内容审核:周洁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