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数据经济将打造新的良性循环?
耶鲁大学的大卫·盖伦特在很久以前就预言过“镜像世界”:一个基于数据的人类生活新维度。数据的洪流正在催生一种新经济,它造就镜像世界不止是现实世界的数学呈现:数字副本正在日益壮大自己的生命,并反作用于现实。当越来越多的部分在虚拟界中被展现和模拟,镜像世界的发展将需要新的市场、机构、基础设施、企业乃至地缘格局。相比数据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制造的矛盾和权衡取舍——这正是商论2020年三月“数据经济”专题关注的重点。
《经济学人·商论》2020-03-01
数字经济系列之一《镜像世界》
数据经济
镜像世界
数据的洪流正在催生一种新经济。记者路德维格·西格勒探究它将如何运作【专题报道《数据经济》系列之一】
【专题报道《数据经济》系列之二】
一开始,数据被比作石油,言下之意它们是未来的燃料。后来,它们被比作阳光,因为很快它们就会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成为一切的基础。也有人说数据是基础设施,需要公共投资,也需要新机构来管理。比喻的增多反过来意味着数据经济不止一种,而是或多或少可以区分开来的三种,每种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核心问题,是否会有其中一种占据主导,还是说镜像世界会像真实世界那样是它们的混合体。
石油仍是最常用的比喻,因为这是一种最容易的联想。和石油一样,数据必须经过提炼才有用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需要被“清洗”和“标注”。这催生了一个全球性行业,雇用了数十万人,其中大多数人在低薪国家。某些类型的数据已经在广泛交易。在线广告可能是最大的个人数据市场:咨询公司思略特(Strategy&)的数据显示,2018年该市场的全球价值为1780亿美元。
不过,数据没能像“世界经济论坛”在2011年预测的那样,成为一种“新资产类别”。大多数数据从未易手,努力让它们变得更易于交易的尝试也没能大行其道。石油的比喻也日渐被视为有问题。与阳光或类似的资源的类比越来越受欢迎。许多喜欢这种比喻的人问,如果数据并不那么适合变成一种可交易商品,那为何还要费劲去尝试呢?确保它尽可能多地被利用,才会使社会财富最大化。这套论述已经催生了“开放数据”运动。然而,就像石油的比喻一样,阳光的类比也出了问题:开放数据的范围同样有限。在欧洲,许多监管机构开始把数据视为基础设施——第三类比喻由此出现。
数字真相很难找到,因为数据有许多来源,并且格式五花八门,使得它们难以集成。哪怕是客户姓名这么简单的东西也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定义和存储。公司可能拥有数千个软件应用,每个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成批的首席信息官因没能成功地把这些数字存储库整合或连接起来而丢了工作。
当IT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跟踪公司的“交易”(例如处理订单或管理供应链)时,集成数据已经是一个大问题。打那时起,它就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在1990年代,公司开始使用自己的数据自我评估业绩,也就是所谓的“分析”。十年前,它们转向挖掘数据来对业务进行预测,这种方法最初被称为“大数据”,现在被称为AI。如今,公司的数据通常不仅散布在许多本地数据库中,而且还存在于不同的云服务中,并从第三方和联网设备不断流入。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
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