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卫东博士:选择的密码 -- 地利的奥秘 | 深度观点
季卫东 博士
Dr. Richard Ji
全明星投资基金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
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
哈佛大学博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MBA
2023年香港大学全国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总决赛评委
地利--选择的杠杆
尽管你无法选择时代,但可以选择地点,人若身处地理劣势,则事倍而功半,回报和幸福感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善用这个重要杠杆,地利可以让人顺势而为,事半而功倍。
首先,地利会改变国家的政治生态 -- 宋代以前,建都多是东西移动,从西安(古时的长安)到洛阳至开封(宋代的汴州),沿着黄河移动;宋代以后,都城多是南北移动,从杭州、到南京至北京(元代的大都,后也称北平),因为有了大运河,可以更有效地运输军队、粮食和物资,用现代术语来说,可以更好地保障首都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传送。
地利会促进文化的发展 -- 世界四大古文明,包括巴比伦(即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文明)、埃及、印度和中华文明,都是依河而建 (比如谚语说的,"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 -- 九成以上的埃及人口居住在尼罗河两岸几公里的土地上),因为这些河流提供了粮食、饲料和水分等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历来的江河文明,是农业文明,而近代西方的海洋文明,是以全球贸易为中心的商业文明;到了清代,两种文明由冲突而开始融合,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香港、上海的原英法租界、青岛的八大关、天津卫、和广州的十三行,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融汇、彼此成就。
地利会影响战争的格局 --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多从北方的制高点南下而成功(除了朱元璋和孙中山是由南向北夺取天下),因为中国的北方充满了战略纵深,关中、汉中和山西等地都是易守难攻,而南方则一旦越过长江,就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历史上,从西往东、沿长江顺流而下进攻,容易致胜;而沿江从东往西逆流而上,几乎鲜有成功的先例 -- 抗战时日军被拖入淞沪会战,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局部胜利,却失去了自北南下的战略优势,陷入了由东往西逆势作战的战略陷阱。
地利会左右经济发展 -- 欧洲北部比南部发达,因为北面有众多互相连接的湖泊河流,便于贸易和流通,而南面有半岛(包括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和高山峻岭(比如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形成了物理的地块阻隔;并且南面以天主教为主,治理比较严苛,抑制了工业创新和贸易的发展,而北面新教繁荣,清教徒文化鼓励自律、勤奋和守信、为创新和贸易提供了催化剂。中国如果从黑龙江黑河(历史上又称瑷珲)到云南腾冲划一道线(通常称为胡焕庸线),将中国分成两部分,其东部远比西部发达 -- 东西两侧的面积比约为43%:57%,但令人吃惊的是,东部人口占了全国的94%(西部仅占6%),东部GDP占全国的96%(西部仅为4%);东部历史上为农耕文化,城镇化水平极高,而西部历史上为游牧文化,目前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
地利会塑造国家命运 -- 德国从成立那天起就像个三明治,西面面临强大的法国,东面有俄罗斯的潜在威胁,两面受敌的德国,开启了两次世界大战;"光荣孤立"的英国,总是热衷于欧洲大陆的平衡外交,在两派的争斗中扶持弱者,既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又获得了利益的最大化;而平坦的法国便于统一,一度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君主集权国家,出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一世这样绝对集权的君主(absolute monarch)。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和其它参战国不同,除了夏威夷的珍珠港,本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和冲击,其超然的地理优势大大减轻了其防守的压力,帮助它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
地利是成败的筹码 -- 战国时的秦国,地理位置特殊,发源于关中的"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减轻了防守的难度和成本;并且因为有独特的激励机制,吸引了大量人才(其宰相如商鞅、李斯、吕不韦和骞叔等,多数是非秦国人),成为其一统天下的要素。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无论拥有的人口和土地都最少,之所以能持续这么久,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巴蜀的地利,"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大治蜀未治",巴蜀兼具防守加粮仓的功能。诸葛亮的《隆中队》,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三分天下,虽有很好的开局,但其后因为关云长的大意,失去了荆州,自此蜀国失去了北上逐鹿中原的主要通道;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虽殚精竭虑,但因为地理的劣势,更大程度上是对魏国的一种"防御式进攻",物资和后勤供应不上,已成为强弩之末,从开始就注定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地理的结构性优势,需要几倍的力量才能颠覆;而地理的结构性劣势,需要几倍努力才能弥补。中国历史上的"弱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 关中、汉中、巴蜀乃至山西都有地利之便,而北宋都城开封(即汴州)则无地利之便,除了北面的黄河外,其余方向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容易成为进攻的目标;加倍防守的需求造成了宋朝冗兵的现象,尤其拱卫京师的禁军,一度占了整个军队六、七成兵力,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并间接造成了北宋的覆灭。宋朝建国,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便失去了北方的门户,杨家将、岳飞、文天祥抗击外寇的故事,虽令人荡气回肠,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国家的地理劣势,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地理枢纽会成为重要的外交杠杆和政治筹码 -- 山海关是满汉争夺的胜负手,是明代没落、清朝崛起的转捩点,历史也在这里改写;袁崇焕、戚继光、孙承宗、熊廷弼、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等名将,都曾镇守过山海关,在这里建功立业或遗臭万年。马六甲海峡是中国外贸的命门 -- 中国原油对外依赖度高,七成以上的原油要靠进口,其中八成以上的进口原油和五成以上的出口货物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在伊朗控制下的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液态天然气和四分之一的原油输出要经过这一海域,其最窄处仅30英里,在伊朗炮火的射程内,这里一旦发生阻断,对石油价格和全球经济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 --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尽管长期与伊朗不合,但始终投鼠忌器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以及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等,都是交通枢纽和地理命门,谁控制了这些节点,谁就有了地缘政治的谈判筹码。在中国历史上,长江被称为天堑,但要守住长江,则要先守淮河,因为该区域河网密布,对大部队行军形成了障碍,如果没有了淮河的前沿屏障,漫长的长江防线很难形成有效的防守。
地理争端往往成为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导火索 -- 乌克兰是俄罗斯西面的门户,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西面的大门洞开;并且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大部分油气管道都须经过乌克兰,而油、气出口贡献了俄罗斯四成以上的联邦预算和近六成的出口,不夸张地说,乌克兰是俄罗斯的经济阀门和战略门户,其重要性对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都不言而喻,这也是俄乌冲突背后的重要原因。同样的,二战后对巴勒斯坦的分割,引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导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长期冲突,包括三次印巴战争。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被迫割让了其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盛产棉花、煤炭的洛林,都德著名的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个背景 -- 这两个地区在在德、法之间几经易手,由此埋下的宿怨,间接引发了其后的两次世界大战,重塑了世界历史。
地理优势和劣势如同分币的两面,可以互相转换 -- 在欧洲和亚洲,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分别是英国和日本,都是孤岛,仅有有限的天然资源,并且都面临隔海大陆国家(如法国和清代中国)的威胁,都具有严重的危机感,只能通过产业升级、制度创新来寻找突破,由此地理上的孤立反而转化成了发展的动力。南、北美洲都曾被殖民,南美洲有丰富的金银矿藏,成为西班牙殖民者掠夺的目标,到十六世纪末,世界80%以上的黄金和白银集聚西班牙,但在攫取巨量财富的同时,作为宗主国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并没有将南美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与此相反,北美洲的矿产并不那么丰富,英国殖民者需要与当地人民合作来开发建设,因此比较注重制度建设和契约精神,提供更多的激励,结果吸引了全世界的移民来探险和创业,一定程度上也衍生出了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由此地理上的劣势反而转化成为了优势。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