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底部的运转逻辑——阅读笔记
海通证券荀玉根团队最近发了一篇报告,总体的逻辑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当然,他们的文章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把简单的道理用一些专业语言描述得神乎其神。
一、历史数据分析:当前市场情绪已低至18/12、20/03、22/04、22/10市场底附近水平
采用的指标包括:
1、A股风险溢价率(1/全部A股PE-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0%、处05年以来从高到低26%分位,18/12、20/03、22/04、22/10时对应高点分别为4.4%、3.6%、3.4%、3.7%。
2、当前A股股债收益比(全部A股股息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7%、处05年以来从高到低1%分位,18/12、20/03、22/04、22/10时对应的高点分别为0.7%、0.7%、0.6%、0.8%。
3、换手率、成交量等指标同样显示目前A股交易情绪已达到前4个市场底部附近水平。
市场表现是市场情绪所导致的市场行为的结果,而根据这些迹象去估算市场高低,是一个经验性的命题,以均值回归为基础。如果不同时期下的市场底部面临的经济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历史有很大的概率重现。
二、市场人有很多盯着基本面走:市场情绪走弱的导火索往往是基本面因素的下滑
这个结论想必大家都清楚。对于海通的报告来讲,是一个事后结论,在事件结束后去寻找关联,这种关联通常会变得很直观,但是对我们实践者而言,关键是要在事中的时候发现。
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上有很多投资者盯着基本面的行动,所以才让股价的收益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
虽然说基本面趋势可以解释市场趋势,但是我们如何在事中的时候发现基本面趋势呢?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宏观经济中的变量数量不亚于股价的变量数量,而且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很多宏观变量的获取具有很大的难度(宏观是无数微观的集合)。
三、疑心生暗鬼:最终市场情绪进一步探底源于短期无法证伪的中长期叙事
这条观点很学术化,也就是疑心生暗鬼,面对不确定的事情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心生恐惧。
而尤其是中长期的事件,更容易带来人心的波动,并且由于无法证伪,“市场情绪容易陷入螺旋式下跌”。报告中讲了几个例子:
1、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当时对于中美“脱钩”的担忧渐起;
2、2020年当疫情席卷至海外国家后,市场关注海外经济是否会重现1929年大萧条;
3、2022年4月时由于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增多,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
4、到了2022年10月时随着部分房地产企业问题逐渐暴露,市场对于触发相应风险的担忧升温。
四、情绪恢复只需要一点小刺激:一点点边际催化即可让市场从底部走向右侧
首先是历史情况:
1、18年10月底,投资者虽然担忧中美关系的中长期前景,但是当时美债利率随美联储加息预期见顶回落、10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采访,此后创业板指迅速开启上涨
2、20年3月,虽然投资者担忧疫情在海外爆发后海外经济重现1929年大萧条,但是随着3月23日美联储宣布开启无上限QE,美股A股迅速修复
3、22年4月,虽然投资者担忧突发的疫情会使得全年经济承压,但是随着4月底中央财经委员会、政治局会议相继召开释放稳增长信号,市场迎来见底回升
4、22年10月,虽然投资者对地产行业风险存在担忧,但是随着11月政策“三箭齐发”助房地产市场企稳,叠加疫情政策优化,市场迎来上涨
人是很容易被希望所带动的生物,如果心中有某种盼头,很多苦难都能够承受住,而一些负面情绪也可能不断积累,然后在某一天瞬间爆发,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积极情绪的散播也是类似的逻辑,感受到一点阳光则容易灿烂。
市场表现是一种群体行为,触底反弹需要某种刺激作为助力,海通的报告提到了四条具有刺激作用的信息:
一是6月2日总理在国常会中指出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要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
二是6月8日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的六家国有大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三是6月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四是6月7日,摩根大通资管新兴市场&亚太股票投资组合经理Ayaz Ebrahim表示,基于中国股票现在的估值,摩根大通资管正在超买中国。
最后是怎样的走势,还需要等待事后的验证,不过如果买的资产不是差资产,具有资本面支撑,并且长远来看没有经营风险的话,现在并不是值得继续悲观的时候。
声明:本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作为研究讨论之用,免不了有不少个人偏见,盲目据此决策带来的后果自负。股市有风险,决策需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